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叫《聽見林俊傑》,卻不是自嗨式的自我宣傳,而更多的是為幕後發聲,平實真誠的。
這紀錄片的信息量真的很大,乾貨很多,每個人看完的感受也許都會不一樣。而我覺得整個紀錄片其實在回答一個問題——林俊傑的音樂為什麼是這樣的。這紀錄片還是有些巧思在裡面。結合這些巧思,這篇文章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開篇的自嘲
第二,影片的結構
第三,結尾的呼應
開篇的自嘲
"不要再寫那種芭樂情歌了"
"芭樂情歌都過時了"
"林俊傑那種在唱,不管他"。
開篇就是林俊傑的自嘲。
他為什麼會講這些話,相信他自己也看不少"林俊傑就會唱情歌","林俊傑的音樂風格很單一"之類的評價。雖然作為音樂本質粉的我真想說"胡扯"。但其實這裡隱藏了整片的想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林俊傑的音樂為什麼是這樣?
然後我們可能還要回答"林俊傑的歌真的都是芭樂情歌?"。
在這裡先要說一下"芭樂情歌"。這個詞很多人認為就是旋律好聽但沒營養的情歌。芭樂是英文單詞ballad的譯音,原詞的意思是:1 民謠,民歌;2 情歌,(節奏緩慢的)流行抒情歌;3 JAZZ中的一種演奏類型。第二個意思大概就是我們一般所認為的。但抒情歌真的是過時了?
接下來就開始解疑了。
1 在音響店?樂器店?,給那個老闆或員工播了《修煉愛情》,語言不通,但對音樂的感受的相同的,那樣的旋律是能打動人的。這代表了普通聽眾。
2 接下來就是各大音樂領域的專業人士的見解了:
*格萊美混音師Richard Furch表示:林俊傑是一個製作人,作曲人集一身的歌手,他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他什麼事都要親力親為,如果沒有一些細節沒能滿意是不會繼續下一步的。
*製作人許環良老師:歌手到底該不該當製作人,不是能不能當,而是歌手本人有沒有為當一個製作人而付出努力;林俊傑從每一個合作過的製作人編曲人樂手身上學到了很多正統學不到的東西。
*香港著名製作人C.Y. Kong:林俊傑的旋律是能打動人的,他會放很多心思在製作裡面,是有誠意的。
*格萊美男歌手Jason Mraz:有很多邀請合作的,但將林俊傑放在第一位是因為他的真誠是能感受到,他也很清楚自己要什麼。
*格萊美著名母帶處理錄音室 Brian Gardner:他有很多熱門歌曲,我只想說繼續做下去,不需要任何改變。
*合作多年的作詞人林怡鳳:他的旋律很有畫面感。
。。。。。。
3 給別人寫的歌。陳澤杉:給蔡依林寫的製作的《第三人稱》稱為蔡那張專輯的熱歌。給陳奕迅製作了半張專輯,助力陳奕迅獲得了第26屆金曲歌王,林俊傑本人也憑《你給我聽好》入圍最佳作曲人和最佳單曲製作人。這裡有市場和業內的肯定。
說了這麼多,其實以上的問題都沒有正面回答。音樂創作是很私人的,正如林俊傑本人所說:把生活把內心寫進歌裡。經過一層層幕後的音樂人使得這歌不是一個人的,而是每一個的故事,每一個人的經歷,每一個人的感動。林俊傑知道自己要什麼,尊重自己的內心,才能感動別人。能感動別人的就是他做音樂的目的,這與是否要繼續寫情歌無關。事實上,在華語市場,抒情歌似乎更受大眾喜歡。如果林俊傑的抒情歌能感動別人,能受到市場的歡迎,那為什麼不做,他是個流行音樂人。
但林俊傑的歌真的只有抒情歌嘛?答案顯然不是。早期的《第二天堂》《會讀書》《編號89757》《明天》《曹操》《不潮不用花錢》《still moving under the gunfire》《殺手》到後期《黑暗騎士》《新地球》《愛的鼓勵》《黑鍵》《獨舞》到最新單曲《超越無限》等都足以說明。其實我個人更喜歡這一類歌曲,我覺得這是林俊傑的B面。
每每出新歌時,如果是抒情歌,總會看到"風格單一"等評價,如果是非抒情歌,又會有人說"還是抒情歌好聽"。他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願望,也不必要。如果林俊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音樂,如果那首音樂能夠感動到你,不就夠了嗎?
所以,林俊傑請繼續做自己。
影片的結構
紀錄片主要是兩大部分:專輯《新地球》的製作過程和林俊傑個人的音樂經歷。這裡也同時回答最初那個問題"林俊傑的音樂為什麼是這樣?"。前者從製作的技術層面講,後者則從他本人的人生經歷講。
看完這個紀錄片,給我最深的感覺是:林俊傑很有天分(不管唱歌還是作曲),但他還很努力。許環良老師說:歌手到底該不該當製作人,重點不是能不能,而是歌手有沒有為當一個製作人而付出努力。很早我就知道製作人很不簡單需要很多專業知識和技術。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如今被譽為"行走的CD"的林俊傑,他只要做好他歌手的本分,開開演唱會,噹噹導師,參加參加一些綜藝節目,他就能輕輕鬆鬆獲得更多的金錢和榮譽,是什麼讓他把自己弄的這麼累幹這些吃力不討好的活?
