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信號燈起源
Vater der Ampelm nnchen——卡爾·彭格列 圖源官網
前東德早期的紅綠燈只是很簡單的用紅綠玻璃遮住的僅對機動車產生作用的普通交通燈。
東德交通信號燈從1930年代到1960年代初期別無二致,但路上車輛數目及交通流量卻大幅攀升,使得街道對行人和駕駛人而言都變得更加危險,交通事故及傷亡人數也隨之激增。
1967年東柏林,攝: 拉爾夫·克蘭
1961年,當時的東德交通部及一個交通委員會委託交通心理學家卡爾·彭格勞(Karl Peglau)通過調查研究交通流量加大後交通事故產生的主要原因。
研究發現,行人對沒有任何圖案的交通警示燈的較低感應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還發現,行人中反應能力相對較弱的兒童、老人和佔人口10%比例的色盲都要求交通警示燈除了顏色上的不同外,必須以意義明確的圖案給行人以相應的指示。
初稿手稿 圖源官網
信號燈小人尺寸圖 圖源官網
於是這個戴著帽子伸臂直立或是跨著大步的小人形象就在1961年10月13日誕生了。
卡爾·彭格勞與他的信號燈小人
經過一系列嚴格的學術測試和政府部門的認可。
1969年彭格勞設計的Ampelm nnchen(信號燈小人)站在了東柏林弗裡德裡希大街/菩提樹下大街的十字路口。
次年,東德交通部門將紅綠燈小人推廣到了整個東德。
由於紅綠燈小人的形象憨厚可愛,很快被大眾接受並喜愛,並作為向兒童宣傳交通規則的形象代言走上了電視。紅綠燈小人也出現在幼兒和小學生的交通普及讀物上。
東柏林街頭,1967年。攝影: 拉爾夫·克蘭
信號燈小人危機
1990年,兩德統一以後,前西德的政治家、交通學家紛紛詬病東德的產品,紅綠燈小人也不例外。德國當局更加偏好前西德使用的燈號,而決定逐步停用彭氏創作的信號燈小人。
巨大的社會變革,一方面為前東德人帶來了精神自由和豐富的物資;另一方面也造成失業率上升和社會不平等加劇。
東柏林工作的少女,1967年攝: 拉爾夫·克蘭
東德人在統一後逐漸發現,這種當年被他們所渴望的自由和物質豐富的生活並不是他們想要的全部。
特別是從很多西德人的眼中所流露出來的那種優越感和對他們略帶藐視的稱呼「Osi(東德佬)」激發了東德人的自尊。
於是這種強烈的懷舊心理體現在他們對前東德產品的重新發現和追捧上,紅綠燈小人自然也受到了懷舊者們的關注。
原本已經快要停產或者雖然換上新標籤卻仍舊銷路欠佳的東德產品(主要是食品、飲料和香菸)又重新貼上原來的標籤被擺上貨架,並且直接打著「東德製造」的名義出售。
東柏林麵包店,1967年攝:拉爾夫·克蘭
以Trabant(特拉貝特)小轎車為代表的帶有明顯東德特徵的設計也由於其與眾不同的美學理念和獨特的設計概念自成一派,並被諸多設計界人士研究和模仿。
Trabant(特拉貝特) 601
很多產品或被收藏家們珍藏,或被他們的忠實粉絲改裝後以老的面貌新的內涵又進入人們的生活。Trabant車的愛好者們還專門成立了俱樂部,交流他們在改造和使用中的經驗心得。
信號燈小人救星
海克豪森和他初期的作品 圖源官網
1996年,在政府換下來的信號燈小人中,有一部分由前西德設計師馬庫斯·海克豪森(Markus Heckhausen)搜集起來,並將其圖案轉變為檯燈或時尚飾品。
海克豪森與其作品登上報紙 圖源官網
這些燈飾販售到市面上、引發媒體關注之後,不僅是那些懷舊的東德人,就連西德人也對這對有著特殊身世背景的小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德東、德西兩地的群眾自發組建了一個名為「交通信號燈小人拯救委員會」(Komitees zur Rettung der Ampelm nnchen)的民間團體,並以「我們就是大眾」的宣傳口號,通過各種渠道用各種極富創意的方式呼籲保留紅綠燈小人這對「東德最後的標誌」。
他們的舉動被媒體所關注,以致政府有關部門不得不將紅綠燈小人的去留問題再次列入議題。
東、西德信號燈小人對比 圖源官網
從設計的角度講,相對西德原有的僵化毫無生氣的紅綠燈人形標識,這對戴著帽子,形象豐滿神態可掬的東德紅綠燈小人明顯更惹人喜愛。
由於它們在身材比例上突出了手臂和腿部的動作,使得它們要傳達的信號能夠更明確地被理解和接受。
彭氏紅綠燈燈小人戴著帽子的頭和粗壯的肢體都大大增加了信號燈的有效發光面積(幾乎是原西德紅綠燈人形標識的兩倍)。這樣的設計無疑會大幅度增加行人,特別是孩子們對紅綠燈接受度。
柏林街頭 圖源AMPELMANN官網
最後在1997年達成目標,在「拯救委員會」等民間組織和媒體的呼籲下,在強烈的懷舊呼聲中,信號燈小人又重新登上了歷史舞臺。柏林等東德城市原本要退出街頭的舊交通信號燈小人得以保留。
德國交通標誌管理條例中有關紅綠燈人形標識的「或者類似的圖標」這句話從法律上確保了東德紅綠燈小人的合法身份。
