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界面:新時代科技人文之變」第四屆網際網路思想者大會暨《2050:未來議程》(2020)發布會在景山公園觀德殿成功舉辦。
第四屆網際網路思想者大會以「界面」為主題,邀請到了多位專家、學者,共話「界面」。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戰略及業務拓展副總裁,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分享《打破邊界:從數字到智慧》。經整理,以饗讀者。
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戰略及業務拓展副總裁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
大家下午好,我叫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大家可以叫我阿木,簡單易記,也顯得親切。 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打破邊界:從數字到智慧》。
今天是跨界的交流,儘管聯想是一家科技類公司,但今天爭取不聊技術,我們看一看這個背後的一些思考。
01、從信息化到數位化再到智能化
80年代,一直到2000年左右,我們經歷了第一次網際網路泡沫破滅之前,是非常典型的信息化過程,那個時候偏遠地區,偏遠鄉村甚至一些邊緣小鎮小城實際跟世界的交流是極其困難的,那個時候發電報跑到郵局排隊,你想交流可能往返半個月一個月信件函件才能往來,信息化的推動把信息轉化為數字,通過各種手段傳遞到另外一個主體,這段是信息化的建設過程。
從最初的學校、國防、軍事以及高精尖科技逐漸擴展到各類企事業單位,再普及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個人,這個歷程至今還在發生,不論在中國還是全球還在發生,還沒有完全做完,正好聯想有幸經歷並且助力了信息化的發生,尤其以能夠進入千家萬戶的買得起、用得好的電腦開始,讓信息化快速加速普及。
第二個階段是數位化的歷程,數位化已經經歷了20年,從桌面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用手機連接世界,再到2012年開始有了雲,再往後到網際網路+……整個過程是數位化的歷程,當下還在進行,如果按照全球來看,大概有50%左右的完全率。
現在正在經歷的是全新的時代,這個時代就是智能化時代,信息化為數位化奠定了基礎設施,大家不再把信息化當做一個產業而是把它當做水電煤氣一樣,在智能化以後,數位化又變成一項基礎設施,擁有數據能夠計算並且能夠快速進行產出,將呈現出一個宏大的未來。
智能化時代會帶來三個方面的重構和重建。
信息化、數位化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目的,把物理世界轉化成為虛擬的二進位,轉化成在歸集的科技體系下能夠被處理和分析的原料,但智能化是要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甚至力圖達到人類思考世界的這種方法,從AI技術開始,力圖通過神經網絡的學習,用這些一輩子也聽不太懂的技術語言實現接近人類對世界的理解方式,一定程度上交給機器在做,不幹預它,讓它完成這個歷程,這是個本質的變化,因為它開始直接參與世界的改變了,不再基於指令做出機械的反映。
這一方面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改善國計民生,重新建立更加持續發展的和諧並且是更加朝氣蓬勃的社會環境。
第二就是對各行各業企業單位的影響,這塊就是叫智慧企業,會把原來的幾十年來的做法都重新調整。
第三就是智慧的個人,每一個人的生活也從成為每天悉心呵護伺候身邊縈繞我們的設備網絡,可以轉換成以人的需求為導向的智能服務,這是成就個人價值,讓人得以解放,不再悉心的照料深奧難懂的技術,能回到人的自身感受,這是智能化當中全新的可能性。
