經過近一個半月的緊張施工,作為2020年山東大學(威海)服務師生十件實事之一的智慧教室二期工程已完成建設,並順利投入使用。一流人才培養需要模式創新、理念更新和方法革新。教室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培才育賢的主要場域,優秀人才培養需要良好的育人環境,尤其是一流的授課環境。先進的教學環境可提升教學體驗,可在「器」的層面促推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等「道」的層面的實現。在後疫情時代,強化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服務教學的能力,教室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是重要的切入點。智慧教室以網際網路、雲儲存和數據可視化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服務日常教學,徹底改變傳統教室教學的方式和形態。作為校區民生工程,智慧教室二期工程從建設項目規劃到執行方案確定,從密集施工到工程驗收,從操作培訓到系統優化,從緊急事項處理到日常化服務保障等各個環節,皆受到師生的關注。威海校區高度重視智慧教室建設工作,在疫情防控形勢下,克服困難,保障安全,有序建設,按期交付。項目的順利推動和按時啟用,有利於改善校區教學條件,提升教學體驗,助推教育教學改革,釋放教學活力,提高教學生產力。
精心準備 系統籌劃
校區高度重視智慧教室二期工程建設工作 為順利推進項目建設,校區成立了以分管副校長為組長、教務處為牽頭單位的建設協調小組。早在3月份,教務處協同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等單位即開展相關準備工作,高頻次考查各個供應商和設備品牌,詳細了解核心參數,多維度收集分析用戶反饋。在4月份,組織供應商入校搭建設備「樣板間」,實地查看設備的運轉情況,全方位測評各品牌的主要功能。以校區實際教學需求為核心,以一校三地同步教學為指向,以使用的便捷智能為目標,以設備運行安全穩定為保障,設計多種規劃方案。在項目準備和籌劃階段,分管校領導和牽頭單位主要負責人多次召開建設協調會、項目啟動會和工程推進會,召集專家論證項目,推敲細節,微調參數,改進流程,促進項目落地實施。
克服實際困難,不斷調整優化工作方案 智慧教室是以網際網路為核心和基礎的物聯網平臺,是新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層面的全方面運用,在規劃、設計和建設階段,校區存在技術、經驗和保障等多方面的困難。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教務處協同信息化工作辦公室聯合多個職能部門,克服在政策、資金和技術以及人員保障等多方面困難,以線上線下同步教學與一校三地同時授課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制定契合多校區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的建設方案。建設協調小組多次召開項目推進會,經過反覆研討和系統協商,並與校本部積極接洽溝通,不斷調整設計方案,優化項目建設指標,力求不同品牌、不同批次、不同校區、不同教學區域的設備兼容與信息共享,真正實現一校三地同步授課、同步測試、即時互動、教情收集、數據共享等,在教學空間和教學設備層面進一步推動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根據學校工作部署,確定最終建設方案,智慧教室二期工程在暑期開始施工,並於9月開學前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
規範流程 科學施工
全面考查論證,嚴格規範招標 按照山東大學的招投標工作要求,威海校區制定嚴格規範的招標流程。為了滿足多樣化、自主化和智能化教學需求,校區組織十餘家供應商搭建15間包括多個品牌的設備「樣板間」,涉及常態化錄播智慧教室、互動型智慧教室、研討型智慧教室、自主微課製作室及可視化控制中心等。施工建設協調小組委託招標公司組織專家評委實地檢測設備運轉穩定性和教學需求滿足情況。廠家技術人員全面介紹設備參數與核心功能,實時回答評委提問。評委專項評價與綜合考查相結合,個人打分與集體會商相統一,以設備的穩定性與使用的便捷性以及智能交互的完成度為主要衡量標準,全方位系統評價各個智慧教室的核心功能。考查測試評分過程,由校區紀檢部門及招標公司人員全程監督、全程錄像,保證招標流程的公開、公平、公正。
