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的腦海中都曾出現過這樣一個畫面:如果全世界只剩我一個人。
那麼這個世界的所有財富都歸自己所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興奮油然而生。
2007年,一部由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末世題材電影《我是傳奇》應運而生,如果你隨著時間淡忘了影片的情節,那麼你一定不會忘記那些經典的鏡頭。
還記得那個站在航空母艦的戰鬥機上打高爾夫的男人嗎?
威爾史密斯憑藉精湛的演技,一個人撐起了一部經典的電影。
13年過去了,說好的續集一直沒有到來,而我們卻慢慢步入了中年。
當我們再次觀看《我是傳奇》時,那個曾經備受期待的結局終於被放出來了。
羅伯特·奈佛終究沒有死,人類的所有希望依舊延續下去。
01《我是傳奇》影片的開始就是那一句老梗「開局一條狗」。
威爾史密斯扮演的科學家羅伯特·奈佛因為身體存在病毒抗體,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倖存者,陪伴他的只有一隻狗。
高景鏡頭下,威爾史密斯開著昂貴的賓利跑車,在荒廢的大街上追逐野鹿。
周遭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安靜,陽光的照射下,整個世界都如同靜止了一般。
影片的前20分鐘幾乎都是在這種緩慢而又恬靜的氣氛中進行的。宏大的城市輪廓下,一個孤獨的身影在不停地穿梭,看似悠閒的時光,其實充滿了寂寞。
整整三年了,羅伯特·奈佛不停地尋找倖存者,他一度認為自己可能就是全世界唯一活下來的人類。
為了自娛自樂,他每天都會去影像店借DVD,還把商場的假人擺放到店中。自己每次到來都會臆想出一個場景,甚至是一場邂逅。
沒有了人與人的交流,他只能和假人自言自語,甚至把狗當作了自己唯一的親人。
然而一切都並非那樣的美好,每到夜晚降臨,潛伏在黑暗中的「喪屍」將會佔領這個世界,而主角只能蜷縮在自己固守的房子裡,艱難地熬到太陽升起。
陽光成了人類與喪屍世界的分割線,而支撐主角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就是研究出如何治癒KV病毒的藥劑。
02幾乎所有的喪屍題材電影都追尋感官的刺激,快節奏的劇情來帶動觀眾的緊迫感。
《我是傳奇》全片只有1小時30分鐘,但是導演弗朗西斯·勞倫斯卻用了30分鐘的時間做鋪墊。
觀眾可能會因此在前期就失去了對影片的興趣,但是他的勇敢嘗試卻成功了。
《我是傳奇》不同於以往的喪屍影片,它對於人性的理解更加的透徹和深入,也正因為了有前30分鐘對於孤獨的詮釋,才讓後段影片變得更加飽滿和充實。
主角與狗進行打獵的時候,狗因為追逐野鹿闖進了黑暗區。此時面臨兩個抉擇,要麼冒著生命的危險進入黑暗區營救唯一的夥伴,要麼放任不管。
而羅伯特·奈佛選擇了陪伴,當一個人可以為一隻狗甘願付出生命的時候,可見狗在他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也正是因為冒死闖入黑暗區,羅伯特·奈佛才得罪了喪屍的首領。
當那隻視為生命的狗因為搭救主角而被喪屍咬死的時候,羅伯特·奈佛聚在內心的憤怒終於爆發了。
沒有了陪伴,主角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了,他選擇了兩敗俱傷的方式來報復喪屍。
這也正是人性最為脆弱的一點,一旦內心的希望和支柱消失,精神也會隨之垮塌。
就當生死關頭,一位母親帶著兒子出現了。原來這個世界上不只有他自己一個人!
032007年《我是傳奇》具有爭議性的結尾讓很多觀眾看後都充滿悲傷,主角最終研製出了KV病毒的治療藥劑,但是為了保護母女選擇了犧牲自己。
隨後的許多年,我們一直帶著這種悲傷的感情去理解一個男人如何絕望的放棄自己,來拯救一對素不相識的母子。
當第二個結尾公布之後,人性的高光時刻再一次綻放了。
主角最後做實驗的喪屍女,其實就是喪屍頭領的女兒,而喪屍大舉圍攻住宅,最終的目的只是為了拯救親人。
當羅伯特·奈佛親自把實驗體送到喪屍頭領面前的時候,對方選擇原諒。
而主角最終帶著母子開車向著希望遠去,一切都是圓滿的。
喪屍並沒有選擇治癒自己,也沒有選擇殺害人類。
在這樣一種人類弱勢的背景下,喪屍卻選擇了一種共生的方式來面對未來。當人類受到了寬恕的時候,給我們留下的卻是更多的反思與自責。
04第二種結尾,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生命含義。
當人類主宰世界的時候,我們不公的對待每一種生物,最終得到了自然報復。而當人類被放置到食物鏈的低端時,面對弱小的人類,喪屍卻選擇了寬恕。
它們放棄治癒自己,可能是因為厭倦了曾經的貪婪與自私。而人類最終得以倖存下來,更是一種對自我的反思。
我們苦等了10多年《我是傳奇》的續集,也許第二段結尾的放出就是所謂的續集吧。
《我是傳奇》不像《殭屍世界大戰》那樣宏大,也不像《驚變21天》那樣恐懼驚悚,更沒有《釜山行》那樣的溫情感人。
它更像是一部末世喪屍的紀錄片,讓我們帶著複雜的心情沉浸在自我的反思當中。
13年再看此片,你會有何不同感受?
(原創不易,抄襲必究,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