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學生們再一次討論痞證,將原來寫的痞證文章翻出來潤色一下,形成文字版:
痞,病名源於《黃帝內經》,稱"痞"、"否"、"痞塞"、"痞滿"。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太陽之復,厥氣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滿。西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曰:「滿而不痛者,此為痞」。
現一般認為本病以心下胃脘部痞塞不通為主要症狀,滿而不痛。亦有醫家主張「痞者,痛也」,並結合臨床經驗指出痞證並非全為不痛,可參。痞證的論治經歷一代代醫家發展和豐富,病因包含了外感六淫、內傷飲食、情志不遂等等十幾種學說,相應的病機治則治法各異,臨床令人無所適從,且臨床多見類似西醫的藥物堆疊,致使方子體量巨大,而方向性、針對性則較差。現以《傷寒論》為參照,理清仲景痞證論治的經驗。需要注意的是,傷寒論中五苓散證、桂枝人參湯證、十棗湯證、大柴胡湯證也有心下痞的症狀,但心下痞並非其主證,當隨證治之,不在本文論述之列。
仲景對於痞證的認識: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傷寒論》中所述痞證一般因表證誤下後表邪內陷,導致中焦斡旋功能失常,仲景主張此時若表未解不可攻痞,當先以桂枝湯解表。而治療痞證主方為大黃黃連瀉心湯,以大黃、黃連清中焦無形之熱;兼有惡寒汗出的,此為陽虛不固,以大黃、黃連、黃芩清無形之熱,加附子溫腎以助表陽,即附子瀉心湯。若脾胃虛弱,嘔吐下利,此為中焦升降失常,形成上熱下寒之證,方用半夏瀉心湯,黃連、黃芩清熱,半夏、乾薑溫中降逆,甘草、人參、大棗顧護中氣,寒熱平調,燮理升降;兼有水氣,幹噯食臭,腹中雷鳴下利的,重用生薑為君宣散水氣,即生薑瀉心湯;脾胃進一步損傷而成下利日數十行者,重用甘草補中氣之虛,即甘草瀉心湯;寒熱症狀並不明顯,噯氣不除的,去清熱之品,而用旋覆花、代赭石加強降逆之效,即旋覆代赭湯。
從氣血津液走向角度理解仲景用藥思路:傷寒論中痞證成因不外乎氣血痰水壅堵局部,痞塞不通,導致中焦升降失常。易經對此解釋最為形象,天下地上,天地交通為之泰,地下天上各自為政,不相交通是為痞,可見痞就是不交通不流行而引起的局部的結滯。而這種結滯的特徵就是形成獨立的、相對自我封閉的空間,如果能與外界交通,則痞就自行散開,也就無所謂痞了。
痞之本質更傾向於水熱在局部的結滯。人體的機能是動而不息的,痞結滯於局部,氣血津液就會湧向局部而攻痞,以期解決局部的壅滯。但因為痞的相對獨立性,氣血湧來會發生兩種情況,一是聚集而來的氣血津液把局部痞結攻散掉而疾病得解;另一種情況則是痞結不能被攻散,氣血卻越聚越多,反而令局部結滯越來越嚴重,結滯局部因氣血壅滯而結實化熱增大,全身氣血卻因為往痞結處聚集而相對的丟失流散,反而形成了全身的虛寒,長久形成了局部實、全身虛,局部熱、全身冷的病理狀態,即內經所謂「大實有羸狀」。前一種情況邪去正安,不再贅述,後一種則和臨床上的腫瘤病、瘀血病、痰核病都有著同樣的病理基礎,治療也有著相通之處。
那麼痞到底怎麼治療?四個字辛開苦降,具體治法在下一篇文章中詳細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