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前父母「教養」重點,看你是否做對?!

2021-02-13 安徽三味教育集團

近期小編當起了「諮詢師」,小編親戚家的孩子兩歲多了,她在家根本就管不住這個孩子,因此總是來向我討主意。因為在蒙氏園裡薰陶的緣故,當然小編的方法很多,現在我這個親戚與她孩子正在家鬥智鬥勇,頗見成效呢。對此,小編被啟發了。小編今天要與大家聊一聊如何培養3歲前孩子的「教養」重點,請大家記錄下來,或者可以將文章轉發給其他家長共同學習。

一、為孩子提供規律、穩定的作息習慣。

好習慣其實就是守規矩。孩子從出生到一歲,父母要做到給孩子一個安穩、規律的作息時間以及一個固定的撫養人。頭一個月開始,要逐漸地幫孩子區分白天、黑夜。白天多陪伴孩子;晚上儘量保持平和、舒緩的節奏。

二、與孩子建立好的親子關係。

對待孩子不要撒手不管,完全交給老人。父母如果在孩子早期不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後面往往會花更多力氣去進行彌補。

三、做好安全防護,並多與孩子互動。

6個月以後,孩子會隨著活動能力的發展,探索能力也進一步增強。這個時期,孩子慢慢懂得了察言觀色,他們會根據大人的表情來判斷探索動作是否安全——他們知道微笑表示讚許,驚恐或者生氣的表情會讓他們撤退或者猶豫不決,這個時候,可以用表情來讓孩子感受規則。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能理解「不」的含義,所以,避免讓孩子陷入危險之中,不需要大聲說「不」。

秩序感是規則意識的初步形態,並由此逐步上升為對規則的要求:無論在什麼地方,我遵守規則,你也必須遵守規則。

通過前期有規律的養育,孩子1歲以後會漸漸表現出對秩序的敏感。一些孩子就會開始對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或物體擺放的空間等,出現近乎執拗的堅持。比如進門時拖鞋必須放在某個位置,誰的手機響了必須由誰來接電話等行為。

這個階段,我們需要滿足孩子的秩序感,並利用秩序感建立初步的規則。如果孩子的秩序要求是合理的,那不妨接納他的情緒,並儘量滿足他對秩序的要求,順應其秩序感發展的需要。對於原則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夠滿足孩子,就需要靈活變通,通過擁抱、轉移注意力等方式來平息寶寶的情緒。

2歲以後,孩子進入了規則的敏感期,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幫孩子建立規則。與此同時孩子也進入到第一個獨立期。對此他們不喜歡被安排,而是更多地想感受和表現自己的能力——嘗試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即使做不好,也不要父母幫忙。父母越阻止的事情,他會做得越起勁。所以,在規則的執行中,別跟孩子硬碰硬,換個思路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規則。

以上就是小編的分享了,你可還喜歡呀!

最後的話:

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尋找答案。給孩子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鍊。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為孩子創設適合其成長的教育環境。