而新聯邦州(原東德地區)的交通部門也表示,為保留並突出固有特色,在新聯邦州的街道上應優先使用東德紅綠燈小人。
除了一些城市為表示與新聯邦州的良好關係而象徵性樹立一兩個東德紅綠燈小人交通燈外,在老聯邦州(原西德地區)的十字路口上佔主導地位的還是原西德的交通燈人形標識或者是歐盟統一的人形標識。
東德的國家媒體「民主德國電視臺」的夜間兒童電視節目《我們的小沙人》(Unser Sandm nnchen)亦在劇集中加入紅綠兩個信號燈小人的角色,將交通規則與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教導給孩童。
2009年,它們終於被正式納入德國的交通系統中。
彭格勞曾說:信號燈小人在當時作為「反對非理智全盤否定東德」的標誌重返街道。
彭氏信號燈小人
文化品牌標誌
彭氏信號燈小人可不止是存在於路邊的信號燈上,成為德國的文化標誌才是它的終極目標。
公司註冊文件 圖源官網
海克豪森於1999年正式創辦了信號燈小人有限公司(Ampelmann GmbH)。他很快便將彭格勞招攬入社,設計更多的信號燈小人新商品,此後這些產品成為了柏林最受歡迎的紀念品。
2001年的第一家商店 圖源官網
根據海氏接受柏林日報(英語:Berliner Zeitung)採訪時的回憶,佩格勞每周都會到公司的設計工作室一趟,與員工集體研思新品,並跟他們一起共事。海克豪森還表示,佩格勞認為公司能將他對交通安全的信念創造成T恤、袋子等客制化產品一事相當非比尋常。
卡爾·彭格勞在商店中 圖源官網
1997年,海克豪森出版了名為《紅綠燈小人手冊》的書。紅綠燈小人之父卡爾*佩格勞和很多其他那個時代的見證人在書中詳細講述了紅綠燈小人的發展史和營救過程。大量鮮為人知的背景故事通過當事人的講述和圖片為讀者充分展現了紅綠燈小人不平常的經歷。
《紅綠燈小人手冊》 圖源官網
產品宣傳 圖源官網
產品宣傳 圖源官網
結語
從信號燈小人的誕生、使用、停用、重啟,到最後成為德國標誌吉祥物之一,它承載的不僅是馬路口行人的安全,更是德國人心中對曾經生活的懷念,成為了各種生活用品,化作了春雨「潤物細無聲」。
感謝卡爾·彭格勞先生為交通安全事業做出的貢獻,老先生於2009年11月29日去世,享年82歲。
卡爾·彭格勞與其傾注畢生精力的設計
參考文獻
德國 AMPELMANN GmbH
(英文)East German Loses Copyright Battle over Beloved Traffic Symbol. Deutsche Welle. 2006-06-17 [2010-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英文)Ampelm nnchen is Still Going Places. Deutsche Welle. 2005-06-16 [2010-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1).
(德文)Entwickler Karl Peglau. AMPELMANN Berlin. [2016-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英文)Inventor of East German Icon Dies. German 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9-12-01 [2010-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英文)Karl Peglau, inventor of Berlin's famous Ampelmann, dies aged 82. Monsters and Critics
(英語:Monsters and Critics). 2009-12-01 [2010-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3).
(德文)Ostdeutsches Ampelm nnchen. Deutsche Geschichte in Dokumenten und Bildern (DGDB)
(德語:Deutsche Geschichte in Dokumenten und Bildern). [2016-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德文)Rochow, Friedrich. Stiefelchen und Kompa kalle. Das Buch vom Ampelm nnchen. Verlag. 1997: pp. 32–41. ISBN 978-335900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