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青年電影手冊關注我們!
8月30日(北京時間),第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開幕。主競賽單元,華語電影沒有一部入圍,僅萬瑪才旦的《撞死了一隻羊》入圍了地平線單元,而去年文晏導演的《嘉年華》還入圍了主競賽,雖然最終沒有獲獎。
第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入圍名單
《登月第一人》(First Man) 達米恩·查澤雷(美國)
《群山》(The Mountain) 瑞克·艾弗森(美國)
《非虛構》(Doubles Vies)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法國)
《希斯特斯兄弟》(The Sisters Brothers) 雅克·歐迪亞(法國)
《巴斯特·斯克魯格斯的歌謠(劇集)》(The Ballad of Buster Scruggs) 科恩兄弟(美國)
《羅馬》(Roma) 阿方索·卡隆(墨西哥)
《光之聲》(Vox Lux) 布拉迪·科貝特(美國)
《陰風陣陣》(Suspiria) 盧卡·瓜達尼諾(義大利)
《夜鶯》(The Nightingale) 詹妮弗·肯特(澳大利亞)
《寵兒》(The Favourite) 歐格斯·蘭斯莫斯(希臘)
《彼得盧》(Peterloo) 邁克·李(英國)
《卡普裡革命》(Capri-Revolution) 馬裡奧·馬爾託內(義大利)
《當世界燃燒時你會做什麼?(紀錄片)》(What You Gonna Do When the World's on Fire?)羅伯託·米勒維尼(義大利)
《日落》(Sunset) 拉斯洛·奈邁施(匈牙利)
《生命起源》(Donde nace la vida) 卡洛斯·雷加達斯(墨西哥)
《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 朱利安·施納貝爾(美國)
《被告》(Acusada) 岡薩羅·託瓦爾(阿根廷)
《斬》(Zan) 冢本晉也(日本)
《7月22日》(22 July) 保羅·格林格拉斯(美國)
《無主之作》(Werk Ohne Autor) 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德國)
《近敵》(Frères Ennemis) 大衛·奧霍芬(法國)
威尼斯曾是華語電影的福地,華語電影曾六次獲得最高榮譽金獅獎。我們盤點了華語電影在威尼斯的輝煌歷史,下面讓我們來重溫一下華語電影在威尼斯的高光時刻:
1989 侯孝賢 ——《悲情城市》
話說2011年,金馬獎組委會邀請海內外的學者專家及電影工作者122位票選影史百大華語電影,《悲情城市》榮登榜首。筆者也應邀參加了那次投票。這已經離威尼斯獲得金獅獎過去22年,它始終無可爭議的被認為是史上最優秀的華語電影,可以與之並駕齊驅唯有1948年費穆導演的《小城之春》。
1989年,《悲情城市》在歷史最為悠久,被稱為「電影節之父」的46屆威尼斯電影節斬獲最高榮譽金獅獎,這既是華語電影的第一次,也可以視為對臺灣新電影悲情而美麗的加冕。
1989年侯孝賢憑藉《悲情城市》為華語電影獲得第一座金獅獎獎盃,他的笑容燦爛。
之後,李安,蔡明亮,楊德昌,林正盛,張作驥等人先後帶著電影作品走上國際影壇,讓全世界看見了來自「臺灣」的電影之光。
左起:吳念真 侯孝賢 楊德昌 陳國富 詹宏志
《悲情城市》堪稱首部尋找臺灣人記憶的史詩巨製,它通過臺灣高雄一個家族在翻雲覆雨的歷史風雲中的顛沛流離,生生死死,來講述臺灣人的心聲,它「將那個混亂又黑暗的時代攤在陽光下重見天日」(臺灣影評人 小野),所有被國家正統歷史描述的背後的真相依次呈現。
