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故事——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0-12-27 青海省人民政府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松巴峽東北側,坐落著貴德縣海拔最低的一個村——松巴村。

  松巴村四面環山,面朝黃河。碧綠的黃河從群山峽谷間蜿蜒而來,在松巴村形成了一個河灣小湖,哺育著世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

  松巴村緊挨著黃河,曾經,每年七八月份黃河漲潮,村民便受洪澇之苦。「黃河水漲了我們就往上搬一點,黃河水下去了我們就往下一點,汛期最嚴重的時候常常淹沒農田和住房。」村黨支部書記角巴才讓介紹,松巴村緊鄰黃河,春天來的最早,每到三月中下旬,漫山遍野的梨花杏花已經開了。

  蓋新房、打莊廓、修公路,松巴村換了新顏。2013年政府每戶補助9.8萬元修建了嶄新的安居房,全村搬遷到了距離黃河一公裡外的地方。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秀麗的早春美景和古村落建築逐漸被人們熟知,也讓「幽居深處」的小山村準確地捕捉到了發展鄉村遊的時機。

  農家樂

  金秋時節的松巴村相比春夏兩季的繁華熱鬧,多了一份寂靜,遊客已慢慢減少。走進村裡,村口的蒙古包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這間蒙古包是村民仁青才讓的飯館,取名「松巴飯館」。仁青才讓說,這個蒙古包是臨時的飯館。這幾年,隨著鄉村遊升溫,家裡的農家樂正在擴大規模,所以才臨時在村口上搭建了蒙古包。

  夫妻倆放下手裡的活,熱情地邀請記者進屋喝口水。「今年『五一』,吃飯還要排隊咧!」仁青才讓說,今年「五一」期間,他家的蒙古包一個月收入過萬元,遊客多的時候,一天能有50多個人,他們夫妻倆人顧不過來,就叫上親戚幫忙。

  「以前家裡種著4畝地(1畝約等於0.067公頃),一年到頭也就只有幾千元的收入,三年才能攢一萬元錢,現在開著農家樂,家門口就能掙大錢,過上好日子。」仁青才讓告訴記者,他家開了全村第一家農家樂,剛開始遊客並不多,後來隨著村子的名氣越來越大,遊客也越來越多,一年下來收入大概在3萬元左右。這兩年,村裡遊客激增,他把之前賺的錢全做投資,翻修農家院、擴大規模,提升硬體設施。

  群山環繞、開窗見景,走進仁青才讓的家,乾淨的庭院裡,秋菊怒放,房屋裝修上除了傳統的藏式家具,還增添了一些新式的簡約風格。

  「等明年開春,我家的農家樂就能開門迎客了。」仁青才讓坐在炕上,喜悅之情洋溢在臉上。

  人勤客來。近些年村裡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產業蒸蒸日上,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這個大山深處的村莊吸引了不少外來客。

  「前些年,村民只能靠一畝三分地生活,種的小麥、青稞產量也不高,收入也僅僅能餬口。」村黨支部書記角巴才讓介紹,這幾年,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富有特色的古村落,他們找到了脫貧致富的好辦法——發展鄉村旅遊。

  仁青才讓就是鄉村遊的受益者之一。

  今年「五一」期間,松巴村共接待遊客累計2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00餘萬元。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06萬元,是2014年的2.5倍。像仁青才讓一樣靠著吃「旅遊飯」致富的農家樂主人已有20餘家。

  酩餾酒

  曾當過十幾年黨支部書記、今年65歲的鄧鄧見,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家釀造的酩餾酒竟然賣到了村子以外的地方。「每年來我這買酒的除了固定的老顧客,還有省內西寧、海東,省外的甘肅、陝西、北京的遊客。」

  鄧鄧見一家四代做酩餾酒,曾經,家裡經濟困難,釀酒用來賣錢,他家的酒在街坊鄰居中有一定名聲。近年來,隨著鄉村遊的逐步發展,他家的酒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併購買。在脫貧攻堅產業扶貧大潮中,這一壇酩餾,成為村裡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扶貧酒、致富酒。

