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制
就在中美角力升級之際,蔡英文「緊抱美國大腿」,試圖用美國的支持來對抗大陸壓力,為即將到來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找靠山。25日,臺當局曝光了三大提升「美臺關係」的大動作,包括美方同意將「臺灣和美國對等放入(臺)事務機構名稱」、首次實現「臺美斷交」40年來的「國安首長」會晤、美臺官員首次共同與臺「邦交國」官員會面。蔡英文當局極力渲染「臺美關係的大突破」,炫耀這是「美挺臺新高點」。但在島內輿論看來,美國在名義上提升所謂的「臺美關係」,只是為了打「臺灣牌」,增加對大陸的籌碼,蔡英文當局緊抱美國大腿對臺灣而言危險重重。
圖片來源:臺媒
在中美貿易戰中,華府大打臺灣牌的力度明顯提高。25日,臺灣外事主管部門發布新聞稿表示,臺灣處理對美國事務代表機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更名為「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臺外事主管部門的新聞稿指出,美國依據1979年「臺灣關係法」,成立美國在臺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作為執行美國政府與臺灣相關事務的代表機構,臺灣相應於同年設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作為AIT的對等機構。外事主管部門說,為明確反映臺灣處理對美國事務代表機構的工作內涵,經與美方充分協調溝通,決定將「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oordination Council for North American Affairs,CCNAA)更名為「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Taiwan Council for U.S. Affairs,TCUSA)。
美臺「斷交」後,臺駐美大使館也改稱「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駐美國辦事處」。直到1994年,美國柯林頓政府檢討對臺政策,「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駐美國辦事處」才更名為「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今年是臺灣關係法籤署生效40周年。前外事部門負責人、曾任駐美代表程建人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就客觀來說,「是臺美關係更近一步」,但從兩岸關係來看,就「觸及一些比較敏感問題」;由於現在中美臺關係比以前更為複雜,臺灣仍須謹慎處理。
圖片來源:臺媒
蔡英文發文表態——
蔡英文隨即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當年有特殊的時空背景,所以用『北美』代替美國,凸顯臺灣外交處境困難;如今經過臺美不斷協調及共同努力終於改名,能切實反映實質業務。」「這是我們第一次把『臺灣』和『美國』對等放入事務機構名稱,象徵了臺美關係緊密,存在良好的互信」。
「美國在臺協會」——
「美國在臺協會」隨即分享了蔡英文的發文,並附上三個握手的圖示,還將這篇帖文置頂。臺聯合新聞網稱,美國國務院以不具名官員的名義回復臺媒電郵詢問時稱,「『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的名稱更能反映協調美國相關事務的角色」,但該發言人重申,美國依據美中三個聯合公報和「與臺灣關係法」的一中政策,並未改變。
臺外事部門——
臺外事部門在宣布「北協」改名的同時,還在新聞稿最後一段附上了一段有關臺「國安會秘書長」李大維日前在美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等官員會面的文字。臺外事部門稱,這是「臺美斷交後雙方國安高層首長首度會晤」。臺當局還借「涉外人士」的名義向島內媒體透露,李大維此行和美方官員一起與臺灣太平洋「邦交國」帛琉、馬紹爾群島的官員見面,「這也是首次有臺美官員共同與我邦交國官員見面」。
圖片來源:臺媒
對於美臺之間的動作,香港《經濟日報》稱,美臺一連串動作牽動臺灣地位問題,是在觸動大陸底線原則,甚至是對大陸充滿敵意,行為形同玩火。大陸必定會採取特定手段做出回應,臺海局勢將由此變得更為危險,加速滑向成為火藥庫的狀態。
島內輿論提醒蔡英文當局緊抱美國大腿實在危險。《聯合報》26日稱,在中美兩強相鬥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臺方應該抱持的角色,絕對是「小事大以智」,任何一邊都無法輕忽,每一個角度都要小心思量。
《中國時報》26日稱,過去3年,蔡當局丟了5個「邦交國」,唯一能夠拿出來的「成績」似乎只剩下「臺美關係突破」。臺當局在「外交」上一面倒靠向美國,但堅持「抗中」的結果應該好好考慮。文章說,為與美國更親近,臺灣付出了代價,比如說蔡英文在與川普通話後,首當其衝的就是聖多美普林西比「斷交」。
《中國時報》26日的另一篇報導稱,臺當局宣稱的幾大「突破」,顯示出美國沒有放鬆打「臺灣牌」的力度,這在危害美中關係的同時,也帶來臺海局勢的不穩。報導引述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李慶四的話稱,1958年的「八·二三金門炮戰」時「美艦躲一邊,臺灣忘記了嗎?」 【閱讀】
蔡英文認為臺美關係有突破
蔡英文親美代價是兩岸關係受損
向美買武器蔡英文想對抗誰?
美國對臺戰略走向清晰:挑戰一中原則
美打「臺灣牌」力度不斷增大已突破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