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痴女王
來源:魯豫有約公號(ID:lyyy_scndgs)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魯豫有約】微信公號獲取授權。關注【魯豫有約】微信公號看更多人物故事。
熱血綜藝《這!就是街舞》(下稱《街舞》)新一季又開始了。
第三季和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隊長陣容,全員大換血。
易烊千璽、羅志祥、韓庚、吳建豪,換成張藝興、王嘉爾、王一博、鍾漢良。
這裡面,鍾漢良最讓人意外。
他不僅是四位裡,年齡最大的,即將滿46歲(其餘三位都是90後),也是這裡面,唯一一個沒有接受過韓國練習生訓練,沒有唱跳偶像團體出道經驗的男明星。
再加上,此前鍾漢良留給大眾的印象,大多是深情、帥氣的偶像劇男主角。
所以,剛公布導師名單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驚訝——
鍾漢良???不是演員嗎?他會跳舞嗎?
但是,節目播出之後,輿論又發生了180度大轉彎,質疑聲消失了。
提及鍾漢良,說得最多的評價,變成了——
Respect!Respect!
鍾漢良徵服大家的,不只實力,還有人格魅力。
根據節目組導演的採訪,鍾漢良是隊長陣容裡,最遲定下的人選。
「這一個禮拜裡,劉棟和陸偉翻遍了幾乎所有聽說過會跳舞的藝人。直到錄製前15天,他們堅定地選擇了鍾漢良。」
確定人選的第二天,鍾漢良就從香港飛到上海。但因為疫情的關係,鍾漢良需要隔離14天才能參加錄製。當其他隊長都開始到現場準備隊長大秀時,鍾漢良只能一個人待在酒店裡。
不過,鍾漢良也沒有閒著。
他一邊在狹窄的房間裡練舞,一邊觀看今年參賽的400位選手視頻。
初選的時候,提前做好功課的鐘漢良,對每個選手都很熟悉。
不僅可以說出每個舞者的特點,擅長哪類舞蹈,甚至連對方參加過什麼比賽,有沒有參加過前兩季《街舞》都記得住。
而舞蹈部分,鍾漢良也沒有掉隊。
開場的隊長大秀,讓人看到他有別於偶像劇的另一面,又炸又燃。
鬥舞,鍾漢良是第一次。
準備階段,他很認真地和隊員溝通,專門找了那些他之前在視頻中就相中的編舞很厲害的舞者,一起設計一系列適合他——不複雜但又能顯示出四肢優勢的舞蹈動作。
不追求難度,而從配合度上加分。
像用動畫《美少女戰士》音樂做BGM的那場鬥舞,鍾漢良知道技巧拼不過張藝興隊,就想到用自己的強項——演技來補救。
模仿麥當娜的動作和表情,來演出「美少女」的媚態。
儘管結果還是輸給了張藝興隊,但是鍾漢良這毫無偶像包袱的表現,以及細緻認真的態度,真的讓人刮目相看。
連節目組都認證——鍾漢良,是《街舞》三季以來最用功隊長。
不過,鍾漢良讓人佩服的,不僅僅只是用功。
他在46歲依然敢於挑戰「街舞」,就正如他28年前,因為熱愛舞蹈而進入電視臺一樣。
射手座的鐘漢良,內心一直都燃燒著一把火,「體內有種不死心的基因」。
在過去很多採訪中,鍾漢良都說過,他最初入行就是因為喜歡跳舞。
從小鍾漢良就覺得跳《天鵝湖》的演員很帥很帥,看電視的時候就在想像,如果有一天他也能在舞臺上跳舞就好了。
十三四歲的時候,鍾漢良就和同學去夜間興趣班學習,扒電視上最紅的舞,像麥可·傑克遜、草蜢的舞,他都有學著跳。
可是,那時鐘漢良的家境並不算寬裕。
家人就希望兒子可以找份穩定一點的工作,跳舞好像不是長久之計。
鍾漢良不想放棄自己的夢想,為了讓父母相信自己,他選擇報考無線舞蹈藝人訓練班,如果考上了,不僅有工資,還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一舉兩得。
在90年代,報考藝人訓練班就和現在101選秀一樣,競爭非常激烈。鍾漢良報考那一年(1992年),就有1000多人參加面試。天分加優越的外型條件,讓鍾漢良經過層層篩選,成為最終籤約的6人。
