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新報社、正北方網總編輯李德斌(左)為志願者代表劉玉敏發放毛線
織毛衣是我的拿手絕活
北方新報社副總編輯楊永利(左三)與獲獎志願者合影
暖男上陣
看看怎麼樣
大學生積極參與
愛心大家庭
12月3日下午,初冬的呼和浩特已經漸露寒意,北方新報社會議室裡卻暖意融融,由北方新報社聯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啟動的2020「針心針意」大型暖冬公益行動開針儀式在這裡舉行。來自呼和浩特市紅十字會仁愛媽媽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以及數十位愛心人士歡聚一堂,共同用五彩線編織出一份溫暖的愛。
編織課堂
「過幾天就是大雪節氣,緊接著就是冬至、小寒,天氣會越來越冷。非常感謝在座的志願者們,能夠用你們的巧手,為孩子們編織一些手套、帽子、圍巾,給他們送去一份來自社會的溫暖……」隨著北方新報社、正北方網總編輯李德斌開場語,開針儀式正式拉開帷幕。「大家一起先起針,孩子的帽子一般需要80針,男生女生又各有不同。首先打個活扣,然後套在棒針上,這樣穿過去,掛線……」活動現場,來自北方新報社發行部47歲的孫宏娟一邊示範,一邊給大家講解編織技巧。只見毛線在她手中上下翻飛,不一會就出現了一個漂亮的花邊。
孫宏娟是北方新報社出了名的心靈手巧,不管什麼樣的圖案,只要看一眼,她就能織得八九不離十。2019年,孫宏娟曾作為愛心媽媽參加過北方新報社「針心針意」公益行動,平均每天織一頂帽子一條圍脖,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說起這些,孫宏娟卻不以為意:「我一直喜歡編織,家裡的靠枕、拖鞋,還有小豬、南瓜等各種毛線編織的擺件,都是我親手完成的。如今,我這手藝還能幫到更多需要幫助的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心裡別提多高興了。我打算認領20頂帽子20雙手套,為孩子們送去一份溫暖!」
「最暖織男」
「是這樣嗎?怎麼掛線?」看到志願者們起針、編織,一雙雙巧手忙碌著,北方新報社副總編輯楊永利也拿起兩根棒針加入到編織隊伍中。他左顧右盼,拿起棒針試了幾次,毛線和棒針始終不聽使喚。旁邊的同事忍不住打趣:「你那是擼串的姿勢,哪是織毛衣,都要看見火星子了。」一句玩笑話惹得在座的志願者們笑聲陣陣,現場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20歲的劉炳庭是來自內蒙古師範大學的學生,這個一米八的大小夥,拿起棒針認真地起針、打底,不時向坐在旁邊的孫宏娟請教。劉炳庭說,在校期間,他曾多次參加關愛貧困殘障兒童等公益活動,一般都是為孩子們送些食品或者學習用品,這次親自動手織帽子還是第一次。
同樣來自內蒙古師範大學的肖煒曄也成為「最暖織男」。肖煒曄拿起一團毛線坐在角落裡,隨著手中的棒針上下翻飛,他學得很快,不一會就打好了底邊,「以前看大人們織毛衣,手指非常靈活,輪到自己上手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感覺好難。不過能夠親自動手織出一個成品,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送去禦寒之物,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肖煒曄說。
懷揣愛心走過6個春秋
拿線、起針、繞線……來自呼和浩特市紅十字會仁愛媽媽志願服務隊的郭連娣是此次公益活動的老朋友了,只見她動作嫻熟,毛線在棒針上繞來繞去,不一會兒,一個帽子的邊緣便織出來了。「一入冬我就開始惦記上了,想著天冷了,孩子們該添置帽子、圍巾了。」郭連娣去年就參加了該公益活動,熱心的她一個月織出60多條圍巾,可謂是「高產戶」。在她的帶動下,鄰居朋友也紛紛加入到愛心活動中,為孩子編織溫暖。
「我們志願服務隊成立6年了,6年來我們的足跡遍布呼和浩特9個旗縣區,走村入戶,為孩子們輔導功課、進行心靈呵護,送吃喝送衣物……」呼和浩特市紅十字會仁愛媽媽志願服務隊負責人劉玉敏告訴記者,參加「針心針意」大型暖冬公益行動只是他們公益行為的一小部分,他們曾先後在內蒙古圖書館少兒館、新城區南苑社區、新城區團結小區社區等地開啟仁愛媽媽博愛公益學堂、與娃「閱」會志願服務項目及「微愛傳遞 圓夢童心—微心願」等多個公益項目,而每一個公益項目,志願者們都懷揣愛心堅持下來。
「善始善終、持之以恆,這是我做公益的原則,也是我做公益的方向。」劉玉敏說,仁愛媽媽們會一直堅持相信孩子、關注孩子、賞識孩子,把愛灑向每一個孩子,陪伴她們所關注的孩子們一起長大。
針織技能大比拼
麻花針、四平針、魚骨針、元寶針……當日,「針心針意」大型暖冬公益行動之「針織技能比拼大賽」也同步舉行,現場的愛心人士來了個針織手法大比拼,讓愛心帽子既保暖又美觀。
比賽設定時間為30分鐘。比賽期間,既有新手忙著起針,也有老手大顯身手。最終,愛心人士魏秀平以魚骨針穿插麻花針的織法獲得「最具創意織女」獎,張玉珍以比其他人多織出0.5寸的表現獲得「最快手速織女」獎,而李群美指導其他選手不同織法,獲得「最心靈手巧織女」獎。00後志願者劉炳廷作為少有的男性志願者代表,獲得「最暖『織男』」獎,21歲的張司奇雖然是一個新手,但是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始終不放棄,精神可嘉,最終獲得「最佳新人」獎。文·攝影/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張巧珍 馬麗俠 牛天甲
[責任編輯: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