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了半年的公開測試之後,日前Apple Music的網頁版Apple Music for the Web正式上線,也意味著用戶不再需要客戶端也能體驗蘋果所提供的音樂服務。根據官方公布的信息顯示,Apple Music for the Web已經在全球115個國家上線,並支持全平臺的使用。
我們在實際體驗後發現,Apple Music for the Web的使用十分簡單,用戶只需在瀏覽器中輸入「music.apple.com」,並登錄Apple ID即可。登錄後則會自動同步客戶端的資料庫與訂閱內容,讓用戶能夠更為便捷的聆聽所創建的歌單、喜歡的音樂,以及收藏的內容。與此同時,網頁版也同樣支持通過歌曲/藝人/專輯進行搜索,並可將其添加至資料庫,而資料庫也會與客戶端進行同步。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為Apple Music服務提供網頁版的好處之一,顯然在於將不再依賴於作業系統。用戶可以在沒有iTunes或 Apple Music應用的電腦或移動終端上使用這一服務。並且由於Apple Music for the Web添加了網絡界面的邏輯功能,也使得蘋果能夠將Apple Music引入例如Chrome OS、Linux,亦或是Windows這樣的平臺上,而不必為每個平臺開發相應的應用程式。
不過或許是因為剛剛才啟用的原因,我們的試用過程並不算順利。在登錄了Apple ID之後,多個瀏覽器上都出現了「無法在此設備上創建 Apple ID,嘗試使用 iPhone、iPad、Mac或PC」的提示。當然,以蘋果的技術水平,解決這些小問題自然並不在話下。
事實上在目前的主流在線音樂平臺中,Apple Music的音質自然是沒的說,杜比實驗室推出的兼顧了音質和體積的ACC格式,相比於主流的MPS格式也有著一定的優勢。況且蘋果的Mastered for iTunes認證機制,也讓Apple Music獲得了高質量的音源文件,因此在二者疊加之後,即便是面對無損音源也有一較高下的實力。
但對於用戶來說,Apple Music除了音質出色之外還有一個很突出的優勢,那就是沒有廣告的侵擾。畢竟作為目前蘋果的標杆性服務之一,Apple Music是完全開放第三方廣告的。
儘管Apple Music的體驗如此出色,但此前卻又一個尷尬的現狀擺在了蘋果公司面前。在國內市場,Apple Music不如QQ音樂及網易雲音樂,已經成為了小眾用戶的選擇,甚至連很多iOS端用戶也都不太使用;而在海外市場,Apple Music則是被Spotify壓過一頭,而造成這一問題的關鍵,無疑是因為此前Apple Music的覆蓋面小了很多。
在早前蘋果旗下iOS生態無敵於天下的時代,這時守著這一畝三分地以確保生態是完完全全的自成一體,自然就能夠驅使想要體驗的消費者購買相關的硬體產品。但隨著時代的變化,隨著谷歌旗下Android在移動端,與微軟的Windows在PC端逐漸發力,以及蘋果自身原因所導致硬體產品的競爭力下降,也使得這一生態的吸引力同樣在下滑。
其中隨著蘋果硬體設備,特別是iPhone市場份額的下滑,如今其用戶量也已經有了一定幅度的縮水,這就迫使其被迫進行開放,此前Apple Music的Android版無疑就是最好的證明。不過在Android系統上使用蘋果的APP或許多少會有些令人感到奇怪,因此Apple Music for the Web的出現,極有可能就是蘋果為了爭奪PC,乃至更多其他平臺用戶的新武器。
但至於說為什麼像鬥魚和網易雲音樂這樣本身就有網頁端服務的平臺,還會推薦用戶安裝客戶端,甚至會使用某些帶有獎勵性質的政策。其實這是因為客戶端相比於碎片化的網頁端,所附帶的品牌價值更高,一旦用戶安裝之後就更容易與產品之間產生捆綁。於此同時,由於客戶端和服務端之間的通信是TCP協議,而網頁端與服務端則是用的HTTP協議,因此即便是在同等條件下,使用TCP協議的客戶端也會比HTTP協議的網頁端效率更高,在體驗上自然也就會更好。
因此雖然蘋果的影響力已經幾乎做到了人盡皆知,但Apple Music這個服務的用戶基數卻需要更進一步的擴大,所以擺在蘋果面前的,就是要不斷的擴大市場份額。此時網頁端的優勢無疑就很明顯了,跨平臺的特色能夠讓Apple Music出現在每一個不同的瀏覽器上,而免安裝即可使用的特質,也讓用戶少了下載這個額外的步驟,同時還能夠讓推廣渠道更加多樣化。
並且在Apple Music for the Web上線後,新用戶加入或體驗Apple Music的的門檻自然也有著顯著的降低。因此在蘋果能夠做到幾乎全平臺覆蓋的情況下,首先通過Apple Music的更好的服務來吸引用戶,接下來自然就能再依靠自家生態的魅力,進而將用戶的需求再進一步的用硬體產品來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