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0年追趕美國,中國製藥還落下多遠?

2020-12-26 手機鳳凰網

陸勇從2004年開始做印度格列衛「代購」,而以他為原型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在2018年上映後,收穫了極高的話題度。

究其原因,是由重症或罕見病病患用藥難得保障的現實引起的共鳴。

20世紀初,對這些患者來講,國內的藥企尚不能供給續命的藥,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花大價錢買經過國家藥監局批准的進口原研藥,要麼就等死。畢竟像陸勇確診之初服用的格列衛,一粒藥就要200塊,一天就是800多元。

從企業角度來看,「10年10億美元」研發的一款藥,專利保護期只有短短20年,藥價低不得,因為「研發投入往往會佔到銷售收入的20%以上」,有業內人士告訴虎嗅。

不同疾病藥物的高額研發投入

按理來講,國內的研發成本等可以折個匯率,藥價自然能更實惠,但現實是,當時沒有藥企做這件事,或者說沒有人願意做。「多苦啊,熬那麼多年搞研發,還有很大概率失敗(從臨床I期走到上市的成功率只有不足10%),哪有做仿製藥來錢快又穩」——這是當年一批藥企老闆的真實內心寫照。

漫長的一段時間中,也鮮有VC肯冒著打水漂的風險,陪著一款藥從結構設計階段一步步走到臨床、上市。當然,基金存續期對他們來講也是沒法逾越的鴻溝。

而縱觀近幾年,尤其在2018年港股新規及2019年科創板推出後,創新藥企的招牌因為有了資本市場的關注而越來越亮。

百濟神州、再鼎醫藥、傳奇生物等生物醫藥公司成功赴美IPO的事實,疫情之中我國在疫苗上的進度,是更濃的一針雞血——這似乎在告訴我們,中國的醫藥創新已經正式與美國接軌了。

然而,兩國之間曾經15~20年的差距真能被這樣輕鬆消滅嗎?我國創新藥的進展到底如何?我們試圖從西湖大學的生物醫藥主題思享匯中找到答案。

蠻荒

先拋出結論,自2015年我國創新藥研發駛入快車道後,我們的確縮短了與美國的差距。多位投資人向虎嗅表示,目前這一差距在10年左右;樂觀者則認為只有5年。

2001年回國創辦貝達藥業時,丁列明發現中國醫藥產業從創新角度來講是一窮二白。「整個產業以仿製為主;我們的產值也不高,只有美國的1/3。」

彼時,全國有6000多家藥企,但98%以上在做仿製藥。即便是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通過的1類新藥,也幾乎全是對歐美藥品的改良,技術含量很低。

如前文所述,資本不敢入場,做創新藥的巨額投入企業要麼支撐不起,要麼擔心影響利潤。

不僅如此,政策法規也是極大的挑戰。從註冊管理到臨床研究指導規範的整套藥品管理體系全像是為仿製藥而設,丁列明等2000年前後回國想做創新藥,面對的是真正意義上的「蠻荒」。

直接結果便是,國內兩三年也沒有一款新藥上市;即便有,也大多是未經科學路徑驗證的。譬如杭州一款叫做康美來的藥,說是能治療肺癌,但用了到底有哪些效果,誰都說不清楚。

反觀美國,VC和高校的配合已經有了十分的默契。高校聚焦於基礎研究,所研發的創新藥或發現的靶點在經過臨床前驗證後,VC會投錢,再配備職業經理人團隊,完成我們常說的科研成果轉化。

同時,美國如輝瑞、賽諾菲、諾華等製藥巨頭的存在,讓中小公司有各種方法賺錢維持生計,譬如技術授權、出售銷售代理權、被併購等。背後的VC也因此有了除上市之外更豐富的退出機制。