劇中人說著各自的語言登場,中文,日文,英文,朝鮮文,中文裡又有上海話,山東話,粵語,閩南語,客家話 ,臺灣國語等等,還有一個只能寫字代替說話的啞巴。國族為大,個人如芻狗的年代,他們的掙扎,沉淪和無望的突圍。
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的時候,清政府沒有諮詢過一位臺灣人;1945年日本戰敗之後,退守臺灣的國民黨對待臺灣本土人視為二等國民,嚴加管控,「二二八「事件之後,國民黨在臺灣更是實行白色恐怖,身份認同的錯亂可以說是當時臺灣人共同的悲劇。梁朝偉扮演的那個失語的啞巴或許指代了彼時的臺灣。
《悲情城市》由臺灣最好的編劇吳念真,朱天文編劇,劇本視野之開闊,行文之中無處不充滿悲憫。它絕對是任何一個學電影的人都不可錯過的文本。同時「侯孝賢在這部電影中再度展現了許多神來之筆的長鏡頭,以呼應他企圖宏觀當時整個時代氛圍和歷史現場的角度。」(臺灣影評人 小野)。日本音樂家立川直樹的電影原聲音樂更是賦予影片驚心動魄,盪氣迴腸的魅力。
《悲情城市》的拍攝場景
《悲情城市》的主演以及主創們
2015年9月,侯孝賢做為第72屆威尼斯電影節的評委,帶著5月份在坎城電影節獲得的最佳導演獎的桂冠,回到給他帶來最初榮耀的城市,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1989年獲得華人導演的第一座金獅獎盃之後,侯孝賢之後沒有再帶著影片到威尼斯參賽,而是全部去了坎城(每次都金棕櫚無緣),真可謂「戲夢人生」。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臺灣自此結束「日據時期」,重回祖國。
臺灣基隆林阿祿家的大兒子林文雄喜得一子,為此合家歡樂。
林家在日據時期經營的藝旦間,現在又重新開張。林家有四兄弟,老大林文雄經營商行,老二本來開診所,戰爭期間被徵到菲律賓當醫生,至今生死未卜,老三文良,曾被徵到上海當通譯,戰敗後被以漢奸罪遭通緝,回到臺灣,住進醫院。老四文清,幼時跌傷致聾,當時在小鎮上經營一家照相館,與摯友吳寬榮同住;和他剛來不久的妹妹寬美成為好友。
吳寬榮是進步人士,他和幾位志同道合的人常聚集在一起,大家憂國傷時,言多慷慨。當談論起自光復後國民黨為政不廉,民不聊生,大家不禁唱起《流亡三部曲》,愴然悽瀝。
病癒出院的文良遇見上海舊相識「上海佬」,走上黑道,捲入了「盜印日鈔」、「私販毒品」等活動。文雄出面制止,不料上海佬勾結田寮幫,用檢肅漢奸罪犯條例,陷害兄弟二人。文良被捕,出獄後已經變成白痴般的廢人。
臺灣當局宣布查緝私菸,引發「二·二八」事件,林老師與寬友為營救被捕志士,日夜忙碌。不久,臺灣行政長官陳儀施「緩兵之計」,逮捕大量進步人士;蔣介石調動軍隊實行戒嚴,濫殺無辜。
寬美護送哥哥回到四腳亭老家避難,文清也身陷囹圄。
文清被釋出獄後,開始從事革命活動。寬榮在山裡成立抗政府組織,並將妹妹寬美託負於林文清。不久文清得知大哥在與黑幫宿敵拼搏中喪生,文清成了家中唯一的男人。
文清與寬美成婚後,喜得一子。當幼子咿呀學語時,寬榮送信告知叛徒告密,基地被剿,並囑咐他們儘快逃走。危急時刻,寬美決定與文清生死與共。他們終於沒走,回到家中。
三天後,文清被捕。悲劇還在這個城市繼續。
1992 張藝謀——《秋菊打官司》
第二回說到張藝謀。1988年,張藝謀的電影處女作《紅高粱》贏得了西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那時候,蘇聯還未解體,東西德也還沒有合併),張藝謀的起點之高,真是令人驚嘆的。《紅高粱》是華語電影首部獲得世界三大電影節最高榮譽的影片。
1990年,張藝謀帶著《菊豆》出徵坎城未果,1991年,張藝謀帶著《大紅燈籠高高掛》初戰威尼斯,就拿到了銀獅獎,侯孝賢還在這部電影掛名為「監製」。
1992年,張藝謀捲土重來,憑藉《秋菊打官司》一舉拿下最佳影片金獅獎,最佳女演員獎(鞏俐)。這也是中國大陸影片第一次斬獲金獅獎。
