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八佰》熱映,票房截止31日已經突破19億,突破30億應該沒啥問題,這麼算下來的話,它很可能是今年全球目前為止的票房冠軍。
說實話,因為之前管虎放出的和孫元良之子秦漢合照那個微博,我對《八佰》這部電影極度不舒服,本來實在不想看。奈何幾個草包損友非要去,說票都買好了,不去的話補票錢,我這一想,還是去吧,看在毛爺爺的份上。
雖然在數據上看,《八佰》的票房是很不錯了。但是網上關於這部電影的爭議卻越來越大,拋開這部電影是否美化當年的國民政府抗日這種話題不說,《八佰》作為一部電影到底如何呢?我們今天就來聊聊。
支持的人說這部電影拍得讓人熱血沸騰,尤其是幾段自我犧牲的片段,比如陳樹生等幾個戰士捆著手榴彈和鬼子同歸於盡這些場面,非常悲壯;反對的人說這部電影胡亂煽情,明明是重口味玄幻電影,一點也不尊重歷史事實,製造了太多沒有事實依據,也缺乏邏輯的段子,把悲劇背景變成了歷史喜劇。
這次咱們先不聊劇情,簡單交代下歷史吧。《八佰》取材於淞滬會戰中的四行倉庫戰鬥,講述了謝晉元領導的國民革命軍88師524團1營「八百壯士」堅守上海市區最後一塊陣地的故事。此前,「八百壯士」與膾炙人口的「狼牙山五壯士」、「劉老莊連」等英烈群體被民政部列為第一批300名抗戰英烈名錄。此番他們的故事被搬上大熒幕,自然引起了廣大觀眾,尤其是軍史愛好者們的熱切關注。
8月13日是淞滬會戰爆發75周年紀念日,而75年前的8月14日,88師向盤踞在上海八字橋地區附近的日本海軍陸戰隊發動全面進攻,當日264旅旅長黃梅興將軍壯烈犧牲。75年後的8月14日,《八佰》開啟了首映和超前點映,可見管虎的野心。
再說劇情,說實話,整個劇情拋卻前半段,給人感覺寫的很亂,不是說剪輯,而是說編劇能力,能感受到想表現很多但無奈筆力不夠,煽情的太過刻意。講真,如果沒有民族情懷加成,估計是要尷尬的。
本來這個故事選題就不夠好,不是那種起承轉合的故事。歷史事件本身結局就夠窩囊,而要忠於史實就不能隨便改結局,那麼選取哪個角度、突出哪個部分以及對一些基本事實如何提供解釋角度就變得非常重要。可惜以上做的都不夠好,我至今都不理解為什麼最後撤退那段要著重拍過橋這支而不是自願留下來斷後的那支。況且,這麼大的歷史事件是需要介紹前因後果的,相比之下血戰鋼鋸嶺、拯救大兵瑞恩、1917等因為聚焦於個體反而規避了這個問題。
另外,電影沒有交代好人物邏輯,或者說它提供的邏輯無法讓我信服,更加劇了煽情的尷尬。觀眾相對來說容易與普通人共情,如果要讓普通人做出捨生取義的壯舉感動觀眾必須要提供令人信服的成長曲線和嚴密的邏輯。前期歐豪飾演的端午、王千源飾演的羊拐等人物的成長曲線都是極具視覺張力的,如果在這些人物身上挖掘潛在價值,影片的整體逼格會高出一截,可惜,它放棄了。將所有鎂光燈側重點依舊放在撤退,而不是這群逆行者。甚至,連個結局都沒有交代就GG了。
當然,電影作為商品,值不值得看就是看性價比,但性價比這東西對於一個文化產品來說,一個各取所需的內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欣賞方式,所以,對於電影也沒必要一刀切,每一部電影都能找到受眾,只是量多量少的問題,而電影消費市場的細化就在這裡。
如果你是一個追求視覺感官的觀影者,那麼這部電影的性價比就很高,電影的製作無疑又是一部國產電影的突破,鏡頭運用、服化道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大量的實景搭建、人工河等的場面還原,畫面的張力還是很強的。
而如果你是情緒比較容易帶動、感性的人,或者說淚點和笑點都比較低的人,看這部電影你也能感受到震撼,比如王千源和姜武在片中一個叫一個「瓜慫」,比如「陳樹聲」腰纏手榴彈跳下四行倉庫等等。電影中的BGM會帶著你來一次心跳之旅。
但如果你是一位關注劇情、緊扣歷史細節的人,那我勸你別看了,三分之二的劇情簡直不忍直視,人物動機模糊、劇情前後衝突、主副線處理不明,看似一味地尊重歷史,卻對歷史缺乏基本的判斷,一味地追求觀眾淚點,卻忽視了觀眾的淚點在哪兒,為了求大求全,只會將影片的層次越拉越低。
和去年小範圍試映的版本不同的是,此次正式在院線上映的版本被刪減了十餘分鐘劇情,許多觀眾在電影上映前便擔心「閹割」之後會不會影響到觀影效果。這個完全不用擔心。還是推薦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