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蔥計劃」是由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主辦,為中國電影市場選拔和培養人才的「CFDG中國青年導演扶持計劃」的簡稱,目前 「青蔥計劃」已經舉辦到第二屆,從海選到最終的結果評定,歷時半年之久。
在眾多參賽者中,十名選手白雪、陳威、德格才讓、段銀行、郝飛環、雷雅涵、李志立、劉鴻志(團隊)、姚學、葉謙脫穎而出,得到了20多位業界著名導師的親自指導。在完成了創投短片作品拍攝後,他們接受了導演幫的獨家專訪,暢聊自己的電影之路。3月26日這些學員將面向業內電影公司和媒體推介自己的電影項目。
白雪2003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之後參與影片《八十一格》、《潮》等影片,隨後便專注於家庭,但一直以來眼睛和心都沒有離開過電影,在2013年攻讀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繼續電影夢想。
2012年參加了崔永元新銳導演計劃,影片講述青年夫妻關係的《誰回誰家》進入了30強,這部短片同時得到了許鞍華導演的青睞。畢業作業《卡門》獲第 4 屆「中日韓未來影像—亞洲國際青少年作品展映」「優秀影像作品」獎 ,入圍 2007 年 兩岸三地學生影展。
白雪坦言,生活給我的養分是最多的,此次參加青蔥的影片也是基於小時候的生活環境,這是白雪擅長的部分。影片《分隔線》著眼於女高中生佩佩的成長故事,有趣的是,她在本科畢業時創作過一個關於50歲母親的電影劇本,隨著閱歷的增長,白雪對家庭關係、社會狀況的認知也比剛畢業時成熟的多。
陳威從小喜歡文學,高考的時候三試北電文學系失敗,陰差陽錯考取了中戲影視製片管理專業,大二時,發現自己還是更喜歡創作,畢業之後便考取了本校戲劇與影視學專業電影理論與實踐方向的研究生。
學編導專業的他,有操作實踐的機會可以說難能可貴,考慮到在青蔥計劃中,他有計劃劇本實操落地,便投遞了過來,能走到十強,他表示非常的幸運。
他的原創劇本《颱風來了》,其實源自於他2014年拍攝的一個關於家庭的紀錄片。那部紀錄片之後,他認為要把自己觀察到的,感悟到的東西,用更藝術的方式展現出來,這便有了《颱風來了》。
每個導演的處女作,都會拿自己「開刀」,陳威也不例外,《颱風來了》的故事男主角就有他自己的影子,比如說,都在北京學電影,與父母的關係等等。
聊天中明顯能看得出來,他有很明顯的文藝標籤,愛看書,受革命作家理察·耶茨的影響較深,喜愛日式娓娓道來的作品。
雖然喜好偏向文藝青年,但是拍並不是非拍文藝片不可,「做作者電影或者藝術片,更多時候要為自己買單,無論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我希望自己能夠通過經驗和訓練成為一個職業導演,養活自己和家人。如果是做藝術的話,我可以寫劇本,給我電腦和紙筆就可以了。等我有能力的時候,我想我會拍出他來的。」
德格才讓出生在青海邊遠的牧區,小鎮上90年代音像廳特別火,從小他就和夥伴一起周末去音像廳看2元一場的電影。由於從小對電影的喜愛,大學學習文學和錄音的他,畢業之後從事了電影聲音和音樂工作,開始接觸電影。
他參與製作的作品,既有在海內外多次斬獲獎項的藝術佳片,如《靜靜的嘛呢石》《太陽總在左邊》《河》《塔洛》,也有票房口碑兼得的商業院線電影,如《大鬧天宮》《碟仙詭譚》《喜瑪拉雅天梯》《追兇者也》。
德格才讓有一部拍了七年紀錄長篇《他們一百歲》,此作品曾獲第 21 屆釜山國際電影節 Dongseo 基金獎和亞洲最佳潛力電影基金獎。正在拍紀錄片的他並沒有機會做自己的劇情片,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將自己最想做的劇情片劇本投遞給青蔥,沒想到就通過了。