積極推進項目施工,全力保障工程質量 智慧教室二期工程涉及文學樓、圖東教學樓和東北亞學院等多個教學樓區,包括常態化錄播智慧教室、研討型智慧教室、自主微課製作室和可視化控制中心等共90間教室。施工區域大,技術難度高,類別需求多樣,指標參數嚴格。根據建設規劃,所有項目在2020年9月份秋季學期開學前施工完畢,並投入使用。智慧教室建設是一項系統化工程,涵蓋教室內部裝修、教室門窗更換、網絡升級改造、標準化考場重新布線、教學設備安裝、軟體及系統安裝調試等工作。據統計,因工作內容不同,一間智慧教室的施工單位超過6家。項目工程的系統性和複雜性為工程推進帶來壓力和挑戰。為保障順利施工和建設質量,項目實行使用方全程跟進的工作機制,教務處電教中心和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工作人員全程進駐施工現場,參與建設施工的各個環節,科學研判,靈活調整,隨時匯報,現場解決問題。教務處協同信息化工作辦公室與各職能部門一道,科學分工、密切配合、有序入駐、同步改造,避免重複建設、重複用工,在保障施工質量的前提下,實行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程進度,全方位推進智慧教室工程建設。
切實加強疫情防控,確保項目建設安全 智慧教室二期工程的可行性論證、項目招標、施工建設皆在疫情防控期間進行。2020年7月全國上下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復工復產有序推進。工程施工前,教務處積極聯絡各施工方負責人,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和應急預案,要求各施工單位必須嚴格遵守學校各項疫情防控規定,定時對施工場所進行消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確保施工安全和人員健康。施工前,各施工單位工作人員進入校園前需提供核酸檢測證明;施工時,人員在指定區域工作,不得出入非施工區域,最大限度降低人員流動風險。此外,施工人員每天至少測量三次體溫,並定時上報,發現體溫異常者即時啟動應急方案。
不為目的而手段,只為方法而方法,全力打造金牌質量工程 疫情防控期間,密集施工,時間緊,任務重,節奏快,風險高。校區領導多次調研施工現場,查看建設進度,慰問工作人員,提出建設要求。建設協調小組多次召開項目施工推進會,形成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相統一、施工進度與工程質量兩手抓的工作思路。教務處和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工作人員分工包幹,各司其職,壓實責任,督促各施工單位嚴格執行施工進度表,倒排工期,確保質量。經過各方共同努力,智慧教室二期工程在2020年秋季學期開學前完工,完成設備測試和系統優化,滿足啟用要求。
系統培訓 強化認同
系統培訓教職員工,引導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提高信息技術素養 作為新型人才培養場域和教學媒介,智慧教室的典型特徵是信息化、智能化、自主化。全新的空間布局與教學設施構建全新的教學形態,因此,在智慧教室正式啟用前,對教師進行系統培訓是不可缺少的工作環節。2020年秋季學期開學之初,教務處協同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召集供應商對任課教師與教學單位教學管理服務人員進行了集中培訓。第一部分是常態化錄播智慧教室的使用方法。首先,介紹智慧教室的工作機制和運行方式,明確與傳統多媒體教室在建設、使用和維護等方面的區別,深化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理解。其次,重點講授雲桌面的下載安裝使用方式方法。雲桌面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教學扮演著重要角色。雲桌面可理解為雲端個人計算機,只需輸入帳號和密碼,可實現居家、辦公室和教室同步使用。最後,供應商講解智慧大屏的使用方式方法,著重介紹基於人機互動的電子屏板書操作。第二部分是研討型智慧教室的使用方法。研討型教室不同於常態化錄播智慧教室,其主要功能是實現教與學的交互,學生學習小組利用分屏實現師生交互、生生交互。研討型智慧教室可提高師生共同參與教學的活躍度,有利於啟發式、研討式和互動式教學的功能實現和效果測量。第三部分是建立日常使用答疑QQ工作群。正式開學後,智慧教室需進一步改進和優化,以便更加貼合學校日常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可以在QQ群中提問和諮詢。教務處、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和駐校工程師全方位落實服務教師就是服務教學的工作要求,及時回應教師關切,耐心細心記錄匯總教師授課時遇到的技術障礙,系統梳理解決共性問題,即接即辦化解個性化難題,幫助教師快速掌握智慧教室的操作,提升信息技術帶來的全新教學體驗。
