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山水洲城。
嶽麓山、湘江水、橘子洲,共同構成了長沙難以取代的城市風貌。
蜿蜒的湘江南北縱橫,將長沙城一分為二,河西河東」各自為陣」。
河東自稱城區,五一廣場佔據絕對市中心地位。
河西不甘落後,近年來湘江新區發展如火如荼。
兩者「相愛相殺」。
但其實,除了「東西之爭」,長沙南北也「打」得不可開交。
早在民國以前,長沙就是兩縣同城分治。大約以今天的五一路為界,以北是長沙縣,以南是善化縣。
1983年,《射鵰英雄傳》熱播,南門人稱長沙是「南帝北丐」。
北邊人也不服氣,因為咱們雖然經濟比不上南邊,但文化人和官員很多,南門人就是「地痞流氓」的聚集地。
總之,南北城人經常不對付,誰也瞧不來誰。
一直到現在,這種微妙關係一直還存在於南北城之間。
北城VS南城
作為東敏君家小編的我,自己住在開福區政府附近,是名副其實的北城擁護者。
要問為什麼喜歡北邊,我其實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是北城總給我一種更加宜居的感覺。在經歷一天繁忙的工作之後,回到家中,樓下就是各種各樣的美食。隨便走進一家,不敢保證多麼好吃,但是一定也還過得去。原因很簡單,這邊吃的店子太多了,競爭激烈,味道不行就做不下去。
散步在湘江邊,目光所及,皆是高樓大廈。到了夜晚,福園路大橋的夜景直到現在仍會讓我震撼。
不過南城也有一群狂熱粉絲,我的很多朋友就是。知道我鍾愛北邊,他們總喜歡在南城請我吃飯,試圖扭轉我對南北城的態度。
說實在的,他們的努力還是產生了一點作用,我對南城的印象改善了很多。
至少從德思勤到林科大的那段路,我很喜歡,大餐小食一應俱全。
但是要讓我在南北城之間做選擇,我還是會選擇北邊。
「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除了個人偏好,我覺得北城的未來也更加值得期待。
提起南城,繞不開的就是長株潭一體化。
省政府南遷之後,南城作為門戶,經歷了一段高速發展期,然而後續卻明顯乏力。
長株潭融合提了這麼多年,除了區號統一為「0731」,融城的各項工作開展得都十分艱難,真正落地了的規劃不多。不少民眾表示,長株潭一體化是「雷聲大雨點小」的典型代表。
此前,湖南日報的湘伴公眾號發表文章《經濟一體化而非行政一體化!湖南省委書記對長株潭明確提出這一觀點》,等於正式官宣長株潭不會合併為一個市,成為很多人對南城失去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50年代 「毛澤東城」的提出,到1984年省政府長株潭經濟區建設方案和1997年省委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戰略的提出,再到2007年獲批「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城市群建設從「紙上談兵」到正式落地前後歷經了40多年。
然而相比於國內其他的城市集群建設,長株潭「一體化」水平仍然較低,三市社會各界對「一體化」也缺乏足夠的認同感與獲得感。
不少人調侃長株潭「一體化」建設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這其中有很多原因,規劃難以實施、動力不足、一城獨大化、簡單行政化、全盤市場化……但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產業結構。
我們都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長株潭產業職能過於重疊,不能像長三角城市群實現良好的互補。
株洲,老牌工業城市,全球首個產值突破1000億元的軌道交通基地,但也逃不脫「鐵鏽時代」的困境,資源消耗、產能過剩。
湘潭,也是全國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之一,與株洲命運相仿。
更慘的是,三市之間「內耗」競爭不少。
以汽車產業為例,長沙有吉利、大眾、比亞迪、長豐汽車等,株洲有北汽新能源、時代電氣、株洲汽車配件廠,湘潭則有吉利等,企業之間缺乏分工與協作,產業協作程度低。
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一體化進程慢,三城融合難以擺脫長沙這個「老大哥」一家獨大的局面。
10月3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和解讀了《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規劃很好,只是何時能夠兌現,東敏君心中不免又咯噔了一下。
「北富」之路風風火火要不要入手?要不要入?
而在南邊「融城」陷入尷尬的這些時間裡,北邊卻在「北富」路上走得風風火火。
此前大家吐槽北邊「窮」,很多是因為北邊缺少商業氛圍。
但是現在,芙蓉中路、福元路、金霞等各大商圈相繼湧現,各大綜合體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
華創國際廣場、富興廣場、泊富廣場等商業綜合體鱗次櫛比,福元西商圈匯集了龍湖、潤和、珠江等大牌開發商,商業總商業體量超55萬方。
我們常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長沙市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東、南、西都已經拿地開發至三環外,而北城還有很大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蘇託垸,與梅溪湖溼地、松雅湖溼地、洋湖溼地一起並稱長沙的四大生態溼地系統。
縱觀長沙市,擁有溼地資源的地方「前途」一般不會太差。
梅溪湖、洋湖並稱河西「雙子星」,主打教育宜居,梅溪湖限價已達13500元/㎡,洋湖「後來者居上」,住宅毛坯限價已至13800元/㎡。長沙縣松雅湖溼地公園也正處飛速發展期,瘋狂「甩地」搞開發。
而蘇圫垸溼地三面環水,總建設面積達452.34公頃,其規模是目前梅溪湖和洋湖片區面積的總和。
所以,蘇託垸只是在等一個機會,一個同開發梅溪湖一樣大刀闊斧的機會。
長江中遊城市群
2015年4月5日,國務院批覆實施《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規劃》。
旨在聯合以武漢為中心城市,南昌、合肥、長沙為副中心的特大城市群協同發展。
這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後,國家批覆的首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並將其定位為中國經濟新增長極、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和內陸開放合作示範區。
城北發展又迎利好。
首先地理區位上,城北為長株潭和湖南湘江新區沿江北上融入長江經濟帶的「必經站」。
自古都是要致富先修路。
城北的路網已經拉到銅官窯附近。基建投入這麼大,發展只是早晚問題。
其次城北擁有巨大的空置土地資源。
河西近年來發展這麼快,與嶽麓望城可出讓地塊多分不開關係。
但隨著河西「遍地開花」,總有一天土地資源會面臨枯竭。
之後怎麼辦?
城北有地。有地就好搞開發。
此前長沙「一主六副」 規劃公布,擬將金霞組團打造為城市副中心。
金霞副中心規劃總面積52.3平方公裡,轄金霞、沙坪、鵝秀、高嶺四個組團,重點發展倉儲、加工、配送、運輸、信息服務等現代物流產業,金霞片區現有省級物流園區、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和沙坪工業組團,以及高嶺商貿中心,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依託霞凝新港而設的金霞組團,正打造成內陸集散中心,通過連通城區與長江中遊其他城市群,實現大宗貨物的進出口水路運輸。
屆時城北既能享受到湖南長株潭一體化和湘江新區發展的利好,又能承接長沙中遊城市群的輻射帶動,放大自身的發展優勢。
所以,「南北之爭」,表面看來是「南帝北丐」,其實北邊才是長沙真正的大勢所趨。城市向北,你覺得呢?歡迎在留言區一起討論。(部分資料和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