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 80年出生 屬猴 射手座 上海人
從事行業:視頻製作
年營業額:N00萬+
創業時長:10年
啟動資金:3萬
自述I 龐傑
採訪I 達另
我是跟著網際網路長大的一代。讀中學的時候,就愛搗鼓電腦,周圍鄰居、朋友的電腦,都是找我弄的。上海爺叔炒股票,那時上網要買網卡,外網一小時4塊錢,我給他們弄上海熱線的網卡,一小時1塊5毛錢,一樣看行情、炒股票,還能省下不少錢。讀大學時選專業就學了計算機。
畢業那年,趕上網際網路嚴冬,我記得馬雲那年「華山論劍」的主題只有三個字:「活下來」。我也不知道我的未來能做什麼,經朋友介紹,就去了一家汽車銷售公司做網管。公司在虹橋那邊,路上單程要兩個小時,公交車坐到終點站再坐公司的小巴,一路晃著,還能補個覺,後來老闆乾脆讓我接送同事一起上下班,順便當了班車司機。
那時的銷售方式就是Call Center,我就看著一茬又一茬的新員工經過短暫培訓,安排在工位上,每天坐在那裡硬生生地往外打電話,陌Call陌拜,少數幾個會變成金牌銷售,拿高額提成,但大部分銷售天天就是打電話、被掛電話,打電話、再被掛電話,周而復始,天天如此。
那時候網站沒幾個,流量非常集中,我就給公司提議:跟上海熱線的汽車頻道合作,把公司銷售的汽車信息掛到網上去。當時,上海有很多外派機構的高端白領,是汽車的目標客戶,他們很反感被電話騷擾,喜歡主動獲取信息。公司的車款車型信息一掛到網上,客戶的諮詢電話就紛紛主動打進來。我的一個小小建議,居然改變了整個公司的業務方向:Call Center不再呼出電話了,都忙著背汽車產品資料,解答客戶問題,汽車銷量猛增,我們公司原來只是二級經銷商,在4S店的眼裡算是雜牌軍吧,但銷售紅火,籤單都忙不過來。
我心裡很振奮:原來我幹的事能改變很多東西。看著銷售拿提成,我眼饞,就跟老闆說:我想轉崗做銷售。老闆沒同意,但老闆娘同意了。我就開始做銷售了,做了三個月都沒開張。我就天天背資料,各種車型,性能特點,產品細節.背得滾瓜爛熟。慢慢地就學成專家了。我籤的第一張單,是韓國車斯巴克,有點像奇瑞QQ的那種小型車,去客戶公司時只準備籤一張單,回來的時候帶回來5張單——在那兒一聊,客戶的幾個同事一起下單買了。我還是公司中第一個賣出奔馳S600的銷售,當年這款車一輛要2、300萬,可以直接在上海買套房了。當時同事們都叫我「小車仙」,客戶的各種問題,我都兜得住,問不倒,直到現在我還用「小車仙」做網名。
做到金牌銷售,日子舒服了,我又覺得沒勁了,我是個不安分的人。事有湊巧,我有一個客戶是廣告行業的大佬,我跟他籤單的時候,隨口問了一句:李總,你在廣告行業這麼久,有考慮過改變嗎?沒想到這個無心之問,觸動到了他。有一天,他打電話聯繫我,我以為他要找我給汽車做保養,他卻問我:如果我另起爐灶,再開家公司,你有興趣一起幹嗎?
2006年的時候,我就跟李總一起幹了。當時是網際網路和汽車行業的黃金時代,我們就想探索用網際網路帶動汽車行業成長的模式,他是打拼到上海的福建人,在廣告行業做得風生水起,很多世界500強高端品牌都是他的客戶。你想,外企裡面派駐到中國的領導,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茬一茬換, 他這個乙方卻從沒被換掉過,沒點真本事可不行。
我從他身上,見識了什麼是最牛的乙方:甲方給他端茶倒水,只要他一開口,唬得甲方一愣一愣的,服服帖帖,我在旁邊聽得也是一愣一愣的,服服帖帖。為啥,他永遠能給客戶帶來新鮮感。他從來不吹自己多牛多牛,而是把甲方的需求、問題、策略、創意、執行、效果講得明明白白。在甲方心裡就是:你懂我,我服你。
這就跟醫生一樣,醫院的專家看病,哪一個會先說自己哪個學校畢業,治過什麼病,自己多牛多牛——庸醫才會這樣吧。良醫始終是圍繞著病人的痛點,把病症、成因、治療手段講清楚、把病治好,讓人心服口服。
這對我的啟發太大了。現代行業的分工,專業各自不同,我們往往湊在一塊兒,卻講不到一塊兒,你講你的,他講他的,這不是真正的交流。我要跟人談,就會提前做足功課,進入對方的語境中,讓對方把你當作內行人、知心人,否則,怎麼談,怎麼合作呢?
