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賀之見
近期,有外媒爆出,命途多舛的《巴清傳》有望復出。這部2017年出品的電視劇,在經歷範冰冰、高雲翔兩位主角各自的事件後,不得不雪藏至今。
《巴清傳》中的巴清,是在家道中落被驅逐後,意外捲入秦皇宮政治漩渦中,其一步步步入人生巔峰,最終成就了傳奇人生的故事。
真實的巴清,不是這個樣子的。
巴清去世後約100年左右,西漢司馬遷著有《史記·貨殖列傳》,是現存記錄巴清最早的文獻:
……而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臺。夫倮鄙人牧長(註:這一句與巴清無關),清窮鄉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豈非以富邪?
簡單幾句話記錄了巴清的經歷。
巴清的稱呼記載為「巴寡婦清」,巴,是巴地,今重慶市及周邊地區;「清」,這可能是她的姓,也可能是其名,暫無定論。本文為了便於理解,還是沿用一貫的稱呼為「巴清」。
巴清是哪兒的人,這段話除了說其為巴地之人外,再無多寫一句,給後世出了個難題。連央視關於巴清都是有分歧的。央視有兩個頻道分別做了節目,一個是原創實驗話劇《懷清臺》,說巴清是重慶彭水人;另外一個紀錄片《丹砂女王之謎》,則言巴清是重慶長壽人。
不光是這兩地,還有說巴清是酉陽人、是黔江人、是涪陵人、是南川人、是陝南旬陽人的。
巴清的籍貫,爭議極大。
《丹砂女王之謎》中的巴清 上官菲飾
按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短短的記載,要確認巴清的籍貫,挺難的。但也給我們提供了兩個切入真相的點,一是巴清長期生活在「巴」地、二是巴清與出產丹砂的地方有關。同時符合這二者,才有可能是巴清故裡。
(一)「巴」之地域
先說「巴」地。
巴國起源及發展 重慶歷史地圖集
按現在一般的共識,公元前7世紀,巴人沿著漢水經旬陽向東遷徙至襄陽江漢平原邊緣;公元前5世紀,巴人向長江三峽地區退,並建立巴國,此時旬陽一帶早已不在巴國控制範圍。
早在秦統一全國前的公元前314年,秦在原巴國北部地區已置巴郡。後秦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建立秦朝,此時,秦朝調整行政劃分。司馬遷所作《史記》參考的秦朝遺留下的相關資料,應以此時行政劃分為準。
公元前211年秦朝巴郡範圍 重慶歷史地圖集
我們參照相關的研究結果,巴清大致的生活年代為:前285年~前220年。也就是說,巴清出生之時,巴地已被秦統治,所以巴清為巴郡時期,而非巴國時期。
這個時期的巴郡,東北方邊界至大巴山,大體與現今的重慶市東北邊界一致。故可直接排除巴清籍貫屬旬陽的說法,旬陽屬於巴的勢力範圍時,巴清他老媽都還沒出生——巴清所處的時代,旬陽早已與巴無關。若巴清籍貫真是旬陽人,那她也不會被稱為巴清了,而是漢中清了。
其他爭取巴清故裡的涪陵縣(主要為今彭水、黔江、酉陽)與枳縣(主要為今長壽、涪陵、南川),均在巴郡勢力範圍內。即使《史記》按西漢時期行政劃分圖,以上所列的幾處,均與秦朝行政區劃類似。
總的來說,巴清是在從長壽至酉陽這一帶的渝東南地區之人。
(二)、出產丹砂之地
出產丹砂之地與巴清有莫大的關係。