不過即使看到了差距,國內的確沒有合適的生存環境留給創新藥。因而鮮有創業者肯冒險追趕。

數量追趕,藥費降低

轉折點始於2015年國家陸續推出的藥品註冊等相關政策。但直到2017年,我國才開始對真正的創新藥給予政策支持,臨床試驗管理、審評審批流程等才開始完善。

政策紅利之下,熱錢湧入這個賽道。創新藥總算有了基本的成長環境。

在丁列明看來,2018年之後,我國的創新藥物進入了爆發期。「我們一年能出10個新藥,雖然不好說是不是每個創新藥都很好,但從數量上來看,我們跟全球的差距已經大大縮小。」

「後續我們也能看到非常好的勢頭。」據丁列明介紹,近幾年我國每年註冊臨床試驗的項目有幾百個,哪怕只有10%的成功率,也意味著以後可能每年都有20~30個新藥可以走到上市。

不僅如此,國內的部分創新藥不再是自娛自樂。

「我們的技術平臺和生產能力,逐漸能夠被跨國藥企看中,在國外授權,這證明了我們技術能力的提升」,這是讓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董晨欣喜的變化之一。

這對藥企來講, 也意味著幾千萬美元,甚至幾億美元真金白銀的進帳。

另一方面,很多國內創新藥也在走向國際——在國外進行臨床研究,在國外上市。此前百濟神州所研發的白血病小分子藥澤布替尼,就已在美國獲批。

澤布替尼還有一系列適應症的臨床試驗在路上

中國的藥企也開始具有了將國外研究成果通過技術合作、購買授權、戰略併購的方式引入中國,從而拉近與國際前沿研究的距離。

如今,在新興的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領域中,我國在研的藥物數量為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且「因為我們相對來講對細胞治療的政策比美國更寬鬆,雖然商業上的定價等仍需要進一步摸索,但我覺得中國有可能在這一領域有一定的領先,或者至少不落伍」。

董晨進一步解釋,就像新冠疫苗一樣,可能大家的起跑線差不多。

這樣的進展,已經對患者用藥產生了一些積極影響。以PD-1藥物為例,目前國內共有6款藥獲批上市,其中3款為自主研發。這三款國產藥,讓患者的治療費用從一年幾十萬美元降到10多萬元人民幣。

「信達、君實、恆瑞的三款PD-1藥物上市後,年銷售額都在10億左右。」就在日前,信達生物發布公告稱其PD-1產品達伯舒在剛剛過去的Q2中賣了5億元,上半年銷售額共計9億元。市場銷售情況不錯,不過在丁列明眼中這才僅僅是個開始。

然而,創新藥的長周期註定其無法快速盈利,在國內上市當時來講並不現實,這也是資本們的最大心結。直到2018年港股新規、2019年科創板的相繼推出,退出通道清晰,讓資本更能放開手腳。

同時,專業醫療基金的出現,更能在早期就看得懂。眼光獨到的,勢必比在臨床階段進入的賺得多。

另一邊的二級市場中,「老大哥」恆瑞市值突破了5000億元大關,雖然距離默沙東、葛蘭素史克、賽諾菲等千億美元級別的跨國巨頭仍有較大差距,但這醞釀的可能是,未來創新可以交由小型生物科技公司完成,而大公司通過「買買買」終將成為真正的巨頭。

質量還得加把勁兒

但正如前文所述,中國的醫藥產業目前只是拉近了與美國的距離。

一方面,我們目前更多是在通過在研藥物項目的數量來衡量這種進步,但質量呢?

從直接結果來看,雖然我們對全球創新藥研發的貢獻率上升了5個點,但也不過只有7.8%;而美國對全球創新貢獻率高達50%,日本、英國、德國和瑞士等製藥強國位居第二梯隊,創新貢獻率為5%~10%。

患者的治療效果也還存在明顯差距。以癌症為例,美國患者的5年生存率是66%,中國則僅有30.9%。

量變沒有引發質變,問題出在哪兒?這就不得不提到我國科研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是,論文實力強,而科技實力並未與之相匹。

即便已經有浮出水面的幾家國內生物醫藥公司用產品證明了自己,但我們不能也不該忽視,很多國內的在研藥物仍然是fast-follower或me-better的創新。它們與首創在結構或臨床效果上有差異,但也不過是因為站了在首創藥的肩膀上。

「我國新藥原創研發能力不足,研發靶點又過於集中,同質化嚴重」,丁列明總結。不難推測,這些藥出國並非不可能,但出去之後在全球又能賣多少呢?