做音樂出身的原創劇本講述了一個藏族音樂人的愛情故事。雖然他做藝術片配樂的工作較多,但是這個電影他並不想做成個人風格太明顯的作品。
作為劇情片,上院線,讓更多的觀眾看到他的故事,才是最重要的。「我覺得電影還是要給更多的人看到,如果你可以做這種藝術片,那自己組團隊,完完全全做就OK了。」
13年張紀中籌備《英雄時代》需要一個紀錄片導演,段銀行便一個人挑起大梁,拍攝八個月負責整部影片的紀錄片部分,而他將對電影的熱情完全放在拍紀錄片中,創作熱情有目共睹。
而此次的參賽影片《黑戶》便是一部極度寫實的作品,講述「計劃生育」之後,曾經送走女兒趙明霞在多年後尋找的故事。
影片也是基於段銀行的個人生活,曾經在考田壯壯導演的研究生時,被問起父母為什麼起「銀行」這一個名字給他,讓他有了對家鄉「期盼男孩」這一現象的興趣,便創作了這樣的劇本。
段銀行曾經導演的短片《距離》、《痕跡》、紀錄片《延壽街》、編劇作品《藥》曾獲得多項國內獎項,此次參與青蔥,也是對多年拍攝長篇夢想的實踐。
郝飛環第一次參加青蔥計劃的時候劇本沒過關,遺憾落選。第二次參加青蔥計劃的他,劇本投遞過來後自己都沒抱希望能晉級。
「我都已經把回家的機票都買好了,沒想到離開前一天晚上接到電話,說我進三十強了。」接著他解釋道「好象搞藝術創作的人都有這樣的毛病,就前半分鐘特別自信,後半分鐘特別自卑,我也這樣。」
郝飛環現在是北京電影學院的研二學生,這次憑藉荒誕懸疑作品《野犬筆錄》晉級「青蔥計劃」的十強學員。
《野犬筆錄》這個故事其實他在2012年就想寫,寫完後一直對劇本不滿意。在青蔥「劇本工坊「和」導演訓練營「兩個階段,他不斷的和幾位老師交流、不斷的做修改,「這次青蔥計劃和老師們的交流,對我的啟發和幫助特別大」,他這樣告訴記者,「翁子光老師告訴我要找到自己的個人風格,而黃建新老師則告訴我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講故事要有取捨。」
雷雅涵2012 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可以說是一名「學霸」,後來到義大利博洛尼亞,先後攻讀了博洛尼亞電影製作的研究生學位和羅馬國力電影學院的導演基礎課。
在義大利讀書期間她卻很久都找不到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而巧合的是她攻讀的柏林大學和羅馬電影學院均是世界著名導演安東尼奧尼的母校,故參與青蔥的影片《火山上的戀人》便有受安東尼奧尼《奇遇》的影響,講述在火山周圍發生的愛情故事,軟科幻的外殼加上浪漫的情節,讓人備受期待。
而此次雷雅涵的導師是著名導演徐克,他事無巨細地將他對藝術的經驗,概念,理解跟雷雅涵說,也給了她很對對於修改劇本的建議,讓她對青蔥計劃接下來的發展有極大的信心。
李志立2012年從紐約電影學院畢業回國之後一直從事微電影、網劇和網大的工作,有豐富的影視製作經驗。2015年擔任製片人的中法合拍劇《曾經想火》,更是獲法國第六屆國際系列劇節 SeriesMania 最佳網劇。製片人更多的是在投資人和導演之間做協調工作,所以比起「伯樂」,他現在更希望專注做「千裡馬」,而青蔥便給他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李志立非常熟悉好萊塢工業流程,「如果你看過《愛樂之城》,我可以告訴你,裡面描述的美國電影行業90%都是真實的,大家想要拍一部影片,擁有一個夢,隨後就想盡一切辦法去實現。」
而青蔥參賽影片《熊貓少年》便是好萊塢式熱血勵志故事,它基於真實事件改編,講述小鎮組建棒球隊始末,並在這期間影響了很多的人。
劉鴻志說自己在生活中是一個非常「逗比」的人,「24小時自嗨型」。曾經去公司面試導演,卻被工作人員說你這樣話嘮的屬性更加適合做直播,
而劉鴻志在工作中確是個非常認真的人,此次攜製片人和策劃參賽,也是信心滿滿。