鍾漢良的舞蹈基礎,就是在藝人訓練班打下的。
半年時間,每天都在練舞,「早上九點到中午是一節課,下午是兩節課,什麼舞都要學,芭蕾舞、現代舞、民族舞……」。
以舞蹈藝人出道的鐘漢良,還做過張國榮、梅豔芳、張衛健等明星的伴舞。
不過沒跳多久,鍾漢良就被藝人部相中,調去演戲。
他第一部戲就演主角,《少年五虎》裡的少年鍾鎮濤,和他搭戲的是當家花旦洪欣。
這戲在當年TVB的劇集裡不算很出名,但是,90年代,正是TVB收視的黃金時期,就算不是熱門劇也依然很多人看。所以,一部劇,就讓香港市民記住了那個白白嫩嫩,臉上還有點嬰兒肥的鐘漢良。
按理說,起點這麼高,鍾漢良繼續在TVB演下去,應該也有不錯的成績。
可是,鍾漢良卻始終忘不了自己的跳舞夢。
這時,剛好遇到邰正宵邀請他過去臺灣發片,說可以一邊唱歌一邊跳舞,鍾漢良就心動了。
但他和電視臺的合約還沒到期,為了跳舞,鍾漢良主動停掉自己的工作,不再接戲,專心在家裡學國語。他就這樣停工了差不多一年,才解約成功去臺灣。好像從入行開始,鍾漢良就是那麼狠,只要下了決心,就一定要去做,並且死磕到底。
而他的這份決心,也得到回報。
1995年,鍾漢良在臺灣推出個人首張專輯——《OREA》。
不僅歌紅了,一推出就上了各大榜單。
MV裡的舞也火了,很多人考古就發現,咦,現在在某音爆火的「折手舞」不就是鍾漢良當年玩剩下的?
在臺灣娛樂圈闖了大概五年,鍾漢良出了不少歌,也拿了不少獎,其中1996、1997年連續兩年還被評為「臺灣十大最受歡迎偶像」。
如果繼續留在臺灣發展,應該也可以成為一個像林志穎那樣的「小天王」。
但是,鍾漢良那顆「不死心」又開始躁動了。
鍾漢良覺察到臺灣娛樂業的衰退,在2001年,就開始把事業重心轉向大陸影視市場。
和當年一個人從香港跑到臺灣一樣,鍾漢良又一個人從臺灣跑來大陸演戲。
剛開始的時候,連助理都沒有。
可是,鍾漢良就是熬得住。
和他一起搭過戲的女演員賈青說,鍾漢良就是特別認真的人,別的演員在沒戲的時候,一般都會在旁邊刷刷手機。但鍾漢良就是很老實地坐著,看其他人怎麼演。
鍾漢良也說過,自己是願意花很多時間去學習、研究的人。
他曾經和同組的演員玩過一個背臺詞的遊戲,他不僅可以把臺詞背出來,而且那個臺詞在哪一頁哪個位置他都記得一清二楚。
也正是因為這份認真。
鍾漢良從歌手再一次轉型到演員也非常成功。
顧惜朝、慕容沛、何以笙……每一個都是偶像劇的經典,少女心中的白月光。大家對鍾漢良的印象停留在演員,不是他以前唱的歌不紅,而是他這些角色都太深入人心啦。
其實,演戲的這段時間,鍾漢良也沒有放下自己在舞蹈上的追求。
2006年,他參加《舞林大會》,學習跳國標舞。
就和現在在《街舞3》一樣,鍾漢良參賽的時候,也是死命地練習。
第一場就拿下小組第一名。
2008年拍了一部以拉丁舞為題材的電影《鬥愛》,鍾漢良演一個國際拉丁舞冠軍。
電影預算不多,但是鍾漢良和導演說,演一個舞蹈演員是他的夢想,為了這部電影,鍾漢良又專門進行了兩個月的舞蹈訓練。
2010年,他時隔四年再次推出個人新專輯《視覺動物》。
12首歌裡面,其中10首都是快歌。
2011-2018年,鍾漢良開了11場演唱會,每一場都是勁歌熱舞二十幾首歌不帶喘的。
所以從1992年考入無線舞蹈藝人訓練班開始,鍾漢良的演藝生涯,就是不停地走出舒適區,不停地挑戰自我:
從香港到臺灣再到大陸,從伴舞到歌手再到演員……
包括現在去《街舞3》當隊長,對鍾漢良來說,是新的挑戰也是回到原點,回到他當初那個熱愛跳舞的原點。
入行這28年,鍾漢良好像一直在變化,變的是他的身份,不再是那個默默無聞的小伴舞。
但同時,他也沒變。沒變的,是他的那顆心,一直向著理想,躍動不停。
當然,客觀地說,就算鍾漢良再努力,再有熱情,他在《街舞3》的表現確實也不如張藝興、王嘉爾、王一博三位專業出身的年輕隊長。
目前播出的幾次鬥舞,鍾漢良只贏了一次。
但這就說明鍾漢良輸了?或者中年人確實不如年輕人嗎?