威尼斯也算是張藝謀,鞏俐的福地,1999年,張藝謀憑藉被坎城電影節退貨的《一個都不能少》,再次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2002年,鞏俐擔任了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主席;2007年,張藝謀擔任了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秋菊打官司》在現在看來,機巧的部分太多,乍看是一部寫實主義的影片,中遠景採取偷拍,鞏俐的造型,實際上是一部提純的寫實主義,或者說偽寫實主義。影片裡一個壞人都沒有,就是被秋菊狀告的村長,也都是好人,影片真正觸及人性尊嚴和制度缺陷的地方相當的少。
中國西北某個小山村裡,村婦秋菊的丈夫王慶來在與村長爭執時被對方踢傷下體無法再幹農活,只能整日躺在床上,對此村長沒表一態。秋菊氣不過,找村長理論不得對方理會,為討一口氣,她一紙訴狀將村長告到了鄉政府。鄉政府李公安耐心調解一番後,村長答應賠償秋菊家的經濟損失,卻是把鈔票直接扔在地上拒不道歉。
村長的舉動雖蠻橫無理,眾人還是覺得事情可以就此劃上句號,唯獨秋菊被激怒,立誓要討個說法,於是她挺著個大肚子和妹妹來到縣城,開始了漫漫告狀路。
1994 蔡明亮——《愛情萬歲》
1994年,蔡明亮帶著《愛情萬歲》來到威尼斯,多年以後他曾經回顧,是當年度的評委烏瑪·瑟曼為他徵得了這座金獅獎座。與《愛情萬歲》並列金獅獎的還有曼徹夫斯基的《暴雨將至》。那也同樣是一部天才之作,我第一次在《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發表影評就是關於《暴雨將至》的,此處暫且不表。
1995年,我在北京電影學院看到了蔣勳先生帶來的《愛情萬歲》,雖然是錄像帶,可是看完已經讓我很震動。如果說《悲情城市》糾結的還是歷史,是家國情懷,以及個體的被動反應。《愛情萬歲》已經是徹底的來到了現代,來到了當下,來到了個人的處境上面。
賣骨灰盒的李康生,天橋上擺地攤被城管驅趕的陳昭榮,以及售樓小姐楊貴媚,他們仿佛臺北的孤魂野鬼,他們沒有家,沒有朋友,沒有愛情。全片幾乎沒有對白,這些人物白天外出推銷,張貼廣告攬生意,晚上偷偷在尚未銷售出去的樓盤裡過夜,蔡明亮的鏡頭在這些狹小的空間裡穿梭,如同物業中心的監視器一樣捕捉到他們最私密的精神狀態。完全放鬆自由的狀態。我無意中發現,趙傳的《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的歌詞,與《愛情萬歲》竟然高度彌合。
每一個晚上
在夢的曠野
我是驕傲的巨人
每一個早晨
在浴室鏡子前
卻發現自己活在剃刀邊緣
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裡
在呼來喚去的生涯裡
計算著夢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
影片最經典的結尾,是楊貴媚在公園裡獨自哭泣。這個鏡頭長達十分鐘。(我沒有按表統計啊)至今看來,這個哭泣依然是「孤獨的現代人」在電影裡哭得最淋漓盡致的一次。胸中塊壘,恍如決堤。
《愛情萬歲》讓全世界知道了蔡明亮,之後連他的御用主演李康生也成為導演,帶著作品來到威尼斯。
2013年,蔡明亮憑藉《郊遊》獲得銀獅獎。可以說是威尼斯奠定了蔡明亮成為舉世矚目的導演的基礎。
蔡明亮與李康生、楊貴媚分享金獅獎
小康是一位骨灰盒推銷員,一日他悄悄潛入一幢公寓裡的一間房,沒想這間房裡,遇到地攤小販阿榮。售樓小姐美美是這個房子暫時的主人,她和小康同時喜歡上了阿榮,在詭異的寓所裡暗湧著情愫。美美與阿榮終於發生了關係,互相滿足之後,精神上卻更加空虛;小康則面臨著身體和精神更大的饑渴。所謂愛情,何以萬歲?