實際上,我國醫療器械市場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從先前用市場換國外設備商的技術,到現在說是參與創新,出口卻大多只能到東南亞、印度、非洲這樣的國家去。即便如今國產替代越喊越響,國內的市場份額短時間內仍將被GE、西門子、飛利浦等巨頭牢牢佔據。

當然,我們不是說fast-follower、me-better不好,它們對提升患者治療體驗有很大的幫助;就連me-too的存在也有重要意義。

但如果有一天,國際關係繼續惡化,到了我們在製藥技術上也受制於人呢?沒有原創性基礎的弊端便將暴露無遺。

顯然,我國當下的基礎研究雖在進步,但仍遠遠不夠。

「我們認為源頭上基礎生命科學的研究非常重要,也要深入研究疾病的機理,同時還要有能力設計好的臨床試驗。」董晨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攻克那些還無藥可治的疾病,真正做到拓荒。

另一方面,與美國醫療產業完整的生態相比,我們不得不承認國內的醫藥產業還在發展較為初期的階段。

「只有讓科學家、醫生、企業家、投資人和病人形成真正的閉環,才能推動藥物創新的發展」,作為藥企的「乙方」,藥明康德聯繫CEO楊青認為這樣的顛覆並不遠。

但據啟明醫療總經理訾振軍介紹,中國臨床醫生目前是在崛起,但仍像工匠一樣。「他們的時間拿來一部分看門診、一部分做手術,留給臨床科研的時間並不多少。」只有改變這一現狀,才能讓醫生真正進入創新研發的生態系統中去。

此外,除了對藥物本身靶點、結構等進行創新,一些新型工具的出現也是想要提升新藥研發的速度。比如現在國內外一級市場中資本比較看好的AI藥物研發平臺,通過大量的數據可能為藥物發現、臨床等提供更強的助力。