最近《乘風破浪的姐姐》以及《三十而已》的熱播,將「人到中年」有關的話題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大家都在思考:究竟中年人理想的狀態是怎樣?像年輕人一樣唱唱跳跳就叫乘風破浪、披荊斬棘嗎?
關於這個問題,鍾漢良在《街舞3》裡就給出了一個很好的回答。
不是和別人比,而是讓自己做到最好。
印象最深是他在隊長圍圈鬥舞(Cypher)環節的表現。四個隊長,每一個都需要根據不同風格的音樂即興跳四輪舞。
這是最考驗隊長能力和體力的環節,一人solo四支舞,不能偷懶,不能划水。
就先不說動作和技巧了,四支舞連續跳下來,即便是王嘉爾這樣26歲的年輕人,都累得直喘氣,更何況是比王嘉爾長20歲的鐘漢良?
到第四輪的時候,鍾漢良明顯出現了體力不支的情況。節奏慢了,踩點也沒那麼精準。
儘管如此,但比賽結束後,輸掉的鐘漢良還是得到全場最多的掌聲。
王一博說,鍾老師很努力很努力,不僅四輪堅持跳下來,而且每一輪都有變化。
張藝興鼓掌:「respect鍾老師,我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樣一直跳下去。」
舞者小宅的話,說出了大家的心聲:「鍾漢良隊長,我覺得他代表了街舞裡面的精神,就是面對困難的時候,他勇敢地站出來了,真的是拼了命在跳。」
其實,這何止是街舞精神,人生最好的狀態不就是這樣。
無論什麼年紀,都能迎難而上,這才是生命力的體現。
正如鍾漢良所說,《街舞3》裡收穫最大的,就是節目前的訓練——從早到晚對著鏡子跳舞,跳對了動作就很興奮,一切就像回到了剛進入藝人訓練班學舞蹈的十八九歲時光。
看,這才是真正在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的中年人。
熱愛是可以超越時間的。
當大家討論不怕老或如何更好地展現30+以後的狀態時,並不是要所有中年人都變成年輕人,做年輕人都愛做的事。
而是,像鍾漢良一樣,即便46歲,也願意像年輕時候的自己那樣,走出舒適區,放下包袱,去逼自己一把。
節目裡,那些感動人的瞬間,也不是鍾漢良贏下battle,又或者姐姐們跳出又燃又炸的舞臺。而是,比賽過程中,他們投入地去做這件事,並且發自內心去享受它、熱愛它。
年輕很好,但人到中年,依然在盡力燃燒的哥哥和姐姐們,更值得尊敬。
------------------------
注|本文配圖來源於《這!就是街舞》第三季、《非常道》、《舞林大會》等節目及網絡。
PS:更多新鮮好文好物可關注微信公眾號:魯豫有約(lyyy_scndgs)。每周偶遇陳魯豫,聊聊和電影相關的故事,感受不一樣的人生,遇見另一個自己。一切不止於《魯豫有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