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
註定不同尋常
積極響應黨和政府號召留京過年
沒有親人的陪伴
年夜飯吃什麼
假期怎麼過
來來來 別著急
北京二中院的影友們帶您逛逛
看看大北京的景
聊聊這過節的事
一準讓您
有樂
有趣
有滋味
……
今天帶你春節遊的,是訴服辦的
朱 玥
步入街口,看著古老的房舍屋簷,靜靜地感覺那時光的流逝。也許是因為年關,並沒有想像中的熱鬧,但仍能讓人能嗅到那古街的味道。據稱,這裡原本是京城郊外的一個小村,當時叫「海王村」。到了元朝,在這裡開設了官窯,燒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設內城時,因為修建宮殿,就擴大了官窯的規模,琉璃廠成為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琉璃廠」的名字從此流傳至今。
這就是享譽海內外的榮寶齋。關於硫璃廠三百年的傳奇,榮寶齋的往事首當其衝。 史載,琉璃廠文化街興起於元,但真正成為規模則於清。滿清入關後,實行「滿漢分居制度」,內城是滿族旗人的地盤,而琉璃廠位於南部的外城,許多漢官就在此居住。同時,老宣武在當時匯集了大量外省各地的會館,這些會館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接待進京趕考的舉子。因此在清朝,琉璃廠附近是學子們寓居北京的首選。進京趕考就要備考,備考就要消費和添置筆、墨、紙、硯之類的必須品。從那時起,琉璃廠慢慢開始出現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攤位、店鋪,各地的書商也就聞風而至設攤、開店,逐漸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至此,琉璃廠也就成了京城難得的一處雅遊之地。近幾百年來,數上名的,數不上名的,無數的文人墨客無不在此駐足光顧。有人專門統計過,魯迅先生曾400多次來過琉璃廠。 琉璃廠文化街上老店林立,幾乎無一不過百年。僅僅從各家店鋪門額的題款便足以讓人驚嘆。單單這一個又一個的名字,就無不讓人如雷貫耳。李鴻章、梁啓超、吳昌碩、康有為、徐世昌、黃賓虹、張伯英、曾國藩、張大千……,無一不是政界要員、社會名流。單就現當代而言,這條街上就雲集了郭沫若、趙樸初、鄧拓、舒同、李可染、吳作人、溥傑、啟功、劉炳森、王遐舉、歐陽中石、沈鵬、李鐸等一位位大家的墨寶。琉璃廠在文化界的地位可見一斑。 集賢者,乃集聚天下之賢能也。僅從一條街道而言,環顧天下,估計難有出其右者。
當代書法家沈鵬為古藝齋題寫的匾額。
書法大家李鐸為紫雲閣題寫的匾額。
上承九五至尊,下接黎民百姓。一家店,多人題款,在琉璃廠文化街處處可見。看這熟悉的字體,一度就被無數的書法家傳摹。 偶爾也可看到老北京的傳統的手工藝品店,整齊地碼在櫥窗裡,煞是可愛。似乎時光一下子便拉回到至少幾十年前。明日預告
明天帶你遊歷京城的是
幹部處的 李浩斌
他將帶您逛逛京城的
請您見識一下
北京小夥眼中的北京年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