  還未進鄧鄧見家門,就有一股濃鬱的酒香味撲鼻而來,乾淨的小庭院,坐北朝南一棟帶著封閉陽臺的新房子供一家人居住,西邊的老房子是與鄧鄧見每天相伴的釀酒坊。

  「先做好酒麴,再煮上青稞,發酵45天,一次能釀5公斤左右的酒。青稞的精華釀造成酒,青稞的糟粕用來餵豬,既不浪費,又環保生態。」鄧鄧見說,燒酒的灶臺早已換了好幾個,但這些釀酒工具卻一直沒有變。他之所以堅持這樣做,是因為用這些傳統工具釀造出來的酩餾酒才會有「記憶」的味道,在他看來這樣的效果是現代釀酒器具難以實現的。

  今年到九月底,他們家一共釀了400公斤酩餾酒。「自家釀酒不需要太多的人力,也不是很費事,我們老兩口釀的酒足夠過上富裕的好日子。一年下來,收入在2萬元到3萬元左右,賣得最好的時候,一年賣了4萬元。」鄧鄧見說。「就在自家釀,純手工的,味道好著呢!」鄧鄧見的家門口擺著一個小攤位,遠方的客人來了,他就斟滿酒,讓大家嘗一嘗自己的手藝。

  做酩餾酒對溫度有一定的要求,太熱了釀不出好酒,因此每年秋冬季節是鄧鄧見釀酒的最好時間。他們家裡種著3畝地,全部用來種植青稞,每年收穫500多公斤,今年酩餾酒銷量好,他還從外面購買了400公斤青稞。

  以前村裡沒有路,即使「酒香」也走不出去,現在村裡鄉村遊火了,路修通了,自己家的酩餾酒也賣出去了。這幾年,在他的帶動下,村裡以前會釀酩餾酒的人們又開始重拾舊業,在一滴滴清甜的酩餾酒中過上了好日子。

  「掙錢不能一個人掙,也要帶著全村人一起掙。」鄧鄧見打算明年擴大釀酒規模,做大做優產業,傳播酩餾酒文化,帶動更多村民脫貧致富。

  焜鍋饃饃

  邊燒草灰做著饃饃邊忙著打包裝箱,還不斷接聽打進來的電話,電話不是訂購饃饃的,就是催著送貨的……這個頭頂紅色頭巾正在忙碌的藏族婦女是才項卓瑪。

  戴上手套,扒開草灰掀開鍋蓋的瞬間,焦香的焜鍋味撲鼻而來,這外脆內軟,顏色金黃,看似普通的焜鍋饃饃,成了遊客爭相購買的「香餑餑」,一家人的新希望。

  才項卓瑪是土生土長的藏族婦女,精明幹練、心靈手巧的她有著一手好廚藝,她「焪」的麥香焜鍋饃饃更是遠近聞名。

  「以前是自己家裡做著吃,誰能想到,這饃饃還能成了香餑餑。」每年春夏季節,遊客一多,饃饃經常賣到「斷貨」,才項卓瑪一人忙不過來,丈夫也來搭把手。

  用麥子秸稈燒出來的焜鍋饃饃,是青海人記憶深處家的味道,正因為這種傳統無添加的手工饃饃,讓她的饃饃出了名、賣得好。

  2018年,她每天做10個,一個10元錢,每天也有100元的收入,後來,遊客不斷增加,今年五月份,她每天要做80個。靠著賣饃饃,錢包更鼓了,精氣神也更足了。這幾年,夫妻倆還開了一家小超市,夫妻倆邊打理超市,邊賣饃饃,日子越過越滋潤。

