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冬:提到李小龍,就繞不開愛不愛國這個沉重話題?那麼美籍華裔李小龍究竟是否愛國呢?現存影像資料,有沒有明確的佐證呢?
1971年,李小龍的功夫電影處女作《唐山大兄》橫空出世,開埠就創下了香港電影史的票房最高紀錄。一個武術家的演員之路從此大放異彩,後來者成龍、李連杰、甄子丹無不視李小龍為功夫電影的開山鼻祖,都是其追隨者。
早些年,在一檔加拿大知名主持人皮埃爾·伯頓的脫口秀中,倆人對話十分精彩。
皮埃爾·伯頓:你現在倒過來看,自己依舊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
李小龍:你知道我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嗎?作為人類,我不想聽起來像是孔子在說教,但在這廣闊的天空之下,浩瀚的宇宙當中,我們都是大家庭,只是機緣巧合,人種有所不同而已。
其實這個問題,對於在美國取得一點點成績,但是回到香港後,才大獲成功的李小龍來說,是比較尷尬的,因為美籍華裔的身份,他也不能穿越時空說: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舊是中國心。那時候,華語樂壇還沒有這首歌,所以說,古人說今話那是不可能!
郭晨冬坦言,李小龍火了之後,有記錄的談論才多了起來,我的團隊收集了一些文字和錄音採訪,相關事實終於浮出水面。
李小龍:我決定將我的一切全部貢獻給中國電影,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就應該拍攝中國電影。
我們從收錄於《李小龍圖書館系列叢書》第一冊《龍之語錄》中,找到了1970年李小龍在《唐山大兄》中文採訪的記錄。李小龍是這麼說的,或許大家認為國語片依然還處於艱難的發展之中,回來拍國語片,簡直就是受罪,對於這個問題可不容易回答,我只能說我是中國人,當然要盡我的一份責任。
在1972年的一次採訪中,李小龍也提到過,他說我不敢說我有多大的成就,但是這是我電影生涯的開始,在《唐山大兄》以及《精武門》的帶動下,我決定將我的一切全部貢獻給中國電影,我尋找到了一條真理,中國人將永遠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我們就應該拍攝中國電影。
有時候,國籍並不是評價一個人愛不愛國的標準,他其實是心懷祖國、熱愛香港的。
1972年,李小龍與弟子李愷21分鐘的電話錄音,李小龍還提到,我想通過電影做點事兒,提升國術水平,為中國贏得西方的尊重。
李小龍火了之後,在香港的一次街頭採訪中,他也大大方方的談到,我來自香港,我是1959年才來舊金山的。除了他的言行之外,他拍攝電影塑造過的人物,都是國人在強權和國外勢力下,堅強不屈的抗爭形象。
所以說,通過這些公開的言論,以及參演的影片,可以看出來,李小龍其實心懷祖國,熱愛香港。
郭晨冬之所以多次在公開場合點評李小龍,無非就是蹭話題蹭熱度。流量為王的時代,流量是可以隨時變現的。
筆者認為,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李小龍是中國人,他自己也在任何場合強調自己是中國人。他就是中國人,李小龍1971年去世,那時候他怎麼可能擁有中國國籍呢?
郭晨冬,你不要再提李小龍,一個對李小龍說三道四的人,是沒有資格對李小龍品頭論足的。
請你不要再研究李小龍了,李小龍的功過是非早已蓋棺定論了。李小龍是妥妥的斜槓青年,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超級巨星、哲學家。李小龍對世界帶來的精彩是有目共睹的,誰也抵毀不了事實。
百年前的西方國家,視中國人與黑人一樣,李小龍是第一個讓外國人刮目相看的中國人。
李小龍功夫電影《精武門》語錄精選:我少讀書,你不要騙我!鮮有人知道這個梗是李小龍的發明的。同時忠告郭晨冬,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妄想混淆視聽。
高山仰止,郭晨冬,省省吧!你一個三四線「主持人」出身的十八線商人,請勿亂評武術巨人李小龍。
有人說,郭晨冬之所以多次點評李小龍,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聰明的讀者朋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