參賽作品《你好,媽媽》關注90年代少年的心理成長,與母親,同學,自我的關係,影片中的三個少年,來自完全不同的 三個家庭,然而時代劇變帶來的痛苦和迷茫,卻讓他們無一例外地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出逃。擁有「殘酷青春」的意味。
劉鴻志曾擔任江蘇廣播電視總臺包裝工作室外聘導演、攝影師。參與導演、製作江蘇臺《非誠勿擾》嘉賓宣傳廣告《我來了你在哪》。2013 年至今,編劇、導演過三部電影短片和一部網絡電影,獲得第 39 屆紐約亞美國際電影節榮譽提名獎、第三屆中國大學生微電影節最佳大學生微電影等多個國內外電影節獎項和入圍。
而這位只有26歲的青年導演對電影行業和創作內容充滿激情,他喜歡王家衛也喜歡美國大片,夢想是去好萊塢拍攝一集《環太平洋》,曾經用一腔熱血邀請著名配樂師,雖然付不起資金,卻用真誠打動了對方,整個人擁有青年人的幹勁和憧憬。
姚學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影視導演專業,畢業後留學紐約大學 Tisch 藝術學院學習電影製作,從2010年開始拍片至今,他的經歷正如他所說的那樣,「大部分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都花費在了電影上面。」
電影是他與這個世界溝通的唯一方式,他享受在片場的感覺,喜歡拍戲,不拘與神秘類型的片子,覺得自己不適合做獨立導演,未來的計劃是做一個職業導演,他表示自己就是「吃定這碗飯了「,參加青蔥計劃,也是希望自己在控制力、美學層面等導演需要的素質能夠有所提升。
他是一個簡單、直接,做事一定要充分準備的人。就拿青蔥計劃創投短片拍攝來說,他知道青蔥計劃有這個環節,就提前把一切準備好了,短短7天的創投短片拍攝時間,對他來說依然很充裕。
姚學能闖入青蔥10強,原創劇本《十七歲半》功不可沒,它是一個青春題材的作品。眾所周知,最近幾年充斥在銀幕上的青春片被無數影迷、評論人詬病,但是姚學的劇本卻頂著數位評委的壓力,一路晉級入圍10強。
他也了解青春片目前的形式,但他表示自己不太關注業界評價,同時覺得「任何一個類型片都有好壞,就看創作者怎麼寫,要用真實去觸動自己,和人產生情感共鳴.這才是做導演、做電影的真諦。」
「謙和有禮」,「性格好」,這是多位學員們對葉謙的評價,採訪中,記者能感覺到他真的「人如其名」,如同幾位導師評價他的原創劇本《番薯澆米》一樣,帶著的「真誠和誠懇」。
「跨界」這個詞在電影界很常見,葉謙是一位時裝設計師,擁有獨創品牌YE』S,此前在與李少紅導演的合作中,李少紅導演對他說「你適合做導演」,這句話,像一顆種子在他心中扎了根。
朋友瘦肉(也是原創劇本《番薯澆米》的合作編劇之一)邀他參加北京電影學院的進修班,他欣然前往,學習編劇創作,開始了他的電影之旅。
從一個時尚跨界電影,從知名設計師到導演,他一切從零開始。採訪中談及此事,他的心態很好,「跨界這個詞是把雙刃劍,也會讓人覺得你不靠譜。從零開始一件事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會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從做設計師到做導演,葉謙說自己只是轉變了工作的方式,好的時裝設計令人外表變美,好的電影令人心態更美。美的東西都有撫慰心靈的作用,只是呈現形式不同而已。
他用拍電影和時裝發布會作比喻,「拍電影和製作時裝發布會的過程很相像,找到品位志趣相近的人,磨合出默契,往想要呈現的一個點共同努力。」採訪中,能明顯的感受到他對設計和導演的喜愛,「設計和導演是我認知世界的不同方式,我很享受兩者的不同樂趣。它們都讓我變得對所處的世界有更深層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