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宋代:蘇軾《惠州一絕 / 食荔枝》
寫下這句話的蘇東坡剛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嶺南,「不得籤書公事」。於是,東坡先生流連風景,體察風物,對嶺南產生了深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在嶺南那普通至極的荔枝。
農曆四月,正是吃荔枝的最好時節。
小編帶著大家一起試試 平底鍋荔枝毛巾卷。準備好接受肉嘟嘟的荔枝暴擊了嗎?biu~~
準備食材
荔枝若干、100g低筋麵粉、200ml牛奶、15g白砂糖、200g淡奶油、雞蛋2個、可以加其他水果對烙餅調色(可以根據自己口味選擇哦)
除了荔枝毛巾卷,還可以用其他食材代替荔枝,看看網友們的奇思妙想,你也快來動手操作吧。
名字由來
最早關於荔枝的文獻是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文中寫作「離支」,割去枝丫之意。原來,古人已認識到,這種水果不能離開枝葉,假如連枝割下,保鮮期會加長。對此,明代李時珍也認可。《本草綱目·果三·荔枝》〔釋名〕:「按白居易云: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則離支之名,又或取此義也。」大約東漢開始,「離支」寫成「荔枝」。
果實流心臟形,上廣下尖;龜裂片大小不等,排列不規則,縫合線不太明顯;皮厚,淡紅色;肉黃白,微韌,組織粗糙,核大,味酸帶甜,食後有餘渣。
荔枝產於中國南方,它在中國的栽培和使用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代。
荔枝主要栽培品種多。當中桂味、糯米餈是上佳的品種,亦是鮮食之選,掛綠更是珍貴難求的品種。「蘿崗桂味」,「畢村糯米餈」及「增城掛綠」更有「荔枝三傑」之稱。 惠陽鎮隆桂味,糯米餈更為美味鮮甜。荔枝與香蕉、菠蘿、龍眼一同號稱「南國四大果品」。
功效
荔枝味甘、酸、性溫,入心、脾、肝經;可止呃逆,止腹瀉,是頑固性呃逆及五更瀉者的食療佳品,同時有補腦健身,開胃益脾,有促進食慾之功效。因性熱,多食易上火。荔枝木材堅實,紋理雅致,耐腐,歷來為上等名材。但是荔枝不易儲存,要儘快吃完。
楊貴妃和荔枝不得不說的故事
作為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也愛吃荔枝。那麼她吃荔枝和我們現代有多大區別呢?
當年楊貴妃吃的荔枝來自全國多個州郡,以廣東廣西嶺南為主,和現在差異並不大。但是想在長安城裡吃上一口新鮮荔枝,可是需要「不惜代價」才行。一顆鮮荔枝的價格,早已超過了等重的黃金。
荔枝在唐代號稱「百果之中無一比」,有百果之王的美譽。
眾所周知,楊貴妃出生在四川(籍貫山西),從小就喜歡吃川東的荔枝。到後來,她發現廣西廣東的荔枝口味更好,朝廷每年便專門安排嶺南地區進貢上好的荔枝供貴妃享用。
由於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自然會盡力滿足她的偏好。吃荔枝,而且要吃新鮮荔枝——這個重要的問題也就擺上了臺面。當時從盛產荔枝的嶺南到長安,路程在大約2100多公裡以上。
回到唐代,剛採摘的荔枝為了保持新鮮,只有靠驛卒快馬傳遞。按當時的加急速遞每天200公裡計算,需要大約10天半的時間。這還是不間斷換人換馬,保持最高速度的結果。
十裡一置飛塵灰,五裡一堠兵火催。顛坑僕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採。——蘇軾《荔枝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