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7號,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頒獎典禮落下了帷幕,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白玉蘭獎和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中國電視金鷹獎一起,被並列稱為中國電視劇的三大獎項。而本次頒獎的現場,清一色的都是老演員,小鮮肉一個沒有,集體團滅。
如今在「流量為王」的年代,「當紅小生」掌握了影視劇的第一手資源,可以看到,各大平臺的影視劇基本上都被「當紅小生」給包圓了。產量也是十分的驚人,幾乎每個月都會有那麼幾部新劇上映,但是大多數的成品質量實在是讓人一言難盡。
按理說如此大的基量,按理說怎麼也應該有幾位「小鮮肉」能入圍吧。但是現實往往不如人意,如今入圍的最年輕演員是張若昀,年紀也已經32歲了。而且還僅僅只是入圍,並沒有當選任何獎項,幾乎所有的大獎,都被老戲骨們給包圓了。
面對這樣的局面,很多「當小鮮肉」的粉絲們不願意了。他們認為自己愛豆演技這麼好,為什麼沒有入圍「白玉蘭獎」?對此事,本次大獎的評委老師沈嚴也專門做了回應:這不是我們的錯,不是我們戴有色眼鏡,是他們沒有做到。
這個回答算是十分的中肯了,如今的電視劇放送跟之前不一樣了,已經徹徹底底成為了商業手段。請「小鮮肉」來出演電視劇,可以吸引大量的粉絲來觀看。只要電視劇中將人物的造型做的好看一些,服裝精美一些,就會有很多粉絲為他們的明星買單。
畢竟粉絲都是來看自己的愛豆的,只要角色造型美型,劇情,演技什麼的都是次要的。
情人眼裡出西施,即使「小鮮肉」的演技再差,都會有人覺得自家的愛豆演技好。但是很遺憾,這個獎項並不看顏值,看的是演員的演技以及電視劇本身的劇情是否出色。相對於「小鮮肉」的表演,評委們顯然更青睞老戲骨的演技。
這也並不是說「小鮮肉」不好,只是明星是明星,完全不能和演員混為一談。明星是用來追的,而演員是用來演戲的,明星用人設說話,而演員用作品說話,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如今就是因為娛樂圈和演藝圈混在一起,才導致了如今影視作品的良莠不齊。
其實「小鮮肉」想要演,想要獲得觀眾的認可也十分的簡單,就是學習、磨練自己的演技,肯吃苦。演員有演技這是最基本的,只要演技有了,代表作就有了,經典形象自然也有了,就能真正的走進觀眾的心裡,即使你青春不再,你的作品依舊能夠說話。
正因為如此,白玉蘭獎出現這種「老戲骨」一邊倒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也許粉絲們只看「小鮮肉」的戲,所以並不知曉老戲骨的戲到底有多出色。可以查一下網絡上「老戲骨」演戲的片段,再拿愛豆相同的片段來進行比較一下,我想高下立判,也就不會再如此不平衡了。
以下附上得獎的名單
最佳電視劇:《破冰行動》
最佳導演:汪俊《小歡喜》
最佳男演員:陳寶國《老酒館》
最佳女演員:閆妮《少年派》
最佳男配角:田雨《慶餘年》
最佳女配角:陶虹《小歡喜》
最佳編劇(原創):陳育新、李立、秦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