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天龍八部》的主角到底是誰?
為什麼說它們「始終徘徊在失敗的邊緣」呢?先來看《天龍八部》。
小時候看武俠,總是一套書同學們分著看,很多都是從中間看起的,金庸其他的小說沒問題,總能接上,但《天龍八部》的問題就大了。以五卷本為例,從第一部看起的,以為段譽是主角,從第三部看起的,以為蕭峰是主角,最糟心的是從第四部看起的同學,看了很久都不知道誰TM是主角。
《天龍八部》的三個主角切換,實在不是大眾通俗小說的常規寫法。第一次切換,從段譽到蕭峰,我無數想「段譽跑哪兒去了」。好在杏子林一節,蕭峰出場時的形象太過討喜,讀者也就勉強接受了這本書還有第二個主角「蕭峰」的事實。
可從蕭峰過渡到虛竹,就實在是挑戰讀者的閱讀習慣了。從第三卷後半部到第四卷前半部,將近一卷書的篇幅,竟然是沒有主角的!
一開始讀者都以為是遊坦之,可寫著寫著,又把遊坦之寫沒了,接下來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甚至一度懷疑主角又回到了段譽,以至於很少有人能回想起虛竹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主角不固定對於大眾通俗小說而言,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件,因為讀者在讀這一類小說時,一定要有「代入感」,你想,一個讀者「代入」那個有悲劇英雄色彩的蕭峰時,心情一定是壯懷激烈的,怎麼可能要求他重新「代入」到一個膽小懦弱的小和尚身上?
比「主角不固定」更可怕的是「情節脫離主角」。讀者不知道該「代入」誰的時候,就會出現冷眼看戲的心態。讀者一旦冷靜下來,作者就大事不妙了。他們要麼給你挑毛病,情節哪裡哪裡不合理,要麼乾脆放棄閱讀。
出了這麼明顯的大問題,據說是因為這一段請倪匡代筆,但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天龍八部》不像金庸其他小說那麼一氣呵成,本身的情節就很鬆散。
所以我說這是一部「徘徊在失敗邊緣的傑作」,之所以仍然叫傑作,因為金庸使用了「以主題統領人物和情節」的非傳統的寫法。
一部成功的大眾流行小說,通常都是以情節為核心,以人物帶主題,但《天龍八部》明顯是「主題先行」,先設置一個「無人不冤,有情皆孽」的主調,再把全書紛繁複雜的人物和故事,不管是喜劇還是悲劇,不管是愛情還是政治,不管是王圖霸業還是血海深仇,全部統一在同一個色調上。
這個主題,就是「命運之無常」。
蕭峰一直在苦苦尋找的陷害他的人,沒想到卻是他的父親,這個情節是不是很熟悉?這不就是《星球大戰》中盧克與黑暗尊主的關係嗎?這正是西方文學是最常見的「弒父與尋父」的母題。
這裡的「父」更進一步指的是「文化之父」,在蕭峰剛剛出場時,金庸濃墨重筆寫他如何殺「遼狗」,沒想到轉眼他自己就成了「遼狗」。
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成就之所以超越前人,因為他們都在小說中引入了很多西方文學的母題,不過,《天龍八部》主題的深度又超越了西方式的「弒父與尋父」。
接下來,金庸在大戰少林寺中,忽然揭開謎底,一下子化解了蕭峰的兩難處境,並且安排了一個掃地僧感化蕭遠山和慕容博的情節,如果是《射鵰》三部曲時代的金庸,很可能到此結束,給蕭峰安排一個張無忌、楊過式的「歸隱江湖不問世事」的結局,大部分讀者到這裡恐怕都是這麼想的。
可金庸還是沒放過「蕭峰」,忽然安排了遼帝伐中原,一下子把蕭峰推到了逃無可逃的絕路上。
在「尋父」和「弒父」之上,金庸還是回歸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殺身成仁」這是經典的主題上。
但跟「殺身成仁」這個傳統主題還是很不同,金庸借耶律洪基的困惑表達了蕭峰犧牲的現代性:
耶律洪基見蕭峰自盡,心下一片茫然,尋思:"他到底於我大遼是有功還是有過?他苦苦勸我不可伐宋,到底是為了宋人還是為了契丹?他和我結義為兄弟,始終對我忠心耿耿,今日自盡於雁門關前,自然決不是貪圖南朝的功名富貴,那……那卻又為了什麼?"
其實《天龍八部》只有一個真正的主角,那就是本書的主題——「無處不在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