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顆孤獨靈魂的相互慰藉、
相互取暖的擁抱、尋找心靈的救贖
一、簡介:本片敘述的是一個12歲的女孩全家被殺後,逃到殺手裡昂的家裡,將自己的愛和希望寄托在這個中年男人身上。他們每天在一起生活,後天裡昂也答應教瑪蒂達如何成為一個殺手。他們朝夕相處,也漸漸產生了跨越年齡的曖昧情意。最后里昂為了幫瑪蒂達報仇,與警察對決而喪命。
二、主題:
1.愛情。影片開始,導演設定的一連串鏡頭來表現萊昂的孤獨與寂寞:居無定所、四處流浪、亡命天涯....唯一陪伴自己的就是一盆永不放棄的蘭花。12歲柔弱無助楚楚可憐的瑪蒂達,因為從小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又遭致黑道的滅門之災,渴望一份依靠和保護,瑪蒂達雖然弱小,但表現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成熟與堅強。瑪蒂達為萊昂燙衣服做早餐做遊戲曼妙舞姿,融化了萊昂那顆孤寂的心。萊昂的強大成為瑪蒂達可以信賴與依靠的對象。長時間的生死與共、相依為命、彼此溫暖,讓兩位主人公產生愛情成為必然。其實,這部電影的主線不是蒂爾達的復仇,也不是萊昂的出生入死,而是他們兩個人這一段離奇而又感人的戀情。隨著劇情的推動發展,他們的情感也逐漸加深並漸入佳境,在最後即將升華的時刻化為泡影。感情的完美就在於它的不完美,一份難以延續的情感倒不如終止在最高潮的時候,畢竟只有這樣,情才會永存。
2.由「規則」向「愛」的轉變彰顯人性的美好。男主人公裡昂在開始是一個不懂人情的殺手,後來收留了少女瑪蒂爾達,共同生活,共同玩耍,變得開始享受每一天。在影片最后里昂需要做出選擇,是繼續做一個獨來獨往的殺手,還是去幫助瑪蒂爾達,成為一個敞開心扉的普通人。他選擇了後者,這一轉變讓他因此喪命,但是做出選擇的那一刻他是快樂的,體會到了從未感覺過的快樂,這是他的成長。裡昂面對的兩個選擇,殺手生活是原則和規矩,而瑪蒂爾達則代表了愛,當愛撕開了規則的時候,原則便輸給了愛的時候,而促使他轉變的正是人性的美好。
3.救贖與被救贖。萊昂對於瑪蒂達而言,固然是值得信賴與依靠的對象,而她對於萊昂而言,又何嘗不是後者黑色生命中那縷突然出現的金色陽光呢?同是天涯淪落人,再加上長時光的相濡與沫,生死與共,於是這樣兩個有著同樣孤獨且渴望溫暖的靈魂自然越走越近,最終擦出微妙的火花。雖然萊昂最後為了救瑪蒂達而犧牲了自我的性命,但他一定不會後悔愛上她。因為是她,讓他重溫了生活的樂趣,感受到了感情的甜美,並且完成了對自身靈魂的救贖,他最終用自我的血,洗清自我曾犯下的罪孽。而瑪蒂達亦不會後悔把自我的初戀給了這個叫萊昂的中年男人,因為是他,讓她得到保護不受傷害,重溫久違的家庭的溫暖,並明白了感情的真諦,且學會了該如何去珍惜。
三、人物分析:
1.職業殺手裡昂:影片開始就給人物五官的大特寫鏡頭,戴著墨鏡,言語簡單顯示出作為殺手的裡昂的冷漠。之後在他殺人的幾個鏡頭中,不露面即殺光對方的所有手下。當他用刀架在對方脖子上時,又給了一個特寫鏡頭,仍然時戴著墨鏡,身後一片黑暗,畫面色彩顯得陰森暗淡。當他離開時,輪廓漸漸消失在黑暗中,給觀眾一種他時長期生活在黑暗中的冷漠殺手。在後來他進入一個新的住所,的一件事就是環顧四周,偵察此地是否安全。讓觀眾感受到裡昂時一個做事嚴謹,擁有不凡身手的職業殺手。片中還多次出現裡昂戴著墨鏡睡覺,旁邊還不忘放上槍枝作為防身的全景鏡頭,色彩仍然運用的時暗色調。
