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深剖歷史!
喜歡看武俠劇的朋友,應該常常聽到「少年寺」這個詞語。「少年寺」不光在影視劇中的「出鏡率」高,就連在生活中出現的頻率也高,它幾乎已經成了中國寺廟中的代名詞了。
但其實,歷史上還有一座寺廟它在佛教中的地位也很高。甚至是可以和少年寺相媲美的,這座寺廟就是譚拓寺。
307年,佛教傳入北京後,僧人們建立了譚拓寺,他是僧人們所建立的第一座寺院。最初,它叫做嘉福寺,寺廟的規模也不大。由於當時佛教才傳入中國不久,還沒有得到民眾和統治者的認可。
因此,寺院發展的不好,後來更是逐漸破敗。696年,潭柘寺再度繁榮,這要得益於著名高僧華嚴選擇在此重新開山建寺。
清朝康熙皇帝為其賜名「岫雲寺」,但因寺廟後有龍潭,山上又有柘樹,民間百姓都叫譚拓寺。在歷經了多年風雨的洗禮後,最終被保存下來。
潭柘寺已經有1700多年歷史了,在千年間流傳過許多與它相關的傳奇故事。
首先是關於寶鍋的故事。傳說有年發生饑荒,許多災民們逃到寺廟,和尚們憐憫地跑去給饑民們施粥。但饑民的數量不斷增加,廟裡的不能支撐這麼多人的口糧。別說就災民們,就連自己寺廟的僧人也沒有東西吃了。
方丈焦急得淚流滿面,只好跪在佛像前,祈求佛祖解救饑民。佛像旁有2條青蛇,自小就由寺院僧侶供奉長大。方丈這次來拜佛,一條青蛇聽完他的禱告後,竟點了點頭。還沒等大家反應過來,這條青蛇就立刻遊進煮粥的大鍋裡。
僧侶們都很驚訝,他們趕緊把粥盛開救青蛇。可不管大家怎樣盛粥,鍋裡的粥還是沒有盛完。這鍋粥一直到饑荒結束才被吃完。自此以後,這口鍋就被寺院僧侶們妥善保管,成為寺院鎮寺之寶。
其次是天賜石魚的故事。傳說有年旱災十分嚴重,全年都沒有下過一滴雨。沒過多久,河道斷流了,井水乾涸了,莊稼枯死了,越來越多的人也被渴死了。災民們除了祈禱老天爺早點下雨,也無計可施。後來,百姓的心願傳到了天庭,玉皇大帝將能夠祈求雨水解渴的寶魚賜給了災民,以解除他們在人間的苦難。
那天晚上,只聽見一聲巨響,譚拓寺內就落下一條石魚。僧人們以為是天賜寶物,準備讓工匠們重新修復一下。正當工匠拿起鑿子準備雕刻時,石魚與鑿子相撞後,發非常清脆的聲音。伴隨這種聲音,天空充滿了烏雲,天氣也變冷了。
石魚被修好後,下了三天的大雨,乾旱也隨之過去了。據說這種石魚還可以祛病,如果身體哪個部位不舒服就可以去摸魚的相應部位,過不了多久病就會好了。於是,石魚便流傳下來,如今也成了寺院的鎮寺之寶。
雖然這些只是傳說,沒有什麼真實性可言。但譚拓寺內確實保存有這些珍貴的文物。而且,為防止內部文物失竊,寺廟周圍一直有武警巡邏,這在寺廟中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當然,這些珍貴的文物,非常具有歷史意義和紀念價值,是值得大家守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