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她是一座園林城市,碧水藍天城市園林有機相融,處處見綠、美麗宜居;
有人說,她是一座森林城市,溼地匯錦,水綠交融……;
有人說,她是一座花園城市,四季開花的綠色長廊,感召吸引著無數人……
這些,都是她璀璨光芒的百變一面,更是她樸實內核的集中投射——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廣州準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新形勢,直面新時代大都市發展難題,堅決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在美麗富饒的羊城大地,書寫下新發展理念的綠色答卷。
「廣州藍」映襯下的珠江兩岸景色美不勝收。廣報全媒體記者蘇俊傑 攝
發問
201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黨的綱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引人注目。
時間走進2013年。
這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作出振聾發聵的連續發問——
「如果仍是粗放發展,即使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那汙染又會是一種什麼情況?」
「在現有基礎上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總量增加一倍,產能繼續過剩,那將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態環境?」
「經濟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強烈的不滿情緒上來了,那是什麼形勢?」
一個月後,他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題正是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郝吉明是這次集體學習的授課老師之一。他記憶猶新:就在那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汙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
海珠溼地公園。廣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攝
攻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近年來,廣州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全面展開,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大進展。
PM2.5年均濃度連續兩年達標,147條黑臭河湧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天更藍、水更清、城市更美麗,市民收穫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沙河湧水體清澈見底,風景怡人。廣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 攝
▌綠化:
綠化天橋全國最長
截至2018年底,廣州建成區綠地率38.2%、綠化覆蓋率43%、森林覆蓋率42.3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3平方米。連續3年獲得全省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目標責任制考核第一名,通過國家園林城市省級複查。
廣州的一座座高架橋有了絢麗的色彩。廣報全媒體記者 莫偉濃 攝
花景建設成效顯著
廣州不斷優化花景空間結構,平衡賞花點布局,實現花期無縫銜接,種植開花喬木10萬株,全市累計建成120個賞花點。
海心沙繁花似錦。廣報全媒體記者蘇俊傑 攝
園林景觀亮點突出
一江兩岸景觀建設效果顯著,二沙島東端綠地、臨江大道緩跑徑、閱江路輕軌成為展示城市客廳景觀面貌的新窗口。
臨江大道緩跑經。廣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攝
立體綠化走在前列
廣州持續保持349公裡全國最長天橋綠化景觀領先地位,開展橋梁綠化創新,「人行天橋、立交橋懸掛綠化種植養護技術規範」成功通過全國花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評審,成為行業發展國家標準。
廣州持續推進森林公園景觀提升,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石門國家森林公園森林旅遊環境全面提升,白水山森林公園林相改造、白江湖森林公園溯溪景區景觀提升工程完成。新建增城區正果鎮西湖灘森林公園及派潭鎮石龍頭森林公園,全市森林公園達到91個。
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廣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攝
▌河湧:
全市水環境持續改善
一組數據充分說明2018年是廣州治水力度空前的一年:
開展洗樓170萬棟,洗管3341公裡,洗井11萬個,洗河1033條,整改排水口5218個,推動清理整頓散亂汙場所5.83萬個,拆除河湧管理範圍內違法建設493.34萬平方米;
建成汙水處理廠3座,開工建設12座,新增汙水處理能力22萬噸/日;
新建汙水管網3430公裡,是2016年的5.6倍,2017年的2.5倍,「十二五」期間建設總和的2.6倍;
率先在全省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實現全市河長制、湖長制全覆蓋,落實四級河長3030名、湖長828人、自然村河段長3296名……
沙河湧治水成果顯著。廣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 攝
經過爬坡過坎的艱苦努力,迎來了全市水環境的持續改善:
2018年實現35條黑臭河湧基本消除黑臭,112條黑臭河湧水質持續改善,鴉崗斷面水質下半年明顯好轉,流溪河23條支流消除劣Ⅴ類,成功退出全國「水環境達標滯後地區」行列,入選國家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示範性城市。
沙河湧水體清澈見底。廣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 攝
▌大氣:
PM2.5濃度連續兩年達標
2018年,廣州在藍天保衛戰中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35微克/立方米,連續兩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濃度分別為54、50、10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3.6%、3.8%、16.7%;
一氧化碳濃度1.2毫克/立方米,空氣品質達標天數294天(佔比80.5%),均同比持平;未出現重汙染天氣。
廣州藍。廣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攝
作為經濟快速增長、人口超千萬的國家中心城市,廣州實現PM2.5濃度連續達標來之不易。
「廣州藍」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靚麗新名片,市民在花城廣場能看到「廣州藍」、在海珠湖能邂逅「廣州藍」、在鄉間更是能時時享受「廣州藍」。
2018年廣州加快公交車電動化步伐,新建充電樁4353個、投入純電動公交車11225輛,實現了全市公交車100%純電動化。僅此一項,一年可為廣州減少氮氧化物約2萬噸,約佔全市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的10%。
2018年,廣州還遇到了較為不利的氣象條件,僅1月就有15天超標。為此,去年10月廣州就啟動了秋冬季節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按照市政府統一部署,市生態環境局進駐11個區,脫產開展大氣汙染防治專項督導,壓實防治責任。
珠江新城「觀光2路」新型雙層純電動公交車。廣報全媒體記者高鶴濤 攝
福祉
繁花似錦、奼紫嫣紅,這是花城的靚麗名片;
「廣州藍」頻頻刷屏,已成廣州的顏值擔當;
雲山珠水、河湧點綴,為城市增添著詩意;
當夜幕降臨,燈火璀璨、流光溢彩讓人流連忘返……
夜幕下的珠江新城。廣報全媒體記者李波 攝
在廣州走走你會發現,廣州街頭的笑臉,出鏡率頗高。
它們遊走在街心公園,揮灑在運動場上,現身於文化場館,流連於美食之間……
孩子在樹葉的「擁抱」裡歡笑。廣報全媒體記者高鶴濤 攝
日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發布了2018~2019年度美好生活指數最高的10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榜單,廣州上榜。
這是面向10萬中國家庭入戶調查的結果,是觀眾口碑對幸福廣州的「蓋戳認證」。
優質的城鄉環境是笑臉的「背景板」。
去網上翻翻市民遊客在廣州的靚照,在一張張自拍、合影裡,總能看到花城美景的靚麗身影。
風景秀麗的二沙島,花香沁人的海珠湖畔,飛馳在花海中的有軌電車,滑行在璀璨夜色裡的珠江遊船……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市民在花香四溢的沙面徜徉。廣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攝
近年來,廣州城鄉環境持續優化,堪稱廣州城市發展的突出亮點,優質的環境為市民帶來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美好生活的背後是強大的城市綜合實力。衣食住行,點點滴滴,無不影響生活質感,影響著對一座城市的體驗。
廣州,作為一線城市,作為一座老城市、超大城市,能有這樣的生活品質,殊為難得,當然也來之不易。
美麗的海珠湖。廣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攝
「廣州藍」下綠滿城,
這是一面鏡子,
透過它能看到城市氣質、生機活力,
更能看到民生情懷,
能看到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鏗鏘腳步。
一張張幸福的笑臉,
正是一扇扇生動的窗口,
顯示著廣州高質量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部分資料來源:新華社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杜娟、劉幸、夏振彬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蘇俊傑、楊耀燁、高鶴濤、李波、駱昌威、莊小龍、陳憂子
廣報全媒體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