02、智能化:打破三個邊界
這體現出什麼樣的特徵?也是跟今天葦草智酷的主題相關,界面,但智能化恰恰希望能夠打破界面,叫做無界智能。
什麼是打破界面?因為有太複雜的技術,現在已經很難有一個個體靠兩三個人力量實現智能化的創新,因為真正實現智能要對終端設備相關的技術,邊緣計算強調的技術,對於雲相關的技術,對於網絡技術以及之上的AI及各種應用技術,只有對它進行融匯,渾然一體才能創造一個智能的產出,跟數位化和信息化不一樣,大量車庫創業故事都發生在信息化、數位化的浪潮,現在很難,因為智能需要端邊雲網智五大技術的配合才能真正實現,否則無法交付額外的新增價值。
第二個打破服務邊界。原來在數位化的時候,每個個體都有非常簡單的購買需求,說你想幹什麼,想買臺電腦,想跟別人聯繫買臺手機,跟另外一方通話開一個軟體,這種需求很簡單,可以變成商品來交流,但在智能的概念裡面沒有商品的概念,只有服務的概念。
因為智能不能靠一個商品的方式交付,就好像一個文化、技術、科技、歷史不是商品一樣,而是持續輸入和互動過程,智能就是服務過程,所以沒有交易即結束的交付過程,而是持續的服務,可能這個服務複雜的對企業來講要從安裝、部署開始,對於個人來講可能你購買之後才真正開始享受這些智能的產品。這個過程我們叫打破服務的邊界。
第三個打破是打破企業之間的邊界。由於前兩者的特徵,很大程度上我們不得不讓不同的企業之間開始互相協作,共同交付,因為這個投資的難度,同時掌握所有技術以及能夠持續提供各種不斷改變的服務幾乎是不可能被一家企業或者少數幾家企業能夠掌握和交付的,那樣一種封閉的全鏈條自己掌控的時代已經很難能看到了。
為什麼?是因為技術和服務本身的複雜性需要企業之間要相互協作。每個人每個企業,共同交付最後一個智能化的服務產品,這個過程需要非常複雜的協作過程。
舉聯想的幾個實踐,力圖跟大家分享為什麼有這三個打破邊界的思考,就是智能化時代當中的特徵,無界的特徵。
助力廈門智慧政務建設
聯想剛剛在廈門交付的「e政務」服務終端,大家去政務大廳,這樣一個民眾服務,首先需要終端設備,第二設備上面得有一套系統,第三背後需要有一個網絡能夠安全可靠的加密的傳輸到敏感數據處理的那些平臺,還需要一個非常強大的智能計算,智能運算的軟體和應用,能夠將這個請求在瞬間反饋並且給你自助辦理完畢。
整個過程還不能讓每一個社會上的人比在窗口辦理更難,它就需要有人臉識別技術,需要有自動預測你可能的需求的技術,就需要能夠簡單的回覆和處理掉你的需求,給你一個簡單的答案,不讓你進行複雜的技術操作,就是要把這麼多技術融合起來形成一個成果,這個成果是遍布社區、便利店、寫字樓等等自助服務終端,需要把端邊雲網智的技術融合。
第二打破服務邊界,人社局、交通局、信用辦、醫保局、公積金中心等等十幾個政府單位都在為民眾提供服務,但民眾根本不關心誰在給我提供服務,我只有一個需求,3分鐘解決它,怎麼解決?就需要對這些服務通過數據打通的方式在智能的政務終端上直接呈現出來,這就是第二個打破服務邊界。
第三個打破企業邊界,聯想出了調度的軟體,公安部技術研究所出了人臉識別的AI技術,當地廈門夥伴出了設備,共同來安裝部署到每一個剛才所講的地區,大家共同才能把這麼一個能夠方便市民的方案交付,這就是真正的智能化的解決方案。現在,廈門e政務已經是成為了人臉識別,無感交付,並且小到十來歲,大到七八十歲的市民能夠很方便的使用的一個典範。甚至都不用操作,語音交互就行,甚至不用刷身份證,到那兒知道你是誰,做到比窗口還簡單。
區塊鏈溯源數矩平臺(TDMS)
再舉個例子,食品溯源食品溯源很重要,要溯源到最初的源頭,聯想做了一個帝王蟹的食品溯源整個過程如何全程安全?這裡面就有幾個技術,首先要把技術橫向打穿,有制碼設備、掃碼設備、專屬加密可靠二維碼標籤,綁在腿兒上的環,撤不下來,撕不掉,全程一直到冰箱之前撤不掉,再往後還需要應用技術,每一個想吃它的人能夠簡單的通過APP感受到它,查到所有信息,第二所有餐飲企業、物流公司這些農貿市場能夠獲得這個信息,需要有應用,要開發這個應用,將數據能夠傳輸和分析呈現出來,整個過程是端邊雲網智技術融合,解決食品溯源。
第二,打破服務邊界,從打撈、倉儲、卸貨、農貿市場購買,出菜,上菜等等,怎麼確保數據是可信不可篡改並且永久保存的,以便能溯源,要將農產品的產業鏈打通,把數據抽象出來,放到這上,形成溯源的平臺,這個平臺就是非常複雜的一個系統。