2009年的時候,我意識到,未來將是視頻的時代,想往視頻傳播的領域發展。當時小試了一把,我拉上一位從日本電視臺回來的攝像,幾個小青年,攢了一個小團隊,做了一個叫麒麟博士的視頻節目,沒想到,做成了一個當時現象級的病毒視頻,有2000萬的點擊量。
這給了我信心,但當時合夥的企業正在專注於汽車文化方面的探索,與我的興趣點不太一致,於是我就另立門戶,自己單幹了。
2010年,我三十歲,而立之年,我把結婚、生子、創業三件事,全乾了。我們把辦婚宴的錢省下來3萬元作為創業啟動資金,真的是下了老婆本。
在等待營業執照批下來的日子裡,我和老婆在街上閒逛,看到有人在賣十字繡。我老婆選了一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也選了一幅:「天道酬勤」。我當時心裡很清楚:創業是一條不歸路,我需要心理建設,給自己心理暗示:要挑戰自己,去做一件自己從沒做過的事,沉下心來,把它做成。如果這件事都做不成,還談什麼創業?
我一個大老爺們,就照著那個十字繡的圖紙,捏著針、扯著線,學各種針法,縫不同針腳,整整花了十天時間,把這四個字繡完了。這副十字繡一直掛在我的辦公室牆上,掛了十年。它每天都在陪伴我,也在提醒我:要沉下心,把一件事情做成。
龐傑花了10天繡的「十字繡」天道酬勤,在牆上掛了10年
社會上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但創業這件事,有誰教過?又有誰專門學過?哪一個企業家,不都是野蠻生長,憑個人造化,自生自滅?人們選擇創業的原因有很多,有水到渠成的,也有被逼無奈的;都說創業「九死一生」,哪一個創業的不都是相信自己是那「一生」,誰甘願去做那「九死」呢?哪一個創業者的臉上,不都寫著「成功」兩個字,誰想當loser啊?
但是,打從你創業的那天起,就無時無刻不在面對各種問題。幸運的是,楊浦區團委有個青年創業計劃,給初創企業提供創業導師和三年免息貸款。後來回想,創業導師對我的幫助比銀行貸款有價值多了!貸款是負債和壓力,導師可是我的後盾和靠山啊。當時分配給我的創業導師是SMG的大咖,無論在管理經驗上,還是人脈搭建上,都給予了我無私的幫助,我遇到問題、困難,就找他,甚至是心裡鬱悶了,也找他吐槽。
我的公司是6月1號兒童節註冊的,6月10號就開了第一單,客戶就是我的創業導師引薦的,做一個病毒傳播的視頻,合同價格1.7萬元,我一直記到現在。萬事開頭難,尤其是創業前三年,有一位有經驗有資源又肯幫你的導師帶一帶,真的非常重要。
剛開始的時候,只要有活就接,客戶要什麼我就給什麼,大會展示視頻、MV、網絡視頻、宣傳片.我們都做。公司就倆人,我和攝像,除了攝像的活不是我幹的,其它活都是我幹的。我當時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客戶在什麼行業,你就要深入到什麼行業,成為行業的內行,而且策劃內容一定要原創,想法要走在客戶前面。越是優秀的客戶,人家見識到的好東西太多了,你必須每一次都能拿出來更好的東西,否則,怎麼能打動客戶,留住客戶呢?後來我的創業導師誇我:我給了你一張名片,你收了一圈的客戶。呵呵。我不能浪費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啊。
龐傑的攝製團隊工作日常
到了2014年,公司進入穩定期,我們成為微軟、輝瑞等世界500強企業的視頻指定供應商。我又開始不滿足起來。這樣一單一單找客戶,做不大,太被動,我渴望做出一個只有我有的,而且我自己能掌控的東西。楊浦團委的青年創業計劃很好,不是擺擺樣子的,還有創業回訪評估環節,當時我的公司從孵化期畢業,進入到第二個發展階段,根據我的需要,又給我聯絡指派了第二任創業導師,建築協會的副理事長,是建築行業的大咖。
