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松巴峽東北側,坐落著貴德縣海拔最低的一個村——松巴村。
松巴村四面環山,面朝黃河。碧綠的黃河從群山峽谷間蜿蜒而來,在松巴村形成了一個河灣小湖,哺育著世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
松巴村緊挨著黃河,曾經,每年七八月份黃河漲潮,村民便受洪澇之苦。「黃河水漲了我們就往上搬一點,黃河水下去了我們就往下一點,汛期最嚴重的時候常常淹沒農田和住房。」村黨支部書記角巴才讓介紹,松巴村緊鄰黃河,春天來的最早,每到三月中下旬,漫山遍野的梨花杏花已經開了。
蓋新房、打莊廓、修公路,松巴村換了新顏。2013年政府每戶補助9.8萬元修建了嶄新的安居房,全村搬遷到了距離黃河一公裡外的地方。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秀麗的早春美景和古村落建築逐漸被人們熟知,也讓「幽居深處」的小山村準確地捕捉到了發展鄉村遊的時機。
農家樂
金秋時節的松巴村相比春夏兩季的繁華熱鬧,多了一份寂靜,遊客已慢慢減少。走進村裡,村口的蒙古包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這間蒙古包是村民仁青才讓的飯館,取名「松巴飯館」。仁青才讓說,這個蒙古包是臨時的飯館。這幾年,隨著鄉村遊升溫,家裡的農家樂正在擴大規模,所以才臨時在村口上搭建了蒙古包。
夫妻倆放下手裡的活,熱情地邀請記者進屋喝口水。「今年『五一』,吃飯還要排隊咧!」仁青才讓說,今年「五一」期間,他家的蒙古包一個月收入過萬元,遊客多的時候,一天能有50多個人,他們夫妻倆人顧不過來,就叫上親戚幫忙。
「以前家裡種著4畝地(1畝約等於0.067公頃),一年到頭也就只有幾千元的收入,三年才能攢一萬元錢,現在開著農家樂,家門口就能掙大錢,過上好日子。」仁青才讓告訴記者,他家開了全村第一家農家樂,剛開始遊客並不多,後來隨著村子的名氣越來越大,遊客也越來越多,一年下來收入大概在3萬元左右。這兩年,村裡遊客激增,他把之前賺的錢全做投資,翻修農家院、擴大規模,提升硬體設施。
群山環繞、開窗見景,走進仁青才讓的家,乾淨的庭院裡,秋菊怒放,房屋裝修上除了傳統的藏式家具,還增添了一些新式的簡約風格。
「等明年開春,我家的農家樂就能開門迎客了。」仁青才讓坐在炕上,喜悅之情洋溢在臉上。
人勤客來。近些年村裡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產業蒸蒸日上,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這個大山深處的村莊吸引了不少外來客。
「前些年,村民只能靠一畝三分地生活,種的小麥、青稞產量也不高,收入也僅僅能餬口。」村黨支部書記角巴才讓介紹,這幾年,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富有特色的古村落,他們找到了脫貧致富的好辦法——發展鄉村旅遊。
仁青才讓就是鄉村遊的受益者之一。
今年「五一」期間,松巴村共接待遊客累計2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00餘萬元。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06萬元,是2014年的2.5倍。像仁青才讓一樣靠著吃「旅遊飯」致富的農家樂主人已有20餘家。
酩餾酒
曾當過十幾年黨支部書記、今年65歲的鄧鄧見,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家釀造的酩餾酒竟然賣到了村子以外的地方。「每年來我這買酒的除了固定的老顧客,還有省內西寧、海東,省外的甘肅、陝西、北京的遊客。」
鄧鄧見一家四代做酩餾酒,曾經,家裡經濟困難,釀酒用來賣錢,他家的酒在街坊鄰居中有一定名聲。近年來,隨著鄉村遊的逐步發展,他家的酒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併購買。在脫貧攻堅產業扶貧大潮中,這一壇酩餾,成為村裡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扶貧酒、致富酒。
還未進鄧鄧見家門,就有一股濃鬱的酒香味撲鼻而來,乾淨的小庭院,坐北朝南一棟帶著封閉陽臺的新房子供一家人居住,西邊的老房子是與鄧鄧見每天相伴的釀酒坊。
「先做好酒麴,再煮上青稞,發酵45天,一次能釀5公斤左右的酒。青稞的精華釀造成酒,青稞的糟粕用來餵豬,既不浪費,又環保生態。」鄧鄧見說,燒酒的灶臺早已換了好幾個,但這些釀酒工具卻一直沒有變。他之所以堅持這樣做,是因為用這些傳統工具釀造出來的酩餾酒才會有「記憶」的味道,在他看來這樣的效果是現代釀酒器具難以實現的。
今年到九月底,他們家一共釀了400公斤酩餾酒。「自家釀酒不需要太多的人力,也不是很費事,我們老兩口釀的酒足夠過上富裕的好日子。一年下來,收入在2萬元到3萬元左右,賣得最好的時候,一年賣了4萬元。」鄧鄧見說。「就在自家釀,純手工的,味道好著呢!」鄧鄧見的家門口擺著一個小攤位,遠方的客人來了,他就斟滿酒,讓大家嘗一嘗自己的手藝。
