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往往有一個辛苦付出的女人。
我國著名的哲學家,馮友蘭,他的成功來自三個女人,少年時的母親,中年時的妻子,晚年時的女兒。
正如馮友蘭自己晚年所說:
「早歲讀書賴慈母,中年事業有賢妻。晚來又得女兒孝,扶我雲天萬裡飛。」
一、年少有母,一門三傑
母親的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馮友蘭有著與胡適相似的家世,父親早早去世,由母親獨自將孩子帶大。只是不同的是,胡適的母親只需要費勁拉扯一個孩子,而馮友蘭的母親吳清芝肩上扛著三個孩子的重擔。
在那個女子無才無一技之長的年代,富家小姐吳清芝要想將三個孩子順利拉扯大,困難的不僅在於錢財,更在於對孩子的培養。
好在,吳清芝出嫁前當過女子學校的校長,對付孩子格外有一套。小孩子們慣用的逃學、逃作業的小聰明做法,她一看便知。在三個孩子的教育上,她不僅能夠輕鬆引領孩子們,更能夠讓他們潛心學習。
在吳清芝看來,自己沒有別的長處,但讀書卻剛好可以。
馮友蘭一家三兄妹,全部考入北京大學,獲得了出國留學的機會。後來,馮友蘭成了著名的哲學家,馮景蘭是出色的地質學家,而妹妹馮沅君則在文學和寫作方面非常有建樹,被成為中國第一位女性一級教授。
這樣的成績,不管是當年還是現在,吳清芝都足以當得上「模範母親」的稱號。
父親去世之時,馮友蘭不過12歲,他的少年時光,基本在母親的指引下度過。即便當年有過孩子氣的爭吵,但回頭再看,馮友蘭的心裡充滿感激,沒有母親的前期積澱,便不可能有後來的馮友蘭。
母親,是他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女人。
二、青年有妻,創作高峰
馮友蘭人生中第二個重要女人,便是他的妻子任載坤。
任載坤並不是馮友蘭的第一任妻子,而是他後來自由戀愛的選擇。只不過,與大多數的知識分子不同,馮友蘭並沒有採取老家留妻子、外地自由戀愛的雙軌做法。
在他求學階段,第一任妻子去世後,馮友蘭才認識了任載坤,並進入自由戀愛的階段。
那個年代,沒有網際網路,沒有通訊設備,自由戀愛要麼是校園戀情,要麼是通過好友介紹,像蕭珊與巴金那種因信結情的,十分少見。
而馮友蘭與任載坤,自然也不能免俗,好友介紹,知根知底,興趣學識十分相近。沒過多久,他們便結為夫妻,成為名正言順的夫妻。
馮友蘭平時喜歡鑽研哲學,經常一投入,就不可自拔,這時候任載坤賢內助的角色便充分體現。
他們的相處,是夫妻,也是朋友,更是合作夥伴。
最為難得的是,困擾了千萬小夫妻的婆媳矛盾,在馮友蘭和任載坤這裡,壓根不存在。
有一次,馮友蘭帶著任載坤回家,想著在家中多陪伴母親一些時日,盡一盡孝道。結果他們在老家住了沒有幾天,母親就開始趕人:
「我不要媳婦在家照料、伺候,只希望你們在外好好地做事,有了小孩我替你們照管。」
作為過來人,吳清芝深知當媳婦的不容易,她從未打算為難兒媳,更不願意年輕人因為自己耽誤他們正常的生活節奏。
有這樣開明心態的婆婆,在民國文人圈中,除了馮友蘭的母親,便是張幼儀。
母親開明,妻子得力,馮友蘭的中年創作之路,異常順利。
三、老年有女,未曾停筆
只不過,天有不測風雲,任載坤最終沒能陪伴馮友蘭到最後。
任載坤生病去世後,女兒宗璞成為了馮友蘭生命第三個重要的女人。
馮友蘭繼承了母親的嚴格,對兒女也非常嚴格。在他的教育下,孩子們也都十分優秀,活下來的一兒一女,兒子常年在國外,只有女兒宗璞陪伴在身邊。
馮友蘭生病後,宗璞一個人撐起全場,為他忙碌所有的生活瑣事。有時候,馮友蘭在病床上看著女兒,經常會心疼地說道:「小女,你太累了!」
但是,對於宗璞來說,最痛苦的並非勞累,而是母親離去後,父親又病入膏肓。
宗璞知道,母親一生的願望便是輔助母親,因此,在母親去世後,宗璞全心輔助父親。宗璞曾說過:
「這麼多年,我覺得父母一直認為生命有更高更重要的東西存在,在父親,就是他的哲學他的教育事情,在母親,就是幫助父親完成他的事業。」
1990年,馮友蘭去世,留下一系列哲學作品。
這位被稱為中外哲學家的老人,從青年開始執筆,一直到去世前,也未曾停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