他有次對我說:小龐,我們經緯設計院,有塊80、90平的辦公場地,你要不要搬過來啊?我當然是夢寐以求,求之不得啊。搬!別人說民營企業,生命力強,給點陽光就燦爛。我覺得正因為創業艱難,對陽光雨露更要珍惜,別人善意的幫助和提攜,不要挑三揀四,要抓得住、接得住,不能當耳旁風,聽聽就算了。
每天跟建築行業的大咖在一棟樓裡面辦公,打開了我的視野和思路。我當時就告訴我自己:建築這個行業,我必須要進去。我花了一年的時間,去做功課,參加建築學會的很多活動,利用為建築行業拍片子的機會,跟很多建築工程領域的專家溝通,了解到這個行業背後很多不為人知的風雲故事,很想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傳播給更多人。
2016年,有件事情刺痛了我。那年明星王寶強和老婆鬧離婚,網上沸沸揚揚,賺足了口水和眼球。但同一時期,我們中國建築史上功勳卓著的兩位巨星隕落,卻無聲無息,沒人在意。一位是上海地鐵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建航。當年上海建地鐵,蘇聯專家都說沒辦法,上海地下都是沙粉,沒巖石,造地鐵就像在豆腐裡面打洞,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但劉院士就是通過科技攻關和技術創新,解決了世界罕見難題,你看看現在上海地鐵和跨江隧道有多少條了?還有中國橋梁結構工程與橋梁抗震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範立礎,他造的跨江、跨海大橋,造福了多少人。王寶強離婚跟我們有半毛錢關係,可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卻都享受著這些建築先輩們的貢獻,他們走得無聲無息,搶不過一個電影明星花邊新聞的風頭,這是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我當時心中的火種就點燃了。
龐傑團隊成員在公司日常工作場景
我專門搞了個內部討論會,請了廣告行業、視頻行業的大咖、同行。我說我想把一大批建築大師群像拍成一個紀錄片,記錄中國建築工程背後的人文故事,搶救式採訪中國建築史上的功臣,傳承工匠和創新精神。結果,我的同行們,10個人裡面有9個都直搖頭,說這事兒是虧本的買賣,你一個小小的民營企業,去幹央視的活,別犯傻,趁早收手。
我一看大家都不看好,就覺得自己離成功更近了。什麼是壁壘——別人都不肯做,也就沒人跟我競爭了,這就是我的壁壘。人人搶著跳進去做的事是紅海,人們躲著不願意做的事不就是藍海嗎?這樣的題材,央視做不完,地方做不來,那就我來做。
我給員工開會,說:你們知道2017年,影視製作再加上網絡視頻整個的GDP規模大概有2000億,這其中有多少是放到建築行業的嗎?而整個建築房地產行業的規模是20萬億,又有多少是專門為建築行業服務的視頻製作公司呢?4A廣告公司可能會有一些建築行業的客戶,而這麼大一個建築行業,卻從來沒有專門的廣告公司,這裡面有巨大的供需缺口。我就想要把我的公司定位在:講述建築人文故事,做中國最好的建築影視內容供應商,這不就是在一片紅海中挖出一片藍海嗎?
設想歸設想,還要用作品說話。
2017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建築行業大型系列紀錄片《匠·新》第一季正式開拍。第一集的主人公是東方明珠電視塔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江歡成。剛開始去拍攝的時候,機器設備都架好了,江院士說:停,把機子關掉,不要拍。我就把機器關掉,跟他聊,他是一位思想家,他即興的表達,是最真實的狀態,思想的火花四射,可我們沒能拍下來。聊了半個小時後,我們互相建立了信任和理解,才重又開機,可留給我們的時間只剩20、30分鐘了——江院士每天的日程非常忙。紀錄片的製作過程就是這樣,錯過了就錯過了,你不能把情緒停留在錯過的時刻,只能集中精力去捕捉下一個精彩瞬間。其實所有的院士都非常忙,我們的拍攝完全跟著院士們的日程節奏來,隨時待命,隨叫隨到,見縫插針,拍攝一次最少的配置要三個人,採訪、攝像、燈光,通常要5個人。