做酩餾酒對溫度有一定的要求,太熱了釀不出好酒,因此每年秋冬季節是鄧鄧見釀酒的最好時間。他們家裡種著3畝地,全部用來種植青稞,每年收穫500多公斤,今年酩餾酒銷量好,他還從外面購買了400公斤青稞。
以前村裡沒有路,即使「酒香」也走不出去,現在村裡鄉村遊火了,路修通了,自己家的酩餾酒也賣出去了。這幾年,在他的帶動下,村裡以前會釀酩餾酒的人們又開始重拾舊業,在一滴滴清甜的酩餾酒中過上了好日子。
「掙錢不能一個人掙,也要帶著全村人一起掙。」鄧鄧見打算明年擴大釀酒規模,做大做優產業,傳播酩餾酒文化,帶動更多村民脫貧致富。
焜鍋饃饃
邊燒草灰做著饃饃邊忙著打包裝箱,還不斷接聽打進來的電話,電話不是訂購饃饃的,就是催著送貨的……這個頭頂紅色頭巾正在忙碌的藏族婦女是才項卓瑪。
戴上手套,扒開草灰掀開鍋蓋的瞬間,焦香的焜鍋味撲鼻而來,這外脆內軟,顏色金黃,看似普通的焜鍋饃饃,成了遊客爭相購買的「香餑餑」,一家人的新希望。
才項卓瑪是土生土長的藏族婦女,精明幹練、心靈手巧的她有著一手好廚藝,她「焪」的麥香焜鍋饃饃更是遠近聞名。
「以前是自己家裡做著吃,誰能想到,這饃饃還能成了香餑餑。」每年春夏季節,遊客一多,饃饃經常賣到「斷貨」,才項卓瑪一人忙不過來,丈夫也來搭把手。
用麥子秸稈燒出來的焜鍋饃饃,是青海人記憶深處家的味道,正因為這種傳統無添加的手工饃饃,讓她的饃饃出了名、賣得好。
2018年,她每天做10個,一個10元錢,每天也有100元的收入,後來,遊客不斷增加,今年五月份,她每天要做80個。靠著賣饃饃,錢包更鼓了,精氣神也更足了。這幾年,夫妻倆還開了一家小超市,夫妻倆邊打理超市,邊賣饃饃,日子越過越滋潤。
「幸福生活是靠勤勞的雙手奮鬥來的。」訂單多了,才項卓瑪的積極性也更高了。夫妻倆每天凌晨四時許就起床了,和面、揉面、燒制,每一道工序都是純手工。「面一定是要自己家種的麥子磨的麵粉才香,酵頭也是親手做的,不能用發酵粉。」才項卓瑪說,這幾年遊客多了,饃饃供不應求,去年,夫妻倆購進了一臺電子烘焙機,若遇到下雨天或者訂單特別多的時候,就用烘焙機。
才項卓瑪高興地說:「訂單多了是累些,可是心裡高興,現在我們一家人就想把饃饃做好,這樣日子才能越來越好啊!」
採訪手記:紅火鄉村遊寬廣致富路
「如果說貴德是青海的小江南,那松巴就是貴德的『世外桃源』。」在去往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尕讓鄉松巴村的路上,我們就聽到這樣的「五星好評」,不禁讓此行充滿了更多期待。
「從縣上的阿什貢大橋到松巴村是10公裡的路程,以前沒有路,沒有交通工具,出行只能靠馬,村民出一趟村需要走幾個小時。」同行的尕讓鄉武裝部部長童國昌感慨,而今,依舊從阿什貢大橋出發,沿著蜿蜒的黃河,順著河邊一條柏油路前行,20多分鐘就能到達村裡。
因為海拔低,又緊鄰黃河,松巴村是貴德縣春來最早的一個村。每年三月份,黃河岸邊綠意漸濃,山上種的杏花、梨花競相開放,還有藏寨、古樹、清泉,這些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古老的「鄉愁」,散發著魅力,吸引著遊客。
站在松巴村山頂之上,目之所及一片綠意,不遠處,清澈的黃河水靜靜流淌,一片片果林鬱鬱蔥蔥,一幢幢藏式新居拔地而起,一條條鄉間小路綠樹成蔭。
山還是那座山,河還是那條河。隨著山更綠、水更清、村莊更美,特色農產品越來越多,處在深山裡的松巴村,遊客紛至沓來,觀青山綠水美景,賞美麗鄉村風貌,嘗特色農家飯菜……鄉村遊已經火遍貴德。
鄉村遊火了,村民的特色小吃和手工藝品也跟著「火」了起來。藏式民宿、青稞酩餾酒、焜鍋饃饃……雖然都不是大產業,但家家戶戶都有,可以說,借力鄉村遊,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上錢了。村黨支部書記角巴才讓告訴我們,近年來,村裡以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為依託,注重保護古村落,大力發展鄉村遊,鼓勵引導群眾發展地方特色小吃,民族手工藝品製作,為鄉村振興夯實了基礎。
「靠著鄉村遊,2019年底,松巴村的年人均收入突破了10600元,是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的2.5倍。」松巴村2015年被列為全省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之後的五年,村裡相繼爭取到政府投資9000多萬元,建設水電路基礎設施,打造精品民宿,提升國土綠化。今年被列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和省級移民綜合產業示範村,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山谷酒店和精品民宿等項目,松巴村的人均收入還將繼續增加……(孫海玲 張多鈞 鹹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