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這個名詞,產生於清朝末年。當時的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敲開中國的大門以後,西方國家的許多東西也隨之進入中國,並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比如西方的醫學。以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為依託的西方醫學,因其在急救,傳染病等方面的巨大優勢,對中國原有的醫學造成了日益嚴重的衝擊,並得到了當時中國許多精英人物的肯定和推崇,如李鴻章,孫中山,魯迅,胡適,梁啓超,陳獨秀等。但同時,存在了幾千年的中醫在中國可謂根深蒂固,擁有無數堅定的擁護者,於是在中國就形成了兩種醫學共存的局面。當然,嚴格意義上來講,中醫要分成很多分支,蒙醫,藏醫,苗醫都是他的組成部分,這個問題另外詳述。為了區分這兩種不同的醫學,把中國原來的醫學叫做中醫,把來自於西方的醫學叫做西醫。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現象並不是中國獨有,而是亞非拉國家共有的現象。印度有印度醫和西醫,緬甸有緬甸醫和西醫,尼加拉瓜有尼加拉瓜醫和西醫,只是態勢略有不同罷了。西醫的叫法在當時的中國來說倒也無可厚非,這就好比解放以前,我國工業基礎薄弱,很多日用品都是從洋人那裡進口而來,於是當時的國人習慣性的把火柴叫做洋火,把鐵釘叫做洋釘。以此類推,把西方的醫學稱作西醫也說得過去。但是在建國以後,我國工業飛速發展,建立起了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從鐵釘到輪船,我們都能自己製造,於是洋釘,洋火這些曾經的名詞也就自然而然的消亡了。而醫學也是如此,二戰以後,世界格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源於西方列強的現代醫學,已經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佔據了統治地位,也包括我國。事實上,我國的醫院除非特別指明是中醫院,否則大家都是默認為所謂的西醫院的。比如協和醫院並沒有西字,積水潭醫院也沒有西字,但誰都知道這兩所醫院都是久負盛名的西醫院。而所謂的中醫院,其實也和西醫院差不多。在這種情況下,西醫這個詞就顯得有些多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