建築行業大型系列紀錄片《匠·新》海報
僅江歡成院士這一集,我們就跟蹤拍攝了6、7個月,我們甚至跑到了江院士的家鄉,廣東梅縣,就想拍一拍他當年生活過的地方,實地感受那裡的風土人情留給他的影響——這種不計成本的拍法,換了別人,沒人能受得了,但我覺得值,我們把當年東方明珠電視塔設計比稿、施工中的技術攻關等等幕後細節都做了完整呈現,江院士的治學思想、建築理念、創新精神,都得到了充分體現。
有時我會想:資本是嗜血的,當下的社會,有多少事業在被資本裹挾前行,拋掉了初衷?我們懷揣著情懷做事的,傳遞火種的,不就是稀缺資源嗎?這不就是藍海嗎?《匠·新》正式開機的時候,上海地鐵之父劉建航已經不在人世,用紀錄片的手法去拍攝一位故去的大師,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我心裡的小火苗,一直在燒。
當年由於承辦世博會,上海的地鐵建設周期提前了整整15年,2006年的上海,10條地鐵線同時開工,100個地鐵站同時在建,全世界的盾構機幾乎全部運到了上海,日夜不停運轉,這是一項多麼大的工程,而劉建航院士就是這個浩瀚工程裡的定海神針。一位年近80的老人,奔波在工地上,電話24小時開機,隨時候命、響應。你去劉院士的家,會發現還停留在90年代,幾十年沒有修飾過。但他會用自己多年的積蓄成立劉建航基金,專門用於資助、獎勵隧道建築方面的學生和工程師。鬼使神差的,我參加了基金會的一場活動,認識了劉建航的兒子和劉院士培養的一大批中國隧道建設的中堅力量,上海隧道界的一把手、二把手.全是他帶出來的兵。說劉建航撐起了上海隧道界的半壁江山,這句話不對——他撐起的是全壁江山。結果這全壁江山的人全部支持我拍攝紀錄片,100%配合。於是,《匠·新》劉建航院士這一集從立項到拍攝都出乎意料地順利,我們在基金會找到了他生前唯一的影像資料,採訪了他的家人、同事、學生。採訪越深入,我越能感受到劉建航身上火種的力量——圍繞在他身邊工作、生活的人,多多少少都帶著他的精神烙印:純粹、奉獻、敬業。
我們的攝製組去他的墓碑前憑弔,腳踩在那片土地上,感覺就不一樣:厚重、寬廣。他的墓碑上,只有三個字,他的名字,別的什麼都沒有,沒有任何頭銜,沒有任何豐功偉績。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就像採訪時同事們評價他的那樣:他甘願變成泥土,讓人走過。
我慶幸我把這些都拍了下來。記錄本身,就是價值所在。我把情懷做成藍海。
《匠·新》劉建航院士這一集在申通集團大會上播放
原本的計劃是,《匠·新》第一季在SMG紀實頻道播出,由紀實頻道廣告招商,貼補製作成本,但廣告招商一分錢都沒招到——時代一直在變,當年網際網路只是電視臺的備胎,現在反過來了,電視臺成了網際網路的備胎,時代把你拋棄連聲招呼都不打。我也嘗試過與視頻平臺合作,但這類節目在視頻平臺唯點擊量是瞻的評價體系下,也不佔優勢,商業變現很難。
片子拍到一半的時候,公司帳上沒錢了。我們當時把婚房賣了,原本打算換一套大點的房子,沒找到合適的,索性就把賣婚房的錢,也陸續搭進去了,前前後後有600萬。說沒有壓力,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不會讓自己陷入自我懷疑的情緒中,人要往前看,往遠了看。既然靠廣告貼片收入這條路走不通,趕緊掉頭,找其他的收入來源。我就想:羊毛不一定出在羊身上。製作行業類紀錄片,把整個行業的關鍵資源、核心要素都連結了起來,形成共生共融共譽的生態,羊毛出在豬身上讓狗買單,不是更好嗎?