記載產丹砂的地方,根據胡安徽,盧華語在《歷史時期武陵山區丹砂產地分布及其變遷》的研究,歷史文獻中,記載渝東南地區產丹砂之地,有好幾處。南朝宋範曄編撰的《後漢書.郡國志》云:「涪陵出丹」,這裡的涪陵,應為現今的彭水、黔江、酉陽片區。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則雲:丹沙「生符陵山谷」,這裡的符陵,即涪陵,跟上面說的涪陵一個意思。《後漢書.地理志》云:「丹興者(治今重慶黔江區),劉璋析涪陵所置,以出丹砂得名。
也就是說,在秦朝至隋朝的一段時間,古籍上有明晰記載出產丹砂之地,即涪陵及丹興二地。
這裡得解釋一下現今的涪陵與古代的涪陵,其實是兩回事,隋朝之前,古代涪陵位於彭水等地,與現在的涪陵區基本上沒什麼關係。詳見拙作《彭水的涪陵,武隆的涪陵,合川的涪陵,怎麼就成了涪陵的涪陵》。
秦朝時期的涪陵縣,治所在今彭水鬱山鎮一帶,縣域包含今彭水縣、酉陽縣北部、三國時期才析出建立的丹興縣(黔江區)。
而同屬巴郡的枳縣(今長壽、涪陵、南川),並無產丹砂的記錄。
(三)、兩個條件得出的結論——據之所在:彭水
我們通過對最早記載巴清的《史記》所記載的「巴」地、產丹砂二要素的分析,初步得出的結論是:巴清應為古涪陵人,即今彭水、黔江、酉陽一帶的人。
就這三區縣,均有持巴清為各自區縣之人的說法。如,認為巴清是黔江的,有明代曹學佺在《蜀中廣記》中記載巴清為黔江人,當代史學家任乃強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說「丹興,今黔江縣地也。山有丹穴,周秦時,巴寡婦清據之數世,富可敵國。」
說法眾多。
就憑這些,可以認為:巴清據之所在,為彭水鬱山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並非絕對。秦朝及之前,整個古涪陵地區,行政及經濟中心一直是在彭水鬱山,主要因為此地產鹽,周邊也產丹砂。此時的黔江、酉陽等地,雖產丹砂,可不過是古涪陵縣下面的鄉鎮而已。試想,巴清作為一個「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的商人,她怎麼可能不住在政治經濟中心的彭水鬱山,反倒居住於鄉鎮的礦場呢?那還不如當個礦長得了。
偏偏,歷史記載巴清的,並不僅僅是《史記》。
僅憑《史記》記載,不能完全確定巴清所在地,需查看後世關於巴清的記載,如唐朝的《括地誌》、南宋《輿地紀勝》等。本地而言,有東晉《華陽國志》、《重慶市志》、《長壽縣誌》等。另外一些記載,如《後漢書》相關記載,明顯引用自《史記》,就不列舉了。
除了《史記》,第二個有意義地記載巴清的是唐朝《括地誌》。唐張守節《史記正義》中有引用《括地誌》記載為:「寡婦清臺山俗名貞女山,在涪州永安縣東北七十裡也」。遺留下來的《史記正義》、《括地誌》殘片,這二者我均未尋得有寫這幾句話的地方,可多人引用該文,姑且相信書中有此記載。唐朝的永安縣為現今的長壽區前身。按此說,懷清臺在長壽區。
但以上所言,清代嘉慶《四川通志》對此結論為:「皆無所考」,直接否定了《括地誌》的說法。奇怪之處在於,民國時期《長壽縣誌》來翻案,說「今按,龍寨山內舊有石基,周數丈,相傳為懷清臺故址」,這些也就間接說,巴清為長壽人,包括郭沫若先生在內的多數人持此看法,不過,郭沫若先生此言論僅限於在其歷史劇《高漸離》中通過對白體現,並非正式的考據文章。
同樣的,南川區、涪陵區,也可以找到諸多如長壽這般前後矛盾的關於懷清臺的記載。特別是南川區,先後有《太平寰宇記》、《大明一統志》、《四川通志》等史料記載。內容與長壽情況類似,就不一一贅述了。
這些記載,均非正史書,可信度遠不及《史記》,其相互之間,矛盾頗多,無法辨其真假。若都為真,是否懷清臺不只一處呢?
