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9年的綜藝市場,國內一線衛視以及網絡平臺貢獻了上百部綜藝,涉及多樣題材和各個領域。除了依然在數量上佔據優勢的音樂類節目和戶外真人秀外,情感觀察類綜藝成為螢屏新寵,表演競技類綜藝更是扎堆爆發,偶像選秀類節目也換上新裝重新出發。另外,明星素人化、素人明星化成為2019年綜藝節目的一大看點,打破了「星素結合」的節目套路,為節目內容注入了新鮮活力。
自2018年湖南衛視率先推出《我家那小子》《妻子的浪漫旅行》以及騰訊視頻製作出《心動的信號》《幸福三重奏》之後,情感觀察類綜藝節目的「元年」便正式開啟。同種類型的綜藝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2019年形成了制霸各大電視、網絡平臺的局面。
2019年情感觀察類節目主要有芒果TV的《我家那閨女》《我家小兩口》《妻子的浪漫旅行2/3》,浙江衛視的《遇見你真好》,騰訊視頻的《女兒們的男朋友》《心動的信號2》《幸福三重奏2》等。這一類節目主要聚焦婚戀、情感話題,展示明星情感生活現實,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這種形式正成為國內綜藝的新流行,相比於直接圍觀明星的真人秀,觀察類綜藝建立起了觀察和被觀察的兩種視角,增強了綜藝的故事性、命運感和喜劇性,既強化了綜藝的可視性,也能帶動觀看者的情緒共鳴。
縱觀中國綜藝市場,從音樂綜藝始祖《超級女聲》到《中國好聲音》《歌手》,再到《中國新說唱》,音樂類綜藝與其他類型的綜藝相比,似乎總能火爆出圈,掀起全民關注熱潮。然而,在電視綜藝方面,《中國好聲音2019》不論是收視還是口碑,都慘遭滑鐵盧,同時《我是歌手》第七季也似乎走進了收視瓶頸。相比之下,東方衛視的《我們的歌》是較為出圈的電視音樂類綜藝代表,這檔節目創造性地聚合了華語樂壇前輩歌手與新生偶像兩代歌手,讓他們跨代組隊競演,在改編經典老歌中實現華語音樂的傳承與創新。
在網絡綜藝方面,愛奇藝仍然領跑2019年的音樂綜藝。從說唱選秀《中國新說唱2019》到原創音樂競演綜藝《我是唱作人》,再到搖滾樂隊類型的《樂隊的夏天》,可以看出愛奇藝擅於以小眾文化為切入口,抓住年輕一代觀眾情緒表達的痛點,繼而點燃觀眾熱情,成功打造出圈爆款作品。但不論是騰訊視頻今年推出的《即刻電音》,還是優酷對標愛奇藝製作的《這!就是原創》《一起樂隊吧》卻都不溫不火,其熱度與口碑均不及愛奇藝的爆款。
經歷過2018年偶像養成類節目的火爆與洗牌後,2019年三大網絡視頻平臺相繼推出《青春有你》《創造營2019》《明日之子3》和《以團之名》。但千篇一律的形式、扎堆的小鮮肉以及頻繁的明星回流,使得觀眾迅速進入審美疲勞的狀態,致使2019年選秀類節目的影響力整體不如2018年。目前國內偶像文化尚處於起步階段,不同於日韓完整成熟的練習生訓練體系,國內真正專業的優質練習生數量並不足以供給目前的選秀綜藝市場,而如何打破這一枷鎖成為了偶像選秀類綜藝節目必須面臨的難題。
自從2018年浙江衛視《演員的誕生》和湖南衛視《聲臨其境》爆火,成功將表演競技類綜藝推向公眾的視野。2019年表演競技類綜藝主要有浙江衛視的《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騰訊視頻的《演員請就位》和優酷視頻的《演技派》。這一類綜藝節目的特點就是能集結非常豪華的演員陣容,既包括李冰冰、張國立等老牌戲骨,也有關曉彤、孟美岐等新生代流量話題青年偶像。當然,表演類綜藝節目能持續斬獲較高話題度的根本原因在於,在短時間內將經典劇本、情景進行重新演繹,於演員而言具有挑戰性,於觀眾而言具有新鮮感。
