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已經不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但是「博士垃圾倌」你有見過嗎?在杭州下城區石橋街道就有一位浙大博士畢業的「垃圾倌」。
今天我們就把這位「博士垃圾倌」,杭州下城區石橋街道公共管理辦公室的呂相漳,以及石橋街道石橋社區城管科長莫紅良請到了演播室,一起來聊聊垃圾分類中的年輕力量。
呂相漳是浙江大學園藝專業的一名博士,2018年畢業後,他就來了石橋街道投身進了垃圾分類的「戰鬥」中。由於專業並不對口,呂相漳剛接觸垃圾分類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小白」,只能自己不斷地去學習。呂相漳天天騎著自行車在路上,石橋街道9.73平方公裡的地域範圍,37個小區,走了個遍,每個小區都有自己的特點。
垃圾分類,並不僅僅只是四個桶的故事。在石橋社區,易腐垃圾的處理是一個難點,尤其到了夏天,莫科長說,基本上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在垃圾桶旁邊站過崗。而對於石橋街道來說,撤桶並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投放點位從近500個撤減到了118個。另一個難題就是再生資源的回收,泡沫等低價值的物品怎麼回收利用,去什麼地方回收,都在等待專業的解決辦法。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杭州下城區石橋街道石橋社區城管科長莫紅良
參與其中的專業人士呂博士,其實一開始並沒有想過自己會從事垃圾分類這份事業,只是想在基層切實的做些事情。不過,通過兩年的工作經歷,他也收穫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創新、溝通、系統化的能力。
從一線宣傳到檢查垃圾分類,呂博士把這場垃圾分類仗,打出了「網紅博士範兒」,給社區工作帶來了創新。其中,他利用可溯源的智能垃圾袋發放機以及靠「居民自治」模式建立起來的垃圾袋巡檢隊伍等,打造了一個垃圾分類的閉環。為了讓更多中青年人加入到垃圾分類當中,呂博士甚至搞起了直播。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杭州下城區石橋街道公共管理辦公室「博士垃圾倌」 呂相漳
接下來,呂博士還將繼續推進垃圾分類的定時定點,把小區裡的再生資源充分回收利用,從專業角度把垃圾分類進行到底。
垃圾分類可以很專業、很有趣,資源回收的前景也很廣闊。我們也期待會有更多具有專業知識的年輕人投身到各行各業中,改變著各行各業的生態。
白裡透紅 與眾不同
由歐詩漫冠名播出的《茅瑩今日秀》
每周一~周五 晚間十點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