萊昂雖然已年屆中年,而且為人沉默冷酷、機智幹練,但在他不苟言笑的外表下,卻深藏著一顆溫柔善良、天真質樸的赤子之心,多年來離群索居的殺手生活令他倍感孤獨與寂寞,生活中唯一的亮色就是那盆龍舌蘭。他把它當成自我的生命一樣來培育,不知不覺,這盆綠色植物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朋友在他眼中,它甚至就是另一個自我。
2.叛逆而又單純的瑪蒂達:一個年僅12歲的女孩,經歷者家庭的種種矛盾。一個缺少愛的女孩,對這一切有了怨恨與反感,開始變得叛逆。片中給了電視的幾個特寫鏡頭,顯示出這個小女孩喜歡看動畫片,還有抱公仔的多個鏡頭都可體現她內心單純、柔弱的一面,但現實不容許她如此,才讓她謊報年齡和突然轉臺的鏡頭。她需要掩飾來顯得成熟和堅強。
四、視聽語言
1.音樂的運用
在這部影片中,用了幾支不同的優美旋律來烘託影片的氛圍, 開頭的小提琴曲、LEON孤獨時的單簧管旋律形象等都極為鮮明。在LEON與瑪蒂達的第一次見面時,先隨LEON的行動奏起吉他旋律,瑪蒂達出現時加入鋼片琴的旋律,二者結合,體現了寧靜美好的氛圍。而這段音樂在壞人出現時嘎然而止,使氛圍的突轉自然而恰倒好處。另外本片的音樂中曾經多次運用鼓聲,在第一場槍戰戲LEON殺人和史丹殺人等戲中,隨著氣氛的不斷緊張,適時加入了快速、低沉而有力的鼓聲,增加了影片緊張感和穿透力。音樂對於電影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可以說,在《LEON》中,這些音樂的處理為本片增色不少。
2.精彩的剪輯。
商業片講究引人入勝的情節和快速簡潔的節奏處理。《LEON》作為一部優秀的商業片更是在剪輯方面有不俗的表現。例如,在影片第一場戲中,導演大膽的使用20個局部特寫鏡頭開篇,雖然沒有出現完整的人物,卻清楚的交代了事件和人物的身份。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開頭既打破了常規而又增加了神秘感,令人耳目一新。這種處理更使專業人士引為經典。
3.關於LEON的形象塑造。
創作者避免了LEON殺人場面的直接展現。在幾次兇殺場面中,死亡大多用間接的手段表現。比如第一場槍戰戲中,全段氣氛緊張,但只用地上噴濺出的血,懸高的雙腿和門上露出的大量彈孔來表現兇殺,不但沒有給觀眾過度血腥、恐怖的刺激,反而體現了LEON 的身手不凡。影片用這種方法逐漸形成觀眾對主人公LEON的親近感,避免了兇殺暴力引起對主人公形象的損害。而最後一場槍戰中又出現了大量衝擊性的暴力場面,這一次著力體現了這個世界的殘酷無情,同時表現了LEON 的勇敢無畏,從而達到了一種「悲壯」的境界。
4.精緻的視覺效果。
這部影片中出現過多次槍戰,但每次槍戰的處理都有所不同。 第一場槍戰——畫面為強烈的陽光,暖色調,前半部分影調亮,後半部分影調暗,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其中大部分是運動鏡頭,而主人公LEON只在最後一個鏡頭中才出現。第二場槍戰——也是暖色調,其中有運動鏡頭也有固定鏡頭,影調比較柔和。第三場槍戰——這個段落中有晃動的手電筒的光線,這場戲為冷色調,也是運用了很多運動鏡頭,其中也有大量長鏡頭。在這部影片中,LEON總是以少敵多,都是槍林彈雨,但是為了避免情節重複所造成的單調,《LEON》在光線、影調、鏡頭運用方式上都煞費苦心。
