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在清華北大,卻「走下坡路」在國內其他高校讀研,這正常?
「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碩士」,這句「怪理論」早已廣為流傳,它的出處是名校,且僅在同一所名校裡才具有適用性,用它來形容清華北大的學生,再合適不過了。
不禁想問,這句「怪理論」為何會存在?
在我國,211/985一直是名校的代名詞,其學生也一直被認為是精英的代名詞,清華北大作為我國最為頂尖的兩大學府,其學生更是被吹捧為神話。
但毫無疑問,清華北大的學生確實拔尖,特別是本科生,他們都是從各省競爭激烈的高考中「火拼」出來的佼佼者,資質好,學習能力強,說他們是神話,比較公允。
在清華北大優秀的本科生眼裡,畢業以後就應該去世界級的名校讀書,在本校或者其他高校繼續深造讀研的,一般都是成績相對普通的同學,所以在本校的研究生,不知不覺中被貼上了「二流碩士」的標籤。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二流碩士」這個標籤還算好的了,還有的被貼上了「走下坡路」的標籤,所說的就是那些跑到國內其他高校讀研的同學,每年還有很多,這讓很多人覺得不正常。
細細想來,其實也正常,也並不是全都在「走下坡路」。
雖說讀研「往上走」才科學,但現實很殘酷,當前讀研的競爭太激烈,讀本校亦是如此,清華北大尤為明顯。清華北大的本科生雖然優秀,但也不得不承擔本校和外校考研黨及保研黨所帶來的壓力,有時候為了讀研,會選擇保送其他院校,或者在參與統考後調劑到其他院校。
同時,清華北大層次雖高,但名校重要,專業更重要,清華北大並不是在所有的專業領域都居於榜首。在某些清華北大的學生心中,清華北大夢已然實現,名譽已經沒那麼重要,務實更加珍貴,從專業研究和就業發展的角度出發,選擇專業領域更加優秀的985院校,有何不可?
總體來講,清華北大的本科生去國內其他985高校讀研,實屬正常。箇中緣由也告訴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學習需要長期作戰,即使是清華北大的學生如果不努力,也會面臨「往下掉」的尷尬處境,同時也說明,從專業角度出發進行擇校很重要,你覺得呢?
想了解更多精彩,請關注「教育潤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