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暑期檔大盤漸漸落定,九月的票房檔期隨著幾部定檔12號的電影撤單後,再度迎來自己的低迷期。復盤接下來的電影,一直到國慶檔才勉強有值得一看的驚喜。
反而在九月首周,倒堆砌了不少值得一看的好片,它們或將成為九月檔票房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鄭秀文和賴雅妍主演的《花椒之味》以「火鍋」為切入點聚焦兩岸三地的淡淡感情,上演了著三條線的港版《海街日記》;IP向的《羅小黑戰記》也並非圈地自萌,作為番改電影的它拿下了豆瓣8.4的高分。
而由木村拓哉和二宮和也主演的電影《檢察官的罪人》,雖說體量不大,但兩男神和有口碑的質量保證,可謂是是九月最不能錯過的佳片!
在電影院打卡完,我依然沉浸在刺激腎上腺的流暢劇情中,被電影所蔓延的沉浸感擊中。作為強敘事,又強調邏輯和推理的電影,《檢察官的罪人》絕對值得讓你進一次電影院!
回到電影上。實際上,之所以會去看《檢察官的罪人》,某種程度是源自演員給我的吸引力。
木村拓哉二宮和也吉高由裡子,這一組合是最初吸引我觀影的重要原因。
看完整部電影,電影的呈現也確實沒辜負這個「神級陣容」——
木村飾演的最上毅近乎滴水不漏的精英檢察官設定,在電話那頭聽衝野審訊那場戲、在酒店與兇手沉穩對峙那場戲,一熱一冷把人性的細微詮釋得精妙。二宮扮演的衝野是整部電影裡我最喜歡的角色,喜怒的代入、人物的心理變化演得格外靈活。尤其是審訊那場戲的爆發點,這種矛盾的感情衝突對立,看得我一怔。毋庸置疑,《檢察方的罪人》集合了一群戲骨,每個人的表演都稱得上可圈可點。
其次,電影的文本脫胎於原著有很多亮點,而電影版保留了最精髓的故事內核,又把這樣一個信息量巨大的犯罪懸疑題材,用果斷克制的影像手法呈現,並配上諸如「白骨街道」和二戰這樣的理念。
三段章節式,語言的魔術師、審判、愚者,沿著這樣一個邏輯來層層推動,開篇與結尾又有所照應。
它看似對善惡下定義,卻又在對於所謂公義的探討上更加具象。原著裡寫了一句話,著實令人唏噓不已:「正義在現實中是實現不了的,你把一個罪犯押送到法場的瞬間,正義就崩塌了。因為世界上總有類似的人做類似的事情還沒有被發現,絕對正義的實現很難。」
而結尾在看到松倉去參加慶功宴這段,老人說的這段話依然也引人深思——
「這孩子曾經是聖母瑪利亞看了都想對他拳打腳踢的人。可是指定一個人成為惡棍,給其妄加罪名的做法可不好,這種做法不會使犯罪減少。」或許,正如那句讓人振聾發聵的話一樣「要讓惡人體會到生命的可貴,並且要讓其知道活著去贖罪的重要性。」我想,電影想講的,也是想通過此去警醒社會的也正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