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興文創建天府旅遊名縣,興文石海、僰王山、洞鄉大酒店、苗寨風情酒店、興文美食、興文苗族特色商品一條街、苗族花山節、大壩高裝...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源自文化遺產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今年為6月13日。目的是為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今天
小編帶你「遇見」
興文苗族花山節
興文苗族花山節又稱踩花山,苗語稱「歐島(音)」,是川南地區苗族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雲貴川三省方圓幾百裡之內的苗族盛會。
花山節歷史源遠流長,據苗族古歌記敘,起源於遠古苗族祈禱人丁興旺——求子。那時有一對苗族夫妻,分別叫蒙博(妻)和蒙耶(夫),恩愛無比,卻美中不足,膝下無兒無女,於是就訴求於苗族無所不知的神——搜。
搜告訴他們,主宰天上人間的天王助略婁能賜福給善良的人,又說每年除夕那天,天王助略婁要把天下的妖魔鬼怪全部叫到天宮問話,無罪或能悔過自新的過了十五才放回人間,所以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人間最潔淨的日子,這段時間天王助略婁還要下凡查看人間事情。搜授意二人在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選擇一處景色秀麗、能眺望遠景的山巔,立一根粗壯的大樹裝點成類似天梯的花杆,邀請親朋好友在花樹面前點燃香燭,獻上米酒、祭品,吹打樂器連續許願三年,迎接助略婁下凡賜子。
蒙博和蒙耶如實照辦。當年夫妻便十月懷胎,如願以償。後來苗民們紛紛效仿,還迎來了連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興財旺,生活更加美滿,遂形成了花山節流傳至今。
據《明史》《苗族通史》等史料記載,明、清兩代在興文縣境內建置有以苗族為主要居民的九姓長官司。現今定居於興文的苗族共5萬餘人,佔四川苗族的35%,有4個苗族鄉,是四川苗族人口最多的縣,也是目前四川省唯一的以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地區政策待遇縣。川南苗族至今保持著傳統的生產、生活與文化習俗,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人造物崇拜等信仰,喜群居聚眾娛樂,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川南苗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慶活動是「花山節」,也叫「踩花山」,在四川乃至全國範圍內都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伴隨苗族人走過一代又一代的人生。興文苗族花山節以繼承傳統原汁原味、舉辦規模最為宏大熱鬧而成為川南苗族花山節的代表,是興文縣的一項非常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花山節在興文由來已久,鼎盛時期是清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民國《古宋縣誌》卷8《人類》載:「每年元旦日(指農曆),男女必結伴登山,直上高峰,唱歌吹笙,四面眺望,謂之踩山,盡歡而散。」一般從農曆的正月初一起連續三天,有的活動到正月十五,或者「端午節」前後,風雨無阻。
苗族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起蘆笙、嗩吶,敲鑼打鼓,喜氣洋洋地匯集在預定的地點慶賀,唱歌跳舞,熱鬧非凡。花山節的內涵有:一是沒有生兒女的人,向天神、山神許過願,生了兒女後踩花山還願;二是辭舊迎新,互相祝福,向花山、花樹祈禱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三是男女青年通過踩花山活動,選擇配偶。
興文花山節活動的主要內容有祭花杆,拜神靈,吹奏竹簫,跳蘆笙、鼓舞,古歌傳唱,情歌對唱,展示絕技上刀山下火海、穿紅鞋舔紅鐵,伴隨有鬥雞鬥鳥、手毽足毽、高空磨秋、蛇抱蛋、老鷹叼雞等競技活動。
還有服飾大展示,苗族服飾因老、中、青、少年齡差距而製作工藝和色彩各不相同,又因地域差別而顏色各異,在花山節上各地的服飾匯集成了花的海洋,仿佛山巔上搖曳著朵朵浪花,姑娘們的服飾展現出她們的心靈與手巧。
踩山活動都有固定地點,是苗族居住比較集中,風景秀麗、視野開闊的山頂或山間草坪地,名為「踩山坡」或「踩山坪」,解放前踩花山有承辦人,解放後演變為專門組織與自發集結兩種。除文化大革命停辦幾年外,各苗族鄉年年辦花山節。
興文苗族花山節於2008年6月被批准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6月被批准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秀美苗鄉興文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