1999 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
1999年,張藝謀拍攝了一部關於失學兒童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起初是想去坎城參賽的,可是評委會主席雅各布認為這部影片是在替政府做宣傳,於是退貨。
1999年4月18日,張藝謀在坎城公布入圍名單之前,寫了一封公開信給雅各布先生。「鄭重聲明退出坎城電影節」,理由是張藝謀是該主席帶著政治或文化的偏見評論這部影片。張藝謀的公開信在中央電視臺一套節目和大小報紙的頭版上博得滿堂碰頭彩。
郝建先生為此寫了一篇《張藝謀的退場秀》,想看這篇文章的朋友可到網上搜一搜,或者等我們哪天有空貼出來給大家看看。總之,是說到點子上了:這是目前中國包括我在內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典型狀態:我們絕對知道在什麼時候可以拍案而起做出義正詞嚴狀,什麼時候能夠揪著老虎的鬍子裝一下「敢為人民鼓與呼」;我們也絕對知道什麼時候必須對自己清楚萬分的問題保持沉默、三緘其口。
張藝謀失意於坎城,卻在威尼斯電影節收穫了第二座金獅獎。威尼斯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出於與坎城競爭,還是出於對張藝謀的安慰,永遠都是個謎。
不過,張藝謀也創造了記錄,他是華人導演的第一個兩獲金獅獎的。他還拿過東京影帝,他似乎就是一個創造記錄的人。
水泉小學唯一的老師高老師因為家中有事,不得不暫時請假回家。村長不得不從隔壁的村子找來了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魏敏芝來代替高老師上課。高老師覺得她年紀小,可是無奈找人不容易,只好囑咐魏敏之每天給他們抄課文,準確點清人數,一個都不能少。原本30多個學生,因為家裡負擔不起,所以只剩下了26個。學生都覺得這個老師太年輕了,沒有老師的樣子便開始欺負她,整個教室都亂鬨鬨的。張慧科是班上的學習委員,可是家裡窮,母親又病臥在床,所以他不得不到城裡打工掙錢。魏敏芝得知情況後,呼籲同學一起湊錢去找他回來。魏敏芝到達城裡後,歷經辛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找到了張慧科,而且這些山區的孩子得到了社會的很大關注。
張藝謀影片獲得第二座金獅獎
2005 李安——《斷背山》
雖然很多人視李安為華人導演第一,參照係數大都因為他在好萊塢拍電影,他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但是他在國際電影節上的成績最好的也只是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理智與情感》),威尼斯沒有得過,坎城也沒有得過。
這次李安帶著三大電影節都喜歡的同性戀題材來到了威尼斯,《斷背山》一舉奪得金獅獎。
此時的歐洲,不少的國家的同性婚姻已經合法化,美國還只是極個別的州允許同性戀結婚。那時候,很多人覺得美國的同性婚姻合法化至少還有20年,誰想到十年後的6月26日,歐巴馬宣布全美同性婚姻合法化。
美國懷俄明州的西部,沉默寡言的農夫恩尼斯和熱情開朗的牛仔傑克一道被派到山上牧羊,那裡人跡罕至,他們只有與羊群為伴,生活單調無味。一個天寒地凍的夜晚,在酒精與荷爾蒙的作用下,他們做了「不該做的事情」,也就此他們在斷背山上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季節性放牧結束,迫於世俗壓力,傑克和恩尼斯不舍地與對方分離並各自結婚生子。恩尼斯迎娶了自幼相識的阿爾瑪,並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傑克到了德州,在妻子露琳家族的扶植下事業順利,還有了個兒子。雖然彼此真心相應,他們只能每年定期約會。一邊知情的阿爾瑪痛苦無比,而他們又無法滿足一年只有幾天的團聚。這時意外發生……
2006 賈樟柯——《三峽好人》
在2006年之前,賈樟柯已經帶著《站臺》(2000年)、《世界》(004年)入圍過威尼斯電影節,這是他的第三次。
《三峽好人》延續了賈樟柯電影的一貫主題,展示中國大陸社會轉型時期普通人所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影片一開始的長鏡頭掃過移民船上的人們,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打撲克,有的在發簡訊,有的在看手相,他們即將成為異鄉人,或遷往他鄉,或搬往新縣城。命運的船舷上,他們只能隨波逐流。