想起他曾經說過並且不止一次講過他不想要進軍格萊美,而是希望華語音樂走向世界。音樂是一個社會經濟水平體現的軟實力,只有整個產業水平都提高這個願望才可能實現。在現在很多人把"我真的很愛音樂","音樂是我的生命"等當口號,而林俊傑是用了13或更長來實踐。當你的能力達到了,就應該去影響更多的人。林俊傑覺得自己有這份使命,而他也很願意分享。只希望憑自己的一臂之力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每一音樂作品的產生都不是那麼簡單,它是凝聚了很多音樂人的心血。音樂值得尊重,為之付出的人值得尊重。當然,音樂也有優劣之分。為了這個夢勤勤懇懇付出的林俊傑難道不值得敬佩,要知道他完全不必走這條路。
第一部分講的是歌曲製作:從demo,填詞,編曲,配唱,和音,搭配樂器,混音,母帶完成。乾貨很多,有很多各項領域的專業人士的見解,個人不是專業人士,沒辦法聊更多。如果想了解可以自行觀看感悟。當然,當中也講到林俊傑本人出了是歌手,創作人,也是製作人,編曲人,項目總監。這些使得他對音樂品質的要求很高,從合作過的其他音樂人的評價中也能看出。所以現在普遍都說林俊傑的音樂品質高且穩定。這是他對自己要求,對音樂的要求。
第二部分講的是林俊傑個人的音樂經歷。林俊傑的開始不是作為一個歌手,而是一個創作人。有人說這部分是拍給粉絲的,雖說也沒錯,但其實這裡更多的是林俊傑個人創作的心得。
創作很私人,每一個人的成長環境,經歷都與他的創作息息相關。影片中不難看出林俊傑是在一個非常溫暖的環境中長大。大人眼中的乖小孩,後輩眼中的溫暖大哥哥,朋友眼中的單純真誠堅持的熱愛音樂的男孩。他本人說過,最初他不是為唱歌而創作的,因為不知道他的嗓音適不適合(os:天啦,你要不適合,很多歌手會感到羞愧的),而是因為音樂而創作。在新加坡,做音樂是不被看好的,很幸運他有開明的父母雖然很擔心但還是支持他的夢想。很努力,很有熱忱,很執著,很認真,這樣的人是不可能不成功的。這一段也是鼓勵那些有夢想的人不要放棄,只要堅持會成功的。
我們會教育一個壞小孩學好,但我們不會讓一個乖小孩故意去學壞。由於他就是在那樣溫暖的環境中成長的乖小孩,我們卻想要求他的音樂作品多點"叛逆",那他這樣做出來的音樂是不是矯情了呢?
最初那個最真的感動才是最重要的,這是他的創作。
這一部分有幾個淚點,作為粉絲我是不知道在我看來的淚點是不是也能感動到你。
第一個淚點在高中玩音樂的好朋張思爾的一段話:至於他會不會成功,我倒不是那麼擔心,我是最後覺得整個圈子會不會影響他變成另一個人。我看著張思爾臉上還有當時的憂愁,聽著這段來自好朋友最真誠的關懷,真的很動容。能有一個這樣關心自己的好朋友真好。所幸的是,他沒有被這個浮躁的圈子所影響,即使迷失過,但也不曾忘記最初那個簡單的音樂夢想。這真的非常難得。
第二個淚點是講失聲的那一段。影片沒有直接的說他當時有多不安,多焦慮,更沒提這段經歷對他日後事業有什麼影響。陪他走過這一段的粉絲都知道,都懂得這段經歷對他的影響非常大。讓他更堅定地走幕後製作,也讓他更堅持聲樂訓練,行走的CD不是一朝一夕得來的。
第三個淚點是和阿嬤那一段。他和阿嬤很親,粉絲都知道。《會有那麼一天》不止一次感動過我,現在甚至不敢多聽。2013年7月27日深圳時線演唱會是他知道阿嬤去世後的第一場演唱會,那時我在現場。那一場的那一首《會有那麼一天》是我聽過最難過的現場,唱到一半他哽咽了。以至到今天我聽到這首歌都非常的難過。(寫到這裡我仿佛回到那天全場粉絲流著淚喊"加油"的場面,好難受)這一段林俊傑沒有說自己有多想念阿嬤,但他的思念都在歌裡了,於是有了《水仙》和《生生》。
至此,其實最開始那個問題已經解答完了。而我相信現在的他已經非常成熟沉穩,他很知道自己要什麼。作為粉絲,我只想說堅持自己,我都會支持的。
結尾的呼應
如題《聽見林俊傑》,結尾就"聽"和"見"總結了一首5分鐘歌曲的製作,和林俊傑繼續發光的舞臺。
聽《生生》:從只有鼓聲,一軌軌加上鋼琴,弦樂,和聲,人生。所有聲軌的混合最後呈現的是最後的作品。
見時線:大家能看到演唱會從練歌房彩排到舞臺總彩排到最後給觀眾呈現的表演。
聽到的不是全部,看見的也不是所有,能否給林俊傑100分鐘來要用心感受音樂?
如果你想要懂
為何成為現在的我
太多寂寞無法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