但從AI醫療經歷四年發展仍難落地的現狀來看,AI藥物研發平臺究竟能發揮多大作用,尚需要時間驗證。

種種原因影響之下,我國的原創藥產業發展速度可能並不如想像中樂觀。

相關焦點

  • 科興製藥:一場遲到20年的IPO
    此後,各國科學家又努力了將近30年,在1986年,世界上第一個重組人幹擾素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今年10月底,國新辦就「十三五」衛生健康改革發展舉行發布會,宣布中國已摘掉B肝大國帽子,B肝病毒感染者從1992年時的1.2億人下降到今天的7000萬人。在國產幹擾素問世前,B肝治療100%依靠進口藥,幾百元一支,一個療程下來兩三萬。
  • 目前只是正在追趕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
    美國太空安全項目總監哈某人表示:新興大國目前正在追趕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很顯然,看此人的身份地位和發言所指,顯然是在嫦娥5號的驚人成功面前吐酸水而已。
  • 中國軍力提升太快,美軍大佬擔憂不已,只需15年就能追趕上美國
    據環球網消息,美國近日再傳出中國威脅言論,聲稱中國只需15年就能追趕上美國。中國近年來經濟的發展帶動了軍事力量的提升,這也引發了不少西方國家的擔憂。而美國軍事大佬米利更是為此擔憂不已,他認為美國在未來將會迎來重大的安全挑戰。
  • 美股熊市淘金:股價逼近20年以來最低點 梯瓦製藥(TEVA.US)2020年...
    原標題:美股熊市淘金:股價逼近20年以來最低點 梯瓦製藥(TEVA.US)2020年能否翻身?2019財年第四季度,公司產生了9.74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同時預計2020年將實現20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如果再加上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所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公司在未來幾年解決剩餘的債務將不再是問題。
  • 印度號稱要追趕中國,目前的GDP,相當於我們哪一年的水平?
    因為都是發展中,長期以來,我們和印度都是以追趕者的身份,努力趕上發達國家的步伐,最近二三十年間,兩國都是趕超了一個個對手,進入了世界前五經濟體的行列,比起各主要發達國家排名停滯不前,或者開始倒退,中國和印度簡直如同過山車一般,快速追趕上了一個個對手。
  • 中國仿製藥在國際市場「攻城略地」 一致性評價成關鍵
    2016年2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開展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直面了中國仿製藥與原研藥在藥效上存在的差距,並把一直躲在質量安全背後的仿製藥企業推到了臺前。同時還存在產能過剩、無序及惡性競爭,劣幣驅逐良幣等問題,讓患者和醫生對仿製藥的療效失去信心。仿製藥一致性評價並非中國獨創,早在1984年,美國就發布了《Hatch-Waxman 修正案》,即《藥品價格競爭與專利期補償法》修正案。
  • 《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抬頭,我們離美國科幻還有多遠?
    ,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美國人拯救世界。但是,我們不能只用科學技術來衡量科幻電影的好壞,一部科幻電影的魅力更多是在於用我們已知的科學元素,來推動幻想出來的故事情節。看過電影的小夥伴都還記得電影一共分成了兩條線,一條是地球上主角團運送火石前往發動機,另一條則是劉培強在空間站指揮調動。
  • 中國最先進航空發動機,距離美國有多遠?專家:渦扇-19是關鍵
    中國最先進航空發動機,距離美國有多遠?與美國等先進國家相比,我國首先就吃虧在航空工業底子薄弱上,事實證明,薄弱的航空工業以及缺乏相關經驗成為了日後研發國產航發的重要掣肘。上世紀初,「中國航空之父」馮如可以獨自設計製造飛機的其他所有部件,唯獨搞不定所用的發動機,無奈之下之下只能用一臺美國的75馬力Curtiss發動機。當時的美國工業發展到什麼程度,中國又如何,差距的種子在那時就已經開始種下。
  • 美國普渡製藥公司認罪
    據法新社華盛頓消息,美國司法部當地時間21日宣布,美國藥企普渡製藥公司對其生產和銷售處方止痛藥奧施康定(Oxycontin)的三項刑事指控認罪。這種阿片類藥物曾引發全美成癮危機。美國司法部說,為了結這起刑事案件,普渡製藥公司還同意支付罰款和賠償金,並被罰沒收財產,這些款項總計83億美元。據報導,在另一份協議中,該藥企背後的薩克勒家族同意支付2.25億美元,以解決美國司法部提起的民事訴訟。靠著銷售奧施康定獲得的豐厚利潤,薩克勒家族將普渡製藥公司打造成製藥業巨頭。
  • 耶魯大學副教授陳希:美國用了100天時間追趕上韓國人均檢測量
    來源:新浪財經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個領域產生的影響,進一步凸顯「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重大意義,讓全社會對「健康經濟」發展空前重視,也對健康經濟與管理學科建設和相關研究,提出更多任務與挑戰。 在此背景下,2020年9月19-20日,「第三屆中國健康經濟發展論壇」舉行。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陳希參加會議並發表演講。