  「幸福生活是靠勤勞的雙手奮鬥來的。」訂單多了,才項卓瑪的積極性也更高了。夫妻倆每天凌晨四時許就起床了,和面、揉面、燒制,每一道工序都是純手工。「面一定是要自己家種的麥子磨的麵粉才香,酵頭也是親手做的,不能用發酵粉。」才項卓瑪說,這幾年遊客多了,饃饃供不應求,去年,夫妻倆購進了一臺電子烘焙機,若遇到下雨天或者訂單特別多的時候,就用烘焙機。

  才項卓瑪高興地說:「訂單多了是累些,可是心裡高興,現在我們一家人就想把饃饃做好,這樣日子才能越來越好啊!」

  採訪手記:紅火鄉村遊寬廣致富路

  「如果說貴德是青海的小江南,那松巴就是貴德的『世外桃源』。」在去往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尕讓鄉松巴村的路上,我們就聽到這樣的「五星好評」,不禁讓此行充滿了更多期待。

  「從縣上的阿什貢大橋到松巴村是10公裡的路程,以前沒有路,沒有交通工具,出行只能靠馬,村民出一趟村需要走幾個小時。」同行的尕讓鄉武裝部部長童國昌感慨,而今,依舊從阿什貢大橋出發,沿著蜿蜒的黃河,順著河邊一條柏油路前行,20多分鐘就能到達村裡。

  因為海拔低,又緊鄰黃河,松巴村是貴德縣春來最早的一個村。每年三月份,黃河岸邊綠意漸濃,山上種的杏花、梨花競相開放,還有藏寨、古樹、清泉,這些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古老的「鄉愁」,散發著魅力,吸引著遊客。

  站在松巴村山頂之上,目之所及一片綠意,不遠處,清澈的黃河水靜靜流淌,一片片果林鬱鬱蔥蔥,一幢幢藏式新居拔地而起,一條條鄉間小路綠樹成蔭。

  山還是那座山,河還是那條河。隨著山更綠、水更清、村莊更美,特色農產品越來越多,處在深山裡的松巴村,遊客紛至沓來,觀青山綠水美景,賞美麗鄉村風貌,嘗特色農家飯菜……鄉村遊已經火遍貴德。

  鄉村遊火了,村民的特色小吃和手工藝品也跟著「火」了起來。藏式民宿、青稞酩餾酒、焜鍋饃饃……雖然都不是大產業,但家家戶戶都有,可以說,借力鄉村遊,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上錢了。村黨支部書記角巴才讓告訴我們,近年來,村裡以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為依託,注重保護古村落,大力發展鄉村遊,鼓勵引導群眾發展地方特色小吃,民族手工藝品製作,為鄉村振興夯實了基礎。

  「靠著鄉村遊,2019年底,松巴村的年人均收入突破了10600元,是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的2.5倍。」松巴村2015年被列為全省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之後的五年,村裡相繼爭取到政府投資9000多萬元,建設水電路基礎設施,打造精品民宿,提升國土綠化。今年被列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和省級移民綜合產業示範村,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山谷酒店和精品民宿等項目,松巴村的人均收入還將繼續增加……(孫海玲 張多鈞 鹹文靜)

