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一部動畫是不是好動畫呢?
我想這其實是一個比較私人的問題,畢竟自己喜歡、覺得好看的,就是好。我很喜歡一部冷門動畫,叫《女高網球部》,甚至於用其中一位角色做了頭像,但是,身邊喜歡動漫的朋友裡,10個可能有11個都不知道這部作品,但是這不妨礙我覺得它是部好動畫。
要放到更大範圍去討論的話,我想兩個指標是可以作為參考的,一個是是否叫好,一個是是否叫座,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自然是難得的佳作,不過可惜現在這樣的動漫作品真的不多了,更多的是或許口碑很好,但是播放數據和銷量有點慘澹;或許是播放量爆炸,但是評價分歧褒貶不一。
所以如果有這麼一部動漫作品,無論是動畫愛好者還是專業人士都對其交口稱讚,播放數據以及後續銷量都非常棒的話,那麼毫無疑問就是難得的佳作了。這些年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這種佳作就是《工作細胞》。最近,這部作品正式宣布要製作第2季了,我之前早知道它會出第2季,但是萬萬沒想到,會這麼快。
之所以這麼快宣布,或許就是因為這部作品既有口碑,又有銷量吧。
不同於一些「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只是在動漫圈子裡傳播,最多也就出點圈。《工作細胞》的所謂「叫好」,是連醫學界、生物學界的專家學者們都對其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科普細胞知識的行為表示讚許的「叫好」;是連諸如國內的《人民日報》一類的權威報刊都刊發了評論文章,江西衛視、上海電視臺等電視臺都為其做過報導的「叫好」。這樣的「殊榮」,這些年來好像還沒有哪部動畫,特別是日本動畫享受過。
之所以會這樣,我想僅僅是動畫中的角色們可愛、故事有趣好看是不夠的,最關鍵的點還是在於這部動畫通過擬人化的手段,將人體中的細胞們描述成一個個有血有肉的角色,將他們在人體內的作用比喻成工作的過程,讓像我這樣實際上沒有多少生物學知識的人,也能夠簡單明了的了解到這些知識。
全世界的科技工作者們好像都有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向普通群眾們傳達科學知識,科普科學常識呢?那些深澀難懂的研究報告,不要說文化程度一般的普通人,就是高知識分子們,不是學的對應專業,恐怕也很難看懂。
科普讀物、演講報告等都是可以一試的辦法,不過也有諸多限制,這些年自媒體發展很快,一些科技工作者開始嘗試用圖集、用段子的方式向大家科普科學知識,收穫了不少好評,而《工作細胞》通過擬人化的漫畫+動畫的科普方式,讓科學家、科普工作者們又看到了一種新的可能,一種新的途徑。通過動漫的方式,讓年輕人們了解到這些科學常識,我想這可能就是這部動畫在科學界讚譽頗高的原因了。
況且,如果一個孩子因為看了這部動畫,對醫學、生物學產生了興趣,從而暗暗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名生物學家的話,那可就真的是善莫大焉了。這顆名為科學的種子,就這樣種下了。
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工作細胞》當中雖然把細胞們都做了擬人化處理,把人類生理反應等描繪成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狀況,但是,其核心出發點還是符合科學常識的,而不是為了好看為了「萌萌噠」而胡編亂改,這一點也算其受到讚譽的重要原因。
作品中也有一些為了市場化而妥協的地方,比如真要較真的話,人體中的細胞大小差別萬千,不可能是作品中那樣的比例,但是這樣為了效果而做出的改動是可以接受的。
除此之外,《工作細胞》還和諸如日本紅十字會等公益機構進行了聯動合作,號召大家積極獻血等等,這樣一部商業性的動漫作品,實際上為整個社會的科普工作、公益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種模式,其實是值得國內的科普工作者和動漫從業者們學習思考的。
但是,如果僅僅是作品內涵深刻、想要向大家傳達一些知識、道理,我想是並不夠的。絕大多數人都反感枯燥乏味的說教,《工作細胞》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這部作品本身是一部好看有意思的作品, 年輕人們可以靜下心來慢慢看下去,而後才在潛移默化中吸收了這些科學知識,而不是一開始就奔著學東西來的。
大家首先是為了娛樂,然後在歡聲笑語中學到了製作者想要告知的科普知識,這樣的教育形式,是大家所喜聞樂見的。期待第二季的作品,除了讓大家放鬆心情之外,也向大家再科普一些有趣、有用的生理常識。
這些年我看到國內一些動漫廠商也有意識的在進行一些嘗試,所謂「幼教類」的動畫也層出不窮,不過,他們終究首先是為了所謂的教育,其次才是娛樂,將想要告訴孩子們的東西硬塞進一部動畫片裡,在我看來,這或許有些本末倒置了。《工作細胞》的成功經驗,才是值得我們深刻研究、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