  • 盧鋒:增長減速背景下追趕提速,今年中國經濟八個「沒想到」
    12月20日,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第五屆國家發展論壇上,北大國發院教授盧鋒表示,今年在全球經濟減速的背景下,中國追趕發達經濟體的過程反而「提速」了。盧鋒稱,以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中美兩國經濟總量的估計,今年我國對美國經濟總量追趕或收斂速度約為4.4%,約為2013至2019年該指標均值的2.2倍。「展望明年,我認為中國的經濟追趕的提速,相對比較快的追趕的趨勢會延續。」
  • 美國普渡製藥因一粒止痛片破產 83億美元天價罰款
    據央視財經報導,2020年10月21日,美國司法部副部長傑弗裡·羅森聲稱,「在今天宣布的全球和解協議中,普渡製藥承認在2009年到2017年期間犯有三項重罪(包括欺騙美國和違反聯邦反回扣法)。除了這三項重罪外,該公司還同意支付35.44億美元刑事罰款以及20億美元刑事罰沒款,在那之外還承擔28億美元民事罰款。」
  • 2020年全球製藥企業50強 4家中國藥企上榜
    美國《製藥經理人(PharmExec)》雜誌公布了2020年全球製藥企業50強排行榜。羅氏首次奪得榜首,銷售額同比增長8.3%,結束了輝瑞連續四年的霸主地位。北京青年報記者6月24日了解到,四家中國製藥企業進入了全球藥企50強榜單,排名最高的是雲南白藥。
  • 83億美元天價罰款背後:一粒止痛片奧施康定 擊倒美國普渡製藥
    據央視財經報導,2020年10月21日,美國司法部副部長傑弗裡·羅森聲稱,「在今天宣布的全球和解協議中,普渡製藥承認在2009年到2017年期間犯有三項重罪(包括欺騙美國和違反聯邦反回扣法)。除了這三項重罪外,該公司還同意支付35.44億美元刑事罰款以及20億美元刑事罰沒款,在那之外還承擔28億美元民事罰款。」
  • 5年,500億美元!為了追趕中國,他們呼籲拜登加速建設5G
    5年,500億美元!為了追趕中國,他們呼籲拜登加速建設5G 美國福布斯網站近日發表文章《500億美元、5年——5G網絡將成為美國下一個偉大的基建項目》,呼籲美國下一屆政府在未來五年時間投資500億美元用於5G網絡建設。
  • 美國壟斷95%市場,中國花20年時間嶄露頭角
    科技霸權是美國維持其霸主地位的4大霸權之一,儘管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的科技水平大幅度領先世界上其它國家,但是隨著美國產業空心化以及中國的持續發展,中國的科技正在快速追趕美國,儘管美國仍舊有著世界一流的科研人才,但是由於缺乏市場跟產業鏈,要真正推動相關科技的發展極為困難。
  • 長達9年的中日輔酶Q10專利戰落下帷幕
    長達9年的中日輔酶Q10專利戰落下帷幕近日,長達9年的中日輔酶Q10專利戰落下帷幕,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拒絕受理日本鍾淵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的上訴請求,廈門金達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勝訴。1、日本鍾淵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日本鍾淵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是日本知名的大型綜合性化學公司,是在1949年(昭和24年)成立,產品涉及生物製藥、泡沫塑料、醫療器械、電子材料、精細化工、功能食品等多個領域,具有很強的綜合實力和研發能力。
  • 「風暴」中的柯達:膠捲巨頭轉型製藥 三大問題待解
    7月29日美股盤中,柯達股價再度飆升650%以上,創7年來新高。不過暴漲之後又迎暴跌,柯達漲幅快速回落至260%,盤中更是觸發了20次熔斷。當日截至收盤,柯達報33.2美元/股,漲幅318%。美東時間7月30日早盤,柯達股價高開逾20%,隨後低走,截至發稿前,報35.18美元/股,漲5.96%。
  • 世界級公司研究之羅氏製藥
    20世紀初,公司開始向國外擴展業務,後來受到一戰和十月革命的影響。1920年,巴萊爾接管了公司並開始的國際業務的擴展。1929年,公司在美國新納西州的納特利開始建立製造和研究設施。30年代,公司的化學家們合成了維生素C,隨後又合成了多種維生素。這對人類的健康產生了重大影響。 1926年,羅氏來到中國。
  • 昔日膠捲大王改行製藥 柯達這些年經歷了啥?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祖爽)昔日的膠片巨頭伊士曼柯達公司(以下簡稱柯達)開始轉行製藥了。近日,柯達與美國國際發展金融有限公司宣布,柯達獲得7.65億美元的貸款。美國國際發展金融有限公司官網顯示,該筆貸款是為了支持柯達製藥的上市,這也是美國政府依據《國防生產法》下發的首筆此類貸款,柯達將使用這筆資金生產一些仿製藥的原料藥。消息一出,柯達當天盤中股價一度暴漲350%,7月29日漲幅一度達655%,截至收盤,其股價為33.2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