我心裡堅信,只要是好東西,終究會有它的價值。2017年底,《匠·新》在上千部的競選作品中獲得中國紀錄片學院獎入圍獎,評委們講,已經好幾年沒見過這樣的作品了——主流的題材,人文的情懷,還有創新的精神;我們公司也被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授予了2017年度特別貢獻獎。《匠·新》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一點點開始顯現,它從一顆火種長成了一支火把,把很多資源、資金都吸引了過來。上海的很多歷史街區、文化街區還有知名地產商開發的特色項目,都願意找我們合作,發掘建築背後的人文故事和創新精神;建築行業內的各大機構,也通過這部片子,認可了我們的誠意和實力,他們與視頻製作相關的需求,也都放心交給我們做。
為了紀念浦東開發30年,央視製作《而立浦東》的紀錄片,到處找當年的歷史素材,結果發現我們這裡的最全、最鮮活。在這個片子播出時,破天荒地在片尾字幕鳴謝單位,專門打上了我們這家民營企業的名字。
龐傑的攝製團隊拍攝外景的工作日常
你的作品就是你最好的敲門磚,你的專業、誠意和價值觀,全在裡面,這是裝不出來的。因為《匠·新》,我得以廣結善緣,結識了我以前根本夠不到的大咖,並得到了他們無私的傾力幫助。上海市建築學會名譽理事長吳之光是建築界的泰鬥級人物,曾是上海市政設計總院的老院長,他熱心地為我這個剛踏入建築大門的小輩,四處聯絡、落實採訪。為了給建築行業和《匠·新》造勢,他還無償在喜馬拉雅錄製了100多期的音頻節目《之光講職場》,一位80歲的老人,曾掌管著幾千號專業人才的大院長,一期一期給職場小白講如何發展為社會棟梁。我們上海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長,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名譽理事長周禹鵬,看了《匠·新》以後,直接安排到我公司調研,問我的第一個問題是:你有什麼困難?之後在項目、資源、專家、平臺各個方面,給予了很多支持和指導。有了這些大專家、大領導的關心和肯定,對我是莫大的鼓舞和背書。以前自己摸索,不得其法,有了他們的示範和引領,我做事也逐漸有章有法、有張有馳了。
2020年受疫情影響,我們基本歇工了,但策劃、聯絡一直沒斷。復工後,《匠·新》第四季的全部採訪對象、合作資源已經基本到位,做第四季比做第一季的時候,局面好多了,當時是我們求著別人去採訪、去拍攝,現在是別人主動來找我們聯繫採訪、拍攝。《匠·新》從大型紀錄片在往IP化發展,原本我打算拍40集,我現在覺得,這個IP可以持續挖掘和延展下去,建築行業真的是一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現在出去談業務談合作,腰杆硬,底氣足——我的所有視頻作品都是建築行業相關的精品,而且我是這些精品的直接製作方和出品方,我的導演、製作團隊也全部是自己培養的,跟建築領域是強關聯的——放眼望去,只此一家。
龐傑辦公室裡《匠·新》第四季的戰略導覽圖
2020年11月,《匠·新》的衍生項目——紀錄電影《非凡陸家嘴》正式啟動。儘管這個題材已經多次搬上銀屏,但我以故鄉人的身份與視角,加上長期積累的珍貴史料,用電影的視聽語言,在大銀幕上講述陸家嘴從一片農田、爛泥地、棚戶區、舊廠房到現代化的全球著名城市文化地標,以及30年來發展的傳奇故事,將更具深層意義。它將不僅僅是一個行業片,它一定也是一個火種,傳遞一種精神力量,給未來建設浦東的年輕人。
我離成功還差一個獎,我還是要繼續用我的作品去打開局面,讓影視圈認可、讓建築圈認可,讓市場認可。可以說是「求名得利」吧,打響了名氣和聲譽,利自然會滾滾而來。
紀錄電影《非凡陸家嘴》啟動儀式現場
資金問題依然是我目前發展的牽絆,但純粹逐利的事情我是不願意幹的,因為那是愚蠢的,我追求共生共融共譽的發展方式,可能會慢一點,但會更長遠更持久。
在建築行業裡面浸潤久了,會被同化:建築行業是專業門檻很高的領域,紮根於此的人,專注、深沉,看問題長遠:一個城市,一座建築,都有它自身的發展過程和規律,以年計、以代計,無論向歷史看,還是向未來看,都會往遠了看。所以,現在我也習慣把事業往遠了看,別看我還只是一個小公司,但我未來的五年計劃已經做了兩個了。
未來是5G的時代,而5G時代一定是視頻的時代。雖然我還不能預測視頻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哪些應用場景會發生巨變——我說了也不算吶,但哪怕我是一顆小釘子,我也要扎在這裡,守住陣地。《亮劍》裡有一場戲,日軍觀察團要來分區觀摩特種兵訓練和作戰效果,李雲龍的前探給他報信,讓他趕緊後撤。李雲龍不幹,說:不行,我要撲在這裡,看看他們搞什麼名堂。
所以,我也守在這裡。當機會來臨的時候,我一直在場,而且已經做足了準備,謀定而後動。
-END-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創業者們的成長樹洞 -
- 時代洪流中的凡人歌 -
- 照亮前路的星星之火 -
關於作者:達另(筆名),復旦新聞畢業,作過記者,後赴美留學,師從ethnographic documentary filmmaker Sarah Elder教授,獲MFA學位。不務正業多年,2020年,立下個Flag:為普通的創業者立傳,記錄這個時代中被忽略的傳奇。如果你是一位創業者,歡迎發郵件到:e-says@qq.com,讓我傾聽關於你的故事。
記得點一下「在看」和星標哦,期待與懷揣創業夢想或已經走在創業路上的你在這裡每周相遇 :)
如果你有什麼想法和建議,歡迎點擊下面文字連結進來交流:
留言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