所以,僅憑這些記載,實在無法完全確定,巴清是否是長壽、南川、涪陵三地之人。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除了文獻,或許我們還可以參考文物及遺址發掘情況再判定。按相關度來說,長壽與彭水發掘的文物及遺址,相對較豐富。
(一)長壽巴清墓
記載巴清在長壽的文獻,與實地大體是吻合的。
長壽長江以南,原江南街道龍寨山,文獻記載有巴清墓及懷清臺。經歷這兩千多年,懷清臺自然是看不見實物,而傳說中的巴清墓,在此處有一墓。
2007年,重慶鋼鐵廠(重鋼)搬遷至長壽區,而重鋼新廠恰巧需佔用巴清墓所在的龍寨山,巴清墓面臨整體搬遷。經過搶救性考古及發掘,巴清墓真貌得以面世。
叫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個所謂的巴清墓,就幾塊石頭,連遺骨、棺槨都沒見著。就算是墓石,專家根據墓石上的花紋推測。原重慶博物館董其祥等專家實地考察時認為,該墓最多建於宋朝。宋朝與巴清所在的秦朝,相差了千多年。
搬遷前的長壽巴清墓
幾乎與巴清同時代的長沙馬王堆辛追墓,其棺槨之繁複,嘆為觀止。巴清雖不是什麼官夫人,墓地不一定能像辛追墓這麼豪華,好歹人家被千古一帝「客之」、「禮抗萬乘」,自身也富可敵國,不至於窮得墓都沒錢好好修吧。你看這傳言中的巴清墓,怎麼看,都太寒磣了點。估計隨便當地一個富戶的墓,也能達到這水平吧!
所以,你若說這是真實的巴清墓,實在疑點重重,叫人無法不懷疑。
(二)彭水丹砂、武器庫遺址
彭水發掘的最直接的證據,便是秦涪陵縣治的鬱山周邊,發掘多處生產硃砂之地及提煉水銀處、藏兵兵器庫。
鬱山鎮硃砂村,現有 「硃砂窩」一處,有秦漢硃砂礦洞遺址多個。
聯合鄉,距鬱山鎮只需沿鬱江上溯10公裡,在上世紀文物普查時,發現有名為「銀洞子」的地方,從中發現古時留下的100多個罐子,用於煉製水銀。
鬱山鹽業遺址群旁的古郭家壩墓葬,出土的水銀和丹砂純度極高。
除了這些,彭水還出土過屯積武器的庫房,與《史記》記載的巴清「用財自衛」相吻合。而各採丹遺址位於武器庫四周。
由此,彭水的情況,似乎更能印證《史記》所述。
巴清是哪個區縣的人,至今未查到相關可靠的證據,就按照相關記載推,是無法推出準確的結果的。
但我們可以從歷史的隻言片語,與實地的狀況,及考古現場相結結合,大致推論出巴清的長期生活之地,也就是彭水縣鬱山鎮,原秦朝涪陵縣治所在地。
而巴清的故鄉,或許是長壽、南川,也或許就是彭水、黔江,都有可能。真相,或許在未來某天,探尋到真正的巴清墓,答案就迎刃而解了吧。
基於此,渝東南各地,均有紀念巴清之地,發揚、保護巴清文化。彭水縣與長壽區,分別訴諸影像,拍戲劇,拍紀錄片,尋找當年巴清風範。重慶鋼鐵廠建設後,龍寨山巴清墓已整體搬遷,長壽區將於今年在菩提山修建長壽三賢紀念園,將龍寨山巴清墓遷移至三賢園內。
而彭水縣,靠著丹砂的開採,以及對食鹽資源的開發,輝煌過上千年。甚至在唐朝期間,成為黔中道(省級行政區)的省城,管轄著現貴州、渝東南、湖北恩施、湖南湘西等地。隨著鹽與丹砂資源的枯竭,彭水的地位一落千丈,頂著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直到今年方才脫帽。而彭水,也慢慢走上快速發展之路,其對巴清文化的發揚,對烏江畫廊、蚩尤九黎城的打造,總結出的文旅扶貧經驗,獲得各方的讚譽。
電視劇《巴清傳》現面臨的問題相當嚴峻,我們希望其能儘快播出,涉巴清的各區縣,也可就此,抱團宣揚巴清文化,讓巴清文化,成為渝東南一張靚麗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