5.蒙太奇
在裡昂為瑪蒂達開門救她的那一段。片中給出裡昂個瑪蒂達表情特寫的交叉蒙太奇。裡昂神情緊張、猶豫不定,瑪蒂達也害怕和期盼著。殺手從來獨來獨往,但是內心善良的一面發揮了作用,終於開了門。瑪蒂達在門外的鏡頭,畫面色彩一直處於冷色調,光線暗淡,當門被打開的那一剎那間,鏡頭順光照在瑪蒂達的臉上,色彩轉為暖色調,她笑了,因為她看見了希望,看見了光明。殺手的生活一向單調。但因為瑪蒂達的介入,裡昂的生活從此改變了。子阿瑪蒂達與裡昂玩遊戲的那一段,光線變得陰朗不再像裡昂之前獨自一人時的那種暗淡。畫面色彩也時法式溫情的那種暖色調,為了表現這美好的時刻。
導演還運用了抒情蒙太奇。在裡昂為救瑪蒂達的那一段離別鏡頭理,片中時對兩人側面的近景鏡頭,表現兩人生死離別的痛苦。那句「瑪蒂達,我愛你」和「我也愛你」深深的感動了觀眾。其實瑪蒂達對裡昂的愛有一種寄託,因為她從未如此這樣被保護,被呵護過。兩個寂寞的人走在一起相互依賴對方。當最后里昂死裡逃生,準備走出這個恐怖黑暗的樓房,鏡頭給他的臉特寫,他呆呆的看著外面,順光照子在他的臉上和之前的瑪蒂達一樣,因為他看見了希望,看見了陽光。可那個時候,黑暗中出現了另一個人,史丹利。這個可憎的人正拿著槍對準裡昂。緊接著史史丹利的主觀鏡頭和史丹利的近景鏡頭的交叉蒙太奇的運用。最後史那支槍的特寫,接著又轉換到裡昂的主觀鏡頭,背景音樂一直是抒情的輕音樂,就像裡昂的心情一樣。鏡頭突然閃了白光,裡昂中槍了,畫面仍然光亮但漸漸變得朦朧,一晃一晃地落地。鏡頭從裡昂地主觀鏡頭抽離出來,轉到兩個人的全景鏡頭,這個男人還是死死的望著外面。音樂,一直隨裡昂的心情、溫柔帶有對未來的憧憬,只到希望破滅。典型的聲畫對位的運用讓我們從那優美的鋼琴曲中體會到裡昂的滿足。一會到這個不太冷的殺手美的一面。
6.牛奶與「綠色」希望
牛奶:片中有兩個物品從頭貫穿到尾,就是牛奶和龍舌蘭。裡昂的飲品不是酒不是飲料而是牛奶,開片就有他剛剛喝完的牛奶杯的特寫。影片注重對牛奶這一物體的拍攝不僅體現裡昂不喝酒,可以保持清醒和鎮定。還可以表現出裡昂的內心如那牛奶一樣細膩、溫柔,不像酒那樣剛烈刺激。
龍舌蘭(綠植):還有裡昂最喜愛的龍舌蘭,不管他們走到哪裡都一定會帶上它。不忘給它澆水,不忘給它曬太陽,片中總是不斷給龍舌蘭以全景、特寫鏡頭,不論之前裡昂還是後來瑪蒂達對龍舌蘭的照料,每當吧它放在陽臺時,總是採用順光拍攝,色彩明朗都顯得特別沒好。後來裡昂在與警方對戰時都不忘救龍舌蘭。可見龍舌蘭對他的重要性。最後瑪蒂達將龍舌蘭從盆中移植到福利院後院。伴隨著STING的《shape of my heat》鏡頭漸漸拉遠。那龍舌蘭不僅象徵著裡昂熱愛生活和對美好生活嚮往的一面。在最後它就直接象徵著裡昂自身,安息在這裡,不再提心弔膽,過上他所嚮往的平靜的生活。
在影片背後隱約試圖告訴我們是縱使如殺手裡昂一般身處黑暗,但人心根本的純善才是支撐我們精神世界的基石,全片不僅在鏡頭藝術上極具價值,同時電影中散發出的人性關懷和啟示也提醒著我們每一個人,善待自己,善待生活,不得不說,這是一部毫無疑問足以永載史冊的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