相關焦點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9·18」重要講話精神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
    同樣,山西省也成立了高規格的領導小組,負責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各項決策部署,指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推進實施,並於今年5月由山西省代表團向全國兩會提交了有關意見建議,體現出強烈的政治責任感。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夢想,更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 黃河河口管理局舉辦「幸福河,我們的河」專場文藝晚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園園 「你守著大堤,我守著家……」9月18日晚,清風湖西門,「幸福河,我們的河」專場文藝晚會現場,情景劇《戰洪圖》裡這句臺詞一出,不少觀眾擦起眼角,而後熱烈地掌聲響起。
  • 人民網評:九一八,重溫血脈賁張的黃河故事
    這個日子,對中華民族來說不能忘卻,對黃河也是。 黃河,如同我們的國,沉重、曲折,流淌著雄渾的樂章,也曾滴瀝著鮮血和淚水。 89年前的這一天,愛國官兵打響了中國14年抗戰的第一槍,也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從此,「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國人萬眾一心,抱定必死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全民抗戰,壯哉黃河!
  • ...河湖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唐仁健作書面講話 孫偉通報有關情況
    林鐸在2020年全省河湖長制工作會議上強調準確把握特殊省情 堅決擔好責任使命努力讓域內河湖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他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充分認識我省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中的舉足輕重地位,準確把握水資源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特殊功能,始終以應有的政治站位扛好河湖管理保護的責任使命,不斷推進河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提高河湖管理保護質量和水平,努力讓域內河湖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 【中國夢·黃河情評論】保護母親河 打造幸福河
    【中國夢·黃河情評論】保護母親河 打造幸福河 2020-09-04 08: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黃河 看生態|河南東北角演繹「黃河故事」
    1855年,黃河在蘭陽(今蘭考縣境)銅瓦廂決口,改道向北,經濮陽境內進山東流入渤海。從此,濮陽又與黃河緊緊聯繫在一起。濮陽人民譜寫了一個個改天換地的黃河故事。雄安清水黃河來9月25日,濮陽縣海通鄉甘稱灣村。這裡是佔地2600多畝的引黃入冀補澱工程沉沙池。滾滾的黃河水裹挾著泥沙正源源不斷地流入沉沙池,沉澱後的清水則奔向千裡之外的雄安新區,緩解白洋澱的乾渴。
  • 「智慧黃河」已覆蓋黃河幹流
    綠色動態 新華社訊 (記者李麗靜)遠程控制重要閘門開關,實時察看水庫水量,統籌調度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信息化技術為黃河水量調度裝上智能「大腦」,並已覆蓋黃河幹流。近日,河南省政協委員、黃委會信息中心副主任寇懷忠亮相政協第十二屆河南省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委員通道」時,公布上述消息。
  • 「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在線培訓專題三「黃河之城」開班
    12月25日,由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聯合水利部風景區建設與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水利部人才資源開發中心共同主辦的「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在線培訓專題三「黃河之城」將正式開班。本期培訓班為期一個月,旨在提供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精神,增強「沿黃九省」文化和旅遊管理者做好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助力「沿黃九省」在挖掘弘揚時代價值、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的同時,促進黃河全流域高質量發展,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黃河兩岸是我家」茹河,如何驚豔人間四月天
    一川活水東流,兩縣人民安居。茹河,發源於六盤山東麓,一路向東,途經寧夏彭陽、甘肅鎮原,容納百溪,開枝散葉,東歸黃河,惠澤田園,造福百姓,被稱為彭陽、鎮原兩縣的「母親河」。東出彭陽縣城,白陽鎮依水做大「為城市服務」文章,種植飼草5萬畝,養牛近萬頭,種植果蔬27000畝,鄉村旅遊如火如荼,16家農家樂成為縣城居民休閒的好去處。茹河瀑布。
  • 鄭州黃河灘地公園芳容初現,未來將成為市民休閒遊樂的大花園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惠濟區貫徹落實「黃河戰略」、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的動力之源。12月6日,省委書記王國生、省長尹弘等省領導在鄭州市惠濟區花園口鎮八堡村與幹部群眾一起參加義務植樹活動。王國生實地參觀沿黃生態廊道和鄭州黃河灘地公園建設,指出要讓沿黃地區成為保護母親河的綠廊、提升幸福感的遊廊,踐行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高質量發展長廊。