2019年職場類綜藝也小火了一把,主要有騰訊視頻出品的《我和我的經紀人》和《令人心動的offer》,雖然不算大爆款,但還是在相應的圈子內收割了一波流量與熱度。《我和我的經紀人》展現了明星背後的經紀人及其整個行業的基本情況,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而《令人心動的offer》則完全是素人綜藝,聚焦律師行業,通過專業的課題內容展現了八位法學院畢業生爭奪offer的職場場面。不同於其他娛樂性質的綜藝,真實的職場綜藝或許更能引發「社畜」的共鳴。
2019年體育競技類綜藝的特點在於,它在節目中融合了「體育+偶像明星+娛樂」三大元素,而且專業性也越來越來強。以「籃球」為主題的綜藝有四檔,分別是騰訊視頻出品的《超級企鵝聯盟》《我要打籃球》《籃板青春》和優酷視頻出品的《這就是灌籃》,都取得了不錯的口碑和成績。另外,湖南衛視的《極限青春》集合了王一博、程瀟等新生偶像,以滑板這一小眾體育運動為突破口成功出圈。總的來說,體育競技類綜藝本質上屬於偶像選秀綜藝的衍生,融合體育項目,使得娛樂觀賞性得到強化。
2019年的文化類綜藝主要有央視的《故事裡的中國》《國家寶藏2》《中國詩詞大會4》,北京衛視《上新了故宮2》《遇見天壇》,騰訊《一本好書2》等。文化類綜藝相比前幾年,雖然在內容、模式方面持續推陳出新,但主要的內容形式仍是場景演繹和知識競賽兩類。
在過去一年中,數不清的「爆款綜藝」起起落落,表面上為眾人所熟知,一問周圍卻並沒有人看過。那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過去一年的綜藝表現究竟表露出怎樣的問題與困境,又潛藏著怎樣的機遇與變革。2020年,讓綜藝只是「名聲在外」的尷尬不復存在。
傳統電視綜藝以其深厚的觀眾基礎和充足的經費、成熟運作的製作團隊保證了內容的高傳播度。而網絡自製綜藝借鑑了電視綜藝節目的製作流程和發展經驗,帶來更多區域小眾文化、創新的節目形式,豐富了綜藝市場,滿足了青年網民在多樣性、個性化等方面的需求,兩者互相補充又互相競爭,使臺網聯動在2019年得到進一步深化。
綜藝節目與亞文化的結合併非偶然。主流綜藝節目類型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與進化,逐漸步入「綜N代」的宿命。隨著綜藝節目主流受眾群體的代際更迭,90後用戶正在成為消費市場的主力軍,而如何抓住年輕群體的眼球,是製作一檔爆款節目的關鍵所在。
不論是以搖滾文化做支撐的《樂隊的夏天》,還是辯論性質的《奇葩說》,皆聚焦於小眾文化題材,通過綜藝表達手段放大其戲劇性與感染力,對準年輕群體的情緒表達,觸動他們的內心。因此,這類成功出圈的亞文化題材的綜藝節目,在年輕受眾群體中影響力極大,迅速改變了綜藝節目的市場格局。
回歸2019年綜藝市場,節目數量眾多且題材豐富,但這看似一片繁榮的景色背後,卻顯現出節目內容同質化、主題雷同、模式固化的危機。以2019年迎來高光時刻的表演競技類綜藝為例,雖然每期都能霸佔社交熱搜榜,但依舊避不開節目內容本身同質化的弊病。
在未來,綜藝節目想要實現突圍,必須擴大關注的群體類型,直擊社會痛點,選擇獨特的切入視角進行創新,尋求與大眾的情緒共振,才能從根本上形成自身的差異化優勢,克服節目題材的爭奪危機。
縱覽2019年的綜藝節目百花齊放,種類繁多。而不管是臺綜還是網綜,情感類、歌唱類、偶像類等都是主推類型。偶像+比拼、偶像+情感、傳統文化的普及與知識儲備的較量等都是綜藝節目的主要模式。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綜藝市場背景下,能否與年輕觀眾產生共鳴、吸引更多圈層的群體以及更加貼近生活和融入現實社會,是各大平臺在出品綜藝時需要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