第三個方面就是打破企業邊界,這麼一項事情也不可能靠一家企業完成,這中間有若干個農產品參與者,還有技術提供商,設備提供商、軟體提供商、數據處理清晰分析提供商、聯想技術開發商共同完成,如果沒有共同生態協作共創交付的機制很難能實現。
這是兩個非常小的例子。
03、設備+雲+服務:三個層面立體布局
消費側大家感受更深,家裡孩子上網課,現在儘管也上學了,但課外課經常在家上,我們辦公很多時候也是遠程介入,在遠程視頻或者在路上,大家越來越習慣了,這時候會引發很多新需求,以智能的解決方案來實現。
比如說屏幕,你的孩子在上課,你想在旁邊監督他的學習,他一方面在觀看課件和老師的視頻,還要出現回答問題的畫面,如何將畫面同步,家長可以在另外一個房間看到孩子在上的課,這需要隔空多屏同步畫面技術,這個技術又能非常準確實現畫面的一致性等等,這些技術實際上都是需要將硬體、軟體、服務以及內容進行整合,才有可能交付,這就是在個人方面的一個例子。
智能化,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打破邊界的過程,重構的過程,打破技術的邊界,端邊雲網智,打破服務邊界,能夠對產業鏈通過數位化進一步應用智能技術提升服務效率,以及打破企業邊界,跟上下中遊各類夥伴共同交付智能的需求,智能的解決方案,這可能是會成為智能化時代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打破邊界。
所以聯想也是提出聯想智慧中國,致力於成為智能變革的推動者和賦能者。
其實我們這半年,一年來有非常熱的詞是雲原生,雲源自於數位化,為什麼要雲化?因為數字大爆炸,數據量極大,要對它進行大量存儲、傳輸、計算、分析,通過雲化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計算的性能,但企業還不會有更大的負擔,這是在數位化時代非常典型的一個解決方案,就叫雲,隨著雲變的越來越普遍,很多應用都是直接基於雲進行開發,不是基於大家手中的電腦,PC,設備,工業產線設備來開發,直接基於雲開發,非常複雜的一個技術,但這個依然還是我們的數位化時代的概念,智能化時代。
我們想像一下,現在絕大多數企業、政府還有公共機構都在將自己智能化,將自己提供的服務智能化,大家可以智能的預測消費,進行智能的推薦,您都還沒有提出搜索請求他已經知道你可能需要什麼,他還能夠在正確時間裡面把它呈現出來,讓您產生購買的決策,這個過程很多企業還在自我革命。跟的比較早的做的比較好,沒跟上的現在比較艱難。
等到再過一段時間隨著智能化的技術變成了企業個人和社會的基本的技術基礎設施的時候,恐怕這時候我們要提出智慧原生,要基於一切都是智慧的前提下進行應用的開發。
就好像現在正對我的這個攝像機它不智能,因為它沒有辦法跟蹤我,需要攝影師,因為設備要被人伺候,等到攝像機本身是智能的時候,知道什麼時候我在抑揚頓挫,給我特寫,他了解我整個畫面,光線、空間的變化,背後屏幕色彩調整,智能的調整,以便在線50萬觀眾們享受到如同現場的感受,這時候就不需要一個攝影師了,他就在那裡,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前提下做怎樣的創新?
這個課題現在絕大多數企業,絕大多數設備因為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還極少被討論起來,等達到這個水平之後就好像大家說不會PPT、WORD和Excel就沒有辦法工作一樣,那個時候不會智慧的這個技術就沒有辦法開展工作,這個恐怕不叫淘汰,就如同20年前不會那三件寶就進不了白領世界,進不了企業,是一個道理,這時候就要智慧原生的創新,我們要假設周邊都是智慧化的,這時候如何再去做創新?
這創造出來的不是可怕的人類的邊緣化,我們就拉回到人類這個概念,它恰恰相反,極大的解放人類的創新的邊界和創新的勇氣,能夠在那之上去尋找更高級的解決方案。這就是我想跟大家最後分享的,等到打破邊界,從數字進入智慧,恐怕這時候就是要共創一個智慧原生的時代。
我的分享大概就是這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