賈樟柯曾經說:「當一個社會急匆匆往前趕路的時候,不能因為要往前走,就忽視那個被你撞到的人。」
相比帶著渺茫希望離開的三明,趙紅的失落更為深切,沒有人能阻擋國家行動的浪潮,更沒有人能堅持執著如張望千年的神女。《三峽好人》好像在寫尋找失落的愛人,最後卻發現我們在尋找的過程中變得一無所有。
有人誤讀賈樟柯取悅於西方,恰好相反,我認為他是最不取悅西方的導演,他全部的作品都發生在當下,只是他更敏感,更提早察覺,使得他的影片有一種「預言性」。
賈樟柯憑藉《三峽好人》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這也是中國70後導演迄今為止所獲得的唯一金獅獎獎座。這部影片去年被釜山電影節評為史上十佳亞洲電影,也是中國大陸唯一當選的一部。
三峽建設工作正在進行中的奉節縣城,迎來一男一女兩個山西人。
男人韓三明來自汾陽,是名忠厚老實的煤礦工人,來奉節為尋十六年未見的前妻。前妻是他當年用錢買來的,生完孩子後跑回了奉節。尋找前妻的過程中波折不斷,韓三明決定留下來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現。女人沈紅來自太原,是名沉默寡言的護士,為尋多日不曾與自己聯繫的丈夫而來奉節。丈夫與她的夫妻關係早已是有名無實,這點她雖然深知,仍想讓丈夫當面給她個說法。趙紅的找尋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丈夫在有意無意地躲著她。韓三明和沈紅雖不認識,卻因為要做相對意義上的「拿起」與「捨棄」抉擇,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種神秘的聯繫。
2007 李安——《色,戒》
2007年,《色戒》與《太陽照常升起》同時入圍威尼斯。張藝謀擔任評委會主席。最後的結果是《色戒》勝出,李安跟張藝謀一樣,第二度獲得金獅獎。不過,李安一部是英文片,一部是華語片。
李安影片第二次獲得金獅獎
《色戒》是一部黑色電影,對人性的幽暗深邃之處的觸及相當的驚人。全裸演出的湯唯和梁朝偉也付出甚多。郝建先生有長文論述。
佳芝面對著國家間的戰爭和男女之間的戰爭,這個殘酷境遇和她的行動讓今天的讀者繼續膽寒,也讓我們生出些崇敬:我們和王佳芝一起作為自覺、自主的人共同生存在這個充滿荒誕的世界上。
就荒誕境遇中的艱難選擇來說,《色·戒》弘揚了一種存在主義的人道主義,它在探索一個有了自覺意識的人能夠做出何等驚人而勇敢的舉動。《色·戒》寫出了最極端的境遇:當王佳芝遵從自己的自由意志的時候,當她決心救自己所愛的人的時候,她付出了生命代價。最令人驚嘆的是:就是那個被她拯救的人籤署了她的死亡執行令。
《色·戒》所處理的兩個題材都是極其重大、極其深刻、極其敏感的。這就是個體與國家的關係,女子的身體性愛與精神愛戀的關係。這兩個題材在中國大陸更為敏感,更為禁忌。
因此《色戒》也遭遇了上映之後又被禁映的命運,湯唯也一度消失在銀幕甚至廣告之上。
本是嶺南大學學生的王佳芝因戰爭輾轉到了香港讀書,她在香港大學加入了愛國青年鄺裕民組織的話劇組,他們主演的愛國話劇更激起了他們的愛國情操。當鄺裕民得知汪偽政府的特務頭子易先生正在香港的時候,他們便密謀要刺殺易先生。化名「麥太太」的王佳芝很快得到了易太太的信任與喜愛,同時美麗的「麥太太」也吸引了易先生的眼球,正當事情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易先生突然要回到上海去。
此後王佳芝一直生活在上海,沒想到重遇了鄺裕民。當得知刺殺行動還沒結束時,王佳芝再次成為了特務,再次以「麥太太」的身份出現在易先生的面前。重逢後的二人關係進一步發展,此時的易先生因愛上了王佳芝而對她毫無忌諱,王佳芝的內心也變得起伏不定。刺殺行動進行正順利,但當易先生送給王佳芝璀璨鑽戒表達愛意時,王佳芝做出了驚人的決定……
華人導演七擒威尼斯金獅獎,有很多的機緣巧合,也不乏喧譁與爭議。不過那些時刻,一定會被他們所銘記,也會被電影史所銘記。
推薦閱讀
這一刀,刺向性侵女性的惡魔!
吳彥祖摸你可以,我為什麼就不行?
是什麼讓簡單女孩變為強悍女人?
賈樟柯的暴力江湖
永遠36歲的青春少年
第五輯《青年電影手冊》之《華語同志電影20年》
封面:關錦鵬、張國榮 定價:39元
購買請加「手冊君」微信 18611565068
(添加時請備註「購書」二字)
長按二維碼關注「手冊君」
我們關注華語導演的起點,也關心華語電影的熱點。
我們直擊華語電影的痛點,也撫慰華語電影的G點。
我們的電影之旅,沒有終點。
長按二維碼 關注「青年電影手冊」
Youth Film Hand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