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圖試聽田馥甄《無人知曉》專輯
田馥甄一直不滿足於只做一個帶點文藝氣質的流行芭樂歌手,從《渺小》開始,她就一直試圖在概念與音樂上的嘗試中,求取獨立音樂與大眾接受度的平衡點。
《無人知曉》是田馥甄離開華研的第一張作品,攤開專輯的創作/製作名單,可以看到大陸有火星電臺、丁世光、夸克樂隊,臺灣有擅長舞曲的小安、來自守夜人樂隊的秦旭章、創作歌手知更、Deca Joins、JADE、電子音樂人黃少雍等,香港有林家謙,幾乎可以拼出一張華語樂壇小眾音樂人微縮地圖,從舞曲、R&B、電子、搖滾、民謠到流行皆有所涉獵。
作為與諸多新夥伴首次合作磨合,專輯卻呈現出了《渺小》以來最具向心力的整體聽感。《無人知曉》與《渺小》《日常》有著相似的AB面組成,前半張偏獨立實驗,後半張則回到了文藝系流行芭樂上來。儘管還是有明顯的篇章差異,但若是按順序聽下來,割裂感並不強。
抹平割裂感的關鍵在於兩點:其一是《或是一首歌》作為Intro和終曲的穿針引線作用——這如首專《To Hebe》般的設計,把整張專輯形態各異的曲目如詞中「我把我的靈魂送給你,或是一首歌」般,變成了孤獨靈魂在不同境遇中的獨白,會給聽者潛在的暗示;其二則是《一一》的過渡作用,它既為上半張的先鋒感做了結尾,又能夠順暢地銜接到下半張的抒情段落。
接下來說一說專輯中的曲目。《先知》可以說是對上專《人間煙火》synth-pop風格的延續,但《人間煙火》整體容易給人一種輕盈過度、不問世俗的印象,《先知》則不大一樣,製作上復古合成器的使用本身會給人一些來自懷舊流行的暖色根源感,雖然這首歌裡田馥甄的唱腔中依然借氣聲、顫音尾音帶著一點「仙氣」,但是整體人聲處理強調了唇齒細節和俏皮的味道,沒有做得過亮,所以聽起來要紮實得多。
《田》是專輯中最實驗性的曲目,看似語焉不詳的歌詞,是借麥田怪圈的典故,把內心和外界的溝通比做玉米田和外星人之間的關係,在「養」和「死」裡表達出神經質的心理突變。
製作上突出的也是一種打破常規的怪異感:黃少雍擅長的暗色詭異電子節拍搭配韓立康貢獻的躁動電吉他;同時Hebe嘗試了各種不同角度的語氣、情緒和唱腔去配上多變的失真效果;雖然旋律並不複雜,卻在整體上讓人覺得千頭萬緒、無規律可循的神秘。這和它在製作、混音上整體做得比較渾濁同樣有關係,畢竟是希望表達一種比較紛亂的情感。雖然乍聽有些混亂,但一旦抓到低音律動的線索就很容易聽進去。這可能會是專輯中感受兩極分化最嚴重的一首,要麼是不知所云,要麼是會心一笑。
《底裡歇斯》算是讓人感受最矛盾的一首。一方面它是全專在製作上信息量最大、最有獨立搖滾風味的作品,可以說是上半張最濃烈的情緒高潮。而這種熱烈的高潮感是通過對比和衝撞達到的。歌曲呈現出了兩組衝撞,一是編曲中管樂與稀鬆氛圍主導的爵士元素與第二段開始加入的暴躁搖滾重鼓點呈現的冷熱對比,二是Hebe始終平穩中以滑音帶著慵懶氣息的演唱與動態變化極大的編曲共同呈現的動靜對比,兩組對比混雜在一起營造出堅冰遇上烈火的感受,很有玩味空間。
但另一方面,與音樂上的豐富信息量相比,歌詞雖然有意識地寫到了水與火、靈魂與肉身之間的矛盾,但對比專輯其他歌曲,《底裡歇斯》對這種不受控狀態的表達相對來說少一些更尖銳的揭示,停在了狀態的描繪上,少了些文本上的推進感,些許美中不足。
縱觀整張專輯,會發現田馥甄一直有意無意地在她的vocal中保留一種「半熟感」。這種「半熟感」區別於徹底駕馭歌曲、不著痕跡的成熟氣質,也區別於素麵朝天、不加修飾的青澀感。就拿《一一》來說,她留下了許多演唱上不那麼完美精緻的部分(比如一些段落結尾的「一一寵愛」)去表達游離在脆弱和淡然之間的情緒,同時又用力地在副歌段落藉由一些咬字的痕跡來用力地渲染戲劇感。
這種保留瑕疵感和用力痕跡的做法,不像事事精緻處處熟練的匠人一般給人距離感,倒是在一種與聽者平視的態度中留出了更多平等共鳴的親和空間。這是她現在演繹的一大特色,也是她區別於許多流行歌手的個人特質。這種演繹特點在《懸日》中有意留下瑕疵部分的處理中也有表露。一邊嘗試登仙一邊保留凡人的姿態,這是田馥甄矛盾藝術人格的一大特色。
