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故宮(紫禁城)參觀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大門中間有一對銅質小獸紋像。以太和門為例,其大門中間的小獸紋像見圖1-圖2。其造型的整個頭部由一圈漩渦的鬢毛包圍,且眉毛亦以漩渦紋組成,似螺螄殼上的漩渦紋,同時又猶如雄獅的頸部一圈的鬢毛。從其整體形象來看,突目、牛鼻、頭上犄角,嘴中一排整齊的牙齒銜著環,左右嘴角各一獠牙,上述特徵與龍及龍衍生的所有獸類都有著密切的聯繫。這種銅質構件稱為鋪首。
圖1-太和門大門
圖2-太和門大門上的鋪首(門鈸)
鋪首屬於門鈸的一種,或者可以說,鋪首是門鈸的高級形式。我國古代民居,其大門正中常常有門鈸,見圖3。門鈸由鐵或銅所制,裝飾在大門的左右各一個,成對稱位置,其形狀類似傳統民樂中的「鈸」,稱為「門鈸」。它們既能當做門拉手及敲門物件,起著實際作用,又能起到裝飾、美化大門門面的藝術效果。門鈸的造型多樣,而其外形做成了獸面形時,則稱其為「鋪首」。
圖3-門鈸
鋪首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證明鋪首的形象源自於先秦的饕餮紋。《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圖4),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鋪首的造型多種多樣,既有非常簡單形狀的,也有異常繁複逼真的兇猛奇獸的頭部形狀的。小的鋪著直徑只有幾釐米,大的直徑要有幾十釐米。商周時期以及漢代的陶器、銅器的腹部上經常可以見到,東漢的畫像石中、東周秦漢魏晉時期墓葬的墓門上或棺槨上也可以見到。漢代開始,鋪首造型逐漸見於建築大門上。《漢書·哀帝紀》記載:「孝元廟殿門銅龜蛇鋪首鳴」。唐代顏師古註:「門之鋪首,所以銜環者也」。漢代司馬相如的《長門賦》中有:「擠玉戶以撼金鋪兮,聲磳吶以面似釧音」,描寫了叩響門環的情形和玉戶金鋪的視覺效果。
圖4-商代饕餮紋青銅鼎
二、鋪首形象—螺螄與椒圖
漢代人認為,鋪首的形象為「螺螄」,見圖5。據《後漢書.禮儀志》:「施門戶,代以所尚為飾。商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以螺螄為原型加以變化,用在門的鋪首之上,象徵著堅固與安全。
圖5-螺螄
西安唐大明宮遺址曾出土鋪首,見圖6。其直徑26.5釐米,環徑20.6釐米,通體鎏金,圓形片狀。主紋為獸面紋,獸首睜目蹙眉,闊口大張,利齒畢現,舌卷銅環,面目兇惡猙獰。在傳說故事中,這銅鋪首上的猛獸圖案叫水蠡(li),它生活在水中,因為長的奇醜無比,非常不愛見人。有一天,魯班想見見它,便站在河邊叫它把頭露出來,水蠡害怕魯班把自己的形象畫下來,不願出來,可建築行祖師爺的話又不能不聽,就要求魯班把手放在身後,魯班照做後,水蠡終於浮出了水面,可它剛剛打開外殼,把頭露出來,魯班就用腳在地上把它的模樣畫了下來,水蠡發現後,趕緊閉外殼沉到水裡,再也不肯露面了。後來人們認為,其實這水蠡,就是田螺、河蚌之類的水中動物。在遇到不利情況時,它們的防衛方法,就是把自己的身體縮閉在殼中,人們把它們的形象移到大門上,就是取其封閉、守衛的意思,讓它把好門戶,負責關門閉院,以圖家宅平安。
圖6-唐代鎏金銅鋪首
明代楊慎在《藝林伐山》中把龍生九子的故事寫進書裡,椒圖(圖7)則是龍生九子之第九子,其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此書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椒圖,其形似螺獅,性好閉,故立於門上。詞曲『門迎馴馬車,戶列八椒圖』,人皆不能曉。今觀椒圖之名,亦有出也」。又,按《尸子》雲「法螺蚌而閉戶」。於是,椒圖作為龍子併兼有閉鎖形象的特徵,被運用到了門鈸的位置並銜環。關於鋪首銜環的含意,文獻中也有記載。明代陸容《椒園雜記》中記載:「古諸器物異名」,並舉出14種器物名稱的來歷和含意,如「嘲風(龍生九子之老三)性好冒險,因而人鑄其像,置於殿角;眶毗(龍生九子之老二)平生好殺,喜血腥之氣,其形為刀柄上所刻之獸像;椒圖形狀似螺蚌,性好閉,鋪首銜環是其形象……」。
圖7-椒圖造型
由此可知,鋪首的形象在歷史上以螺螄居多。而明代「龍生九子」傳說的深入,使得紫禁城大門上鋪首的獸面形象又增加了龍的外形特徵。這種「螺螄」與「龍」結合的產物,即為椒圖。而「龍」,正是天子的化身。紫禁城古建築大門採取的椒圖形象,正符合紫禁城作為帝王專用建築的特徵。
三、鋪首的功能和寓意
從功能上講,對外而言,鋪首的功能如「擠玉戶以撼金鋪兮,聲噌咳而似鐘聲」,通過靜態的造型創造出一種可聽可視的視覺效果。所謂「聲噌咳」是形容聲音粗獷,帶有一定的威嚴力的吼聲,「似鐘聲」則說明聲音的深沉且穿透力強,使得很遠的地方能聽到。以靜態的手法傳達出動態的效果。作為門的飾物,給人以不可侵犯的效果。也充分展現出鋪首對外來侵犯的抵禦和對門內主人守護的功能。對內則是鋪首銜接的環與鋪首下半部分相碰撞,發出沉悶而威嚴的聲音,提醒門內主人賓客的到達。以動態的行為發揮其實用價值。因此鋪首用於門上既合理的發揮其實用功能,又有效的傳達出其內在的喻意。
從寓意上講,鋪首有避邪、鎮宅之意。自商代始,獸面紋作為當時人們的守護者,且協助人們通天地,這種思想觀念,在人們未能理性認識自然界以及自身的情況下,始終存在。通過鋪首兇猛、威懾的外形特徵,達到驅邪鎮宅之意。此外,鋪首是建築等級區別的體現。進入漢代之後,儒道禮孝等思想的影響下,宮殿廟宇、皇陵墓室等帶有象徵性的建築極為繁多,為體現其功能和等級,並藉此維護其禮制,漢代人自主地將獸面紋運用於此類建築門扉上,以區別於一般實用建築。自後歷朝歷代,都會通過鋪首形式來區分建築的等級。如《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定:王府、公侯、一品、二品府第大門可用獸面及擺錫環;三品至五品官大門不可用獸面,只許用擺錫環;六品至九品官大門只許用鐵環。」由上可知,紫禁城古建築大門上的鋪首,正是帝王居所等級之高、不可冒犯的寓意體現。
參考文獻
[1] 苗霞:《中國古代鋪首銜環淺析》,《殷都學刊》2006年第3期,頁29-39.
[2] 陽桂平:《論中國古代鋪首》,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故宮古建文化漫談》 作者:周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