  • 老餅講開封黃河故事——賈魯河
    水徳祠裡面奉祀的是自古以來38位治河功臣,可見賈魯也是位在治理黃河上卓有成效的水利專家。今天我找了些資料,想把賈魯的故事介紹給朋友們,讓我們都記住這位治黃功臣。賈魯看到「黃河決溢,千裡蒙害,浸城郭,飄室廬,壞禾稼,百姓已其毒」,沿河人民背井離鄉,賣兒賣女,就立下志願,將來要治理好黃河,為民造福。他長大後進入了仕途,對黃河岸邊老百姓所遭河患之苦極為同情,有了實現夙願的機會。特別是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在開封決口,學宮都被淹沒了,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損失巨大。元政府為緩和黃泛區民眾的反抗,不得不大規模治理黃河。
  • 河口黃河河務局落實聯勤聯動工作機制共同保護黃河河道生態環境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夢雨 通訊員 曹士總 張立傳 東營報導多部門聯動 查看河道生態環境「關於您4月22日反映的黃河故道刁口河管理範圍內傾倒固體廢物情況,我們河口區黃河河務局聯合東營市公安局河口分局、東營市生態環境局河口分局立即啟動黃河河道生態環境保護執法聯勤聯動工作機制,5月12日涉事企業已對現場進行了清理。
  • 探尋黃河之美|表裡山河美山西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山西省是中國內陸省份,位於黃河中遊東岸,華北平原西面的黃土高原上。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沿山西境界流程968千米,穿過4市19縣,形成無數蔚為壯觀的黃河勝景,孕育了獨步古今的黃河風情。
  • ...治黃興黃——河南洛陽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_地方_河南省人民...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河洛大地,初出峽谷,湧入平原,織就了密布的河湖水網。黃河兩岸,太行山、伏牛山兩山聳峙,形成獨特的「一河兩山」生態屏障。  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節點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陽市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以沿黃生態保護治理為引領,在黃河溼地生態修復、全域河渠綜合治理、沿黃生態廊道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久久為功,著力把黃河建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把城市建成生態文明之城。
  • 「幾」字彎上看黃河
    河套平原是位於黃河「幾」字彎上的一片扇形衝積平原,因水而生,依河而興。黃河之於河套地區的意義,也許只有生活在這裡的人才能體會。內蒙古水利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都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是在內蒙古人眼裡,黃河不僅僅是母親河,更是內蒙古人民的生命之河。
  • 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江南美中衛!
    天下黃河富寧夏。 而中衛市則優先得到了母親河的深情哺育,作為黃河流經寧夏的第一個市,中衛市自古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因黃河而美,也因黃河而富。
  • 九月九日,沿黃九省區記者齊聚山東向九曲黃河出發
    「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錘定音。在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一周年之際,由中廣聯廣播新聞節目工作委員會指導,山東廣播電視臺發起,山東綜合廣播、閃電新聞攜手其他沿黃八省區省級廣電媒體共同啟動「高質量發展黃河行」大型融媒體採訪活動,走萬裡黃河沿岸,看生態保護及高質量發展,聽新時代「黃河故事」,共同奏響「黃河大合唱」。
  • 黃河出土60噸的「鎮河鐵牛」,鎮守黃河1000多年
    黃河被稱作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正是流淌了不知多少年的河水,哺育了中華民族無數代人。不過在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多次黃河肆虐的事情,洪水淹沒了無數村莊,讓沿岸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叫苦不迭。相傳,古代人的科學技術不發達,所以為了平息黃河泛濫,在唐朝時曾經專門鑄造了四個共60噸的鎮河鐵牛投入河中,期望可以鎮壓黃河水患。黃河出土60噸的「鎮河鐵牛」, 鎮守黃河1000多年。
  • 講好黃河故事 省委副秘書長、省委辦公廳主任吉炳偉到孟津調研
    8月4日,河南省委副秘書長、省委辦公廳主任吉炳偉帶領調研組到孟津縣,就深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貫徹落實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精神等工作進行調研。洛陽市委副書記趙會生,市委副秘書長謝峰、縣領導楊劭春、趙莉、魏從剛陪同調研。
  • 致敬黃河|大河上下
    記者感言致敬黃河黃河對中華民族意味著什麼?如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們追循著黃河,一路感動,一路思索。心語一瓣,致敬母親河。新時代, 在推動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之路上,唯有尊重每一滴黃河水,敬惜每一寸土地,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做好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這篇大文章,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真正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黃河母親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