回到《一一》這首深入淺出的作品。它融合的元素並不少,管樂、電聲元素、吉他、和聲、鼓點的使用到旋律的寫作其實多少都有點復古情結,但不像市面上的廉價蒸汽波音樂那樣藉助大混響迷幻噪聲販賣情懷的懷舊感,它的復古氣質裡有著真正精細且堅實的支撐與統籌,雜而不亂,始終貫穿在三拍子的迴旋感與九十年代的大陸搖滾氣質中,情緒濃烈、動態跌宕又能透出點到為止的克制,在專輯中顯得相當特別。
《皆可》算是下半張的開場,製作和演唱都很不錯,在這首表達人生態度的歌曲中,通過室內樂氣質的編排做出一種回望時光的畫面感。
《無人知曉》應該是專輯中未來最Hit的一首。製作上是比較常規的芭樂配置,但副歌旋律和全曲歌詞都是抒情曲典範,有記憶點,又虐心到極點。歌詞最精到的點不僅在於那種「可以被他人省略」的感受,更多在於一種自我否定自我毀滅的傾向——認為自己的糾纏也是虛偽、也是壞人,卑微至此毫無尊嚴可言,怎麼能不讓人心痛。很多歌詞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就是在這種細微感受上往前一步放大到了其他人很難覺察的位置,讓心裡原本隱含的痛被誇張放大,成為共鳴點。
《諷刺的情書》,丁世光作品,是田馥甄之前在solo階段比較少嘗試的、R&B屬性比較濃的歌,也是專輯中演唱難度相對比較大的一首,音區寬、咬字密、氣口少,律動變化也比較多,很考驗歌手的演唱能力。但本身歌寫得很漂亮,不需要太複雜的製作就能讓人覺得好聽。其實這也是下半張作品的整體特點,不重製作,主要突出人聲主旋律。
《人什麼的最麻煩了》,專輯中配置上相對簡單的一首,爵士+華爾茲,基本由田馥甄的人聲和爵士吉他完成,但在混音上分開左右聲道,是當今流行唱片中比較少見的做法,但反而會讓人更注意人聲和器樂的方位,有種聽人頭錄音尋找距離的樂趣。
說到這裡,其實專輯裡對弦樂的使用是相對比較克制的,即便是情歌扎堆的後半段,也有許多是用吉他來主導整體,這也是專輯聽起來相對清新、不顯得俗套陳舊的原因之一。
《懸日》是最早釋出的歌,雖然作為芭樂,而且看配置也是相對傳統的木吉他鋼琴弦樂組等,但編排上卻讓人覺察不到明顯的套路感,不會弦樂一上來就開始猛烈煽情,而是用木吉他的民謠氣質引入,而後弦樂再徐徐引入對話,給人劇情徐徐展開的聆聽感受。這裡田馥甄的演唱,也像在《一一》中所說的那樣,有種在唱Live的情感波動狀態,保留了些許失控的部分,加上轉調的設計,讓最容易做出俗套感的抒情曲變得有了文藝格調。
《或是一首歌》在專輯裡承擔的是一種類似「電影片尾曲」的功能。專輯所有紛雜的思想、傾瀉的情緒,最後在Deca Joins的chill氛圍中得到了收束,變成Hebe的性格與經歷中的一條條線索,一同穿過孤獨、春天、世界、深海等廣闊的意象裡,去尋求靈魂之間的共振。其實這首歌不需要太多的描述,基本隨著氛圍沉浸就能夠體會到它的用心。
聽完整張專輯,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田馥甄在專輯統籌上的成長,同時也能明顯地感覺到她在音樂中表達出的矛盾性格——無論是AB面情緒濃度和曲風傾向截然不同的設置,還是《底裡歇斯》《田》《人什麼的最麻煩了》中大方呈現的糾結擰巴。在作為專輯的《無人知曉》裡,我們可以在她各種狀態的自如切換中,明顯地感受到她如今對於這種矛盾個性的自我認可與接納。
同時,作為第五張專輯,《無人知曉》本身也在對田馥甄前四張專輯進行一次反向回溯——Intro過後,你會感到她一步步從《日常》時期跳動的synth-pop、《渺小》時期的冰冷獨立、《My Love》時期的抒情芭樂回到了《To Hebe》清新灑脫的起點。《無人知曉》正如首尾相接的《或是一首歌》所揭示的,它的本質是田馥甄作為歌者的靈魂傳記,是一場輪迴也是一次總結。
但面對這樣一張個人標籤和傳記感如此強烈的、幾乎可以直接作為同名專輯的作品,她卻命名為「無人知曉」,本身也有種奇特的寓意——仿佛獻出了自己的所有,卻又不希望被任何人尋獲的奇妙矛盾感。這種既熱愛表達、又希望能夠保持部分疏離感,這種既趨向成熟、又保留部分青澀的矛盾特質,正是田馥甄的藝術人格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文|呆若木一(ID:rayofmusic)
編輯|獼猴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