提高認識,改進教學方式,強化對信息化教學方式的認同 教職員工,尤其是任課教師對智慧教室的存在一個由認識到認知,由認知到認同的過程,操作和運用層面亦是從生疏到熟練順時過渡。智慧教室取消傳統黑板,代之電子白板和智慧屏,無粉塵飛散,界面切換準,書寫速度快,可大幅提高授課效率。從傳統的粉筆書寫轉換為電子屏書寫,對於需要大量板書的教師來說,是認識深化、觀念革新的過程。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適應,大部分教師習慣並認同電子板書寫。相較於傳統黑板,電子屏亮度高,畫面演示多樣,公式運用便捷,深受師生歡迎。
智慧共享 助力教學
即時呼叫,最大限度降低教學延誤 與傳統多媒體教室不同,智慧教室是基於網際網路的新型教學終端,擺脫了物理空間的限制,可實現教學過程同步錄製、課程視頻回放、線上線下互動等功能。基於數據的可視化,教師上課遇到設備問題,可隨時按講桌上的「CALL」鍵,一鍵呼叫,直接與控制室對話,尋求技術人員的幫助。技術人員可遠程查看設備運行狀態,在線調試設備,快速排除故障。
擴容伺服器,重新設計課程平臺 根據前期設計,伺服器預留擴容空間,可保障5000人同時在線學習,並可依據教學需要,繼續擴容。經過穩定性測試和階段性試運行,智慧教室課程平臺正式版已正式上線。通過師生需求調研,教務處協同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制定邊使用邊改進的工作方案,根據一校三地同步教學的實際需要,進一步優化系統平臺,使智慧教室的調度和使用更加快捷準確,最大限度提高智慧教室的使用效率,通過高頻次使用、長時段運行,對設備及系統的穩定性進行壓力測試,發現問題,及時改進。同時,提倡教師最廣泛地使用智慧教室,熟悉操作流程,提出使用過程中的意見與建議,真正實現校區日常教學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課程同傳共享,日常教學打破時空限制 智慧教室課程平臺可同步在線直播和線下教學,其中,在線直播分「老師畫面」和「電腦畫面」雙流選擇,可自主切換。截至目前,課程平臺上已上線899門課程,觀看直播或點播超過56000人/次。因疫情防控形勢未返校以及其他原因不能按時線下上課的同學,可通過觀看課程平臺的直播或點播,完成課堂學習。對教師而言,可通過觀看自己或他人的授課視頻,分析教情學情,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此外,平臺課程視頻以資料庫的形式存儲,在經過授權或不侵犯他人權益的前提下,可作為在線課程或者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建設的素材。
自主錄課,因「課」制宜,實現個性化製作 自主微課製作室是智慧教室二期工程的「壓軸」項目,正在進行最後的設備調試和系統優化工作,即將投入使用。教師可以通過微課自主製作室建設MOOC、SPOC及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所有課程音視頻可一鍵錄製完成,將有效改善教師錄課難的問題。
智慧教室二期工程的建成並投入使用,極大改善了校區教學環境,優化了教學空間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布局。截至目前,電子信息樓、圖西教學樓、圖東教學樓、文學樓和東北亞學院樓五個教學樓區皆已改造為智慧教室,二期工程建設的完工,標誌著校區三分二的教室實現智慧化和信息化改造。一流的教學設施是提高教學水平的有力保障,現代化的新型硬體設備可大幅度提高教學效能。日常教學的信息化和智慧化,可促使師生轉變教學理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助力學校一流本科教育。
(姜學思 劉立山 袁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