相關焦點

  • 3歲教養對了,孩子一輩子就對了
    很多父母在這時不再恐懼育兒,因為他會表達會做事,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如何抱孩子,不用去猜孩子需要的是牛奶還是水,也不用追在孩子身後,這是屬於溫柔的方面;但是因為自我意識漸漸增強,他進入人生第一次叛逆期,必然出現種種逆反行為,這時屬於反抗的一面。如果說前兩年,對孩子的教養重點放在「養」,那麼從3歲開始,重點就應該放在「育」上了。但是,3歲左右家庭教養現狀並不那麼樂觀。
  • 叛逆:3歲教養的第一個關鍵詞
    第一次叛逆期之所以受到忽略,是因為很多父母認為孩子3歲左右的哭鬧、任性是天經地義的,而且處於可控制、可應付的階段,因此,很多家長對3歲孩子的教養可以總結為吼叫打罵後無可奈何地聽之任之。這樣做,父母就將問題留到了第二次、第三次叛逆期。到那時,教養孩子已經變得非常難了。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的第一次叛逆期。
  • 你的素養,就是孩子的教養
    沒有吧,怪不得你不懂」「你小時候也招人煩啊」「畢竟他只是個孩子」……同樣情況的還有過年時,親戚家的熊孩子撕你的書和文件、玩壞你的電腦、搶走你最愛的手辦或其他收藏……可這之後,那個親戚還笑嘻嘻地跟你說「沒關係」。尊重他人,從父母自身做起同樣是帶孩子坐飛機,現在一幫外國家長已經想出了合理又暖心辦法。
  • 藏在細節裡的教養,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再一了解才知道,就是上課前那名同學灑在椅子上的蜂蜜水粘住了褲子,當時老師挺不高興。聽了大寶講的這個事情,我想這名同學的家長如果平時多教給孩子一些有教養的細節處理,應該就不會出現上面令老師和自己都尷尬的一幕。既然灑了水就已經是犯了錯,那就需要及時彌補錯誤,用布子擦乾淨椅子上的水才是正確的做法,而對細節不當回事,又怎會讓老師對孩子有好感呢?
  • 父母的修養,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父母的回答能讓孩子明白:這樣做,是一種禮儀,也是一種彼此尊重。是對集體活動寄規矩的一種敬畏。 還記得那天我在家裡鼓搗半天,穿著正裝,圍著大紅圍巾。問兒子:「爸爸帥不帥?」兒子說:「爸爸,你都準備了這麼久,肯定帥啊!你很喜歡我們學校的活動嗎?」
  • 孩子朝餐廳服務員扔牙籤,教養是父母給予孩子一生的財富
    孩子無知不懂事,作為父親,難道你也不懂事,不明事理嗎?孩子用筷子,牙籤扔向服務員,他做得不對,作為家長理應勸阻或制止,而不是說如此不負責任的話。相信大家看到這個視頻,一定會和我有同樣的認知:沒家教,熊孩子都是熊家長慣出來的,每個熊孩子背後都坐著一個熊家長。
  • 父母吃飯看手機,卻責怪孩子不好好吃飯?這樣教養孩子有效果嗎?
    極寒天氣,想吃點熱乎的,於是全家人一起出門吃火鍋,卻遇到隔壁飯桌,孩子哭鬧,父母不管,你說窩不窩火?這桌孩子父母,從點完菜開始,就各自看自己的手機,任由小男孩這裡跑跑,那裡動動,小男孩還時不時地朝著我們做鬼臉。直到孩子打翻了碗筷,打碎了茶杯,服務員過來了,孩子媽媽才抬起頭,打罵孩子:「我說了叫你不要亂動,你就是不聽話!
  • 父母的修養,就是孩子的教養
    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都在煩惱,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總怕自己把孩子給帶壞了。其實,父母的修養,就是孩子的教養。父母,就是孩子這一生最好的老師與榜樣。」朋友從來沒有主動要求孩子一定要跟她一樣,愛環保、撿垃圾。從來沒有。但,當孩子看習慣了媽媽這種以身作則的行為後,不但不會感到羞恥,反而主動發動活動,一起加入拾荒環保中來。這就是父母的魅力所在。不需要多費口舌,孩子也會努力向他們靠近,最終長成像父母般出色的人。
  • 孩子3歲前,父母要陪他一起做7件事
    孩子3歲後,大腦已發育將近80%漸漸定型,若父母在3歲前能為孩子打下學習的基礎,陪著孩子一起進行7大練習與學習的活動,除了可增進親子關係外,更能促進孩子多元能力的發展。
  • 為什麼你的孩子沒教養?
    3個孩子坐電梯到9樓一名5歲男孩將已經出電梯的2歲女孩兒重新抱回電梯帶到護欄損壞的18樓……結果小女孩到達18樓後出電梯後一腳踩空瓊恩出生於一個有精神病史的工人家庭哥哥和妹妹都有智力缺陷父母多次離婚而後複合這讓他從小便成為周圍孩子們的嘲笑對象他的爸爸酷愛觀看暴力電影還會叫上瓊恩一起看
  • 孩子沒教養都是被「寵」的,父母一定要注意,別讓溺愛傷了孩子!
    不辨是非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要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有些孩子做錯事不自知,這比故意犯錯還可怕,父母要及時糾正孩子,這樣才能給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不要隨便打斷別人的話很多沒有教養的孩子喜歡打斷別人說話,這樣非常不禮貌,容易引起別人反感。家長要告誡孩子不要打斷別人的話,等人說完,他們會回答孩子的問題。如果是緊急情況,孩子可以馬上說話,也就是說要看情況再決定是否打斷別人。
  • 你的修養,就是你孩子的教養
    1、前幾天和朋友去一家自助餐廳吃飯。中途的時候,鄰桌來了兩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帶著兩個六七歲的小朋友。落座之後,大人對小朋友隨意交代幾句,便去挑選東西。可她們前腳剛走,兩個小朋友後腳便不安分起來,兩人拿著玩具氣錘隔著桌子過起招來。我和朋友相視一笑,並沒有多加在意。
  • 6歲男孩擅闖女廁,父母卻為其撐腰:你的教養,才是孩子起跑線
    如果上述一幕已經讓你感到不適,那麼接下來還有更過分的後續。女生的男友去質問小孩,「為什麼要開有人的門?為什麼不把門關上?」孩子媽媽不以為恥,竟然站出來破口大罵:「你這麼大個女的了,就你矜貴還怕看?」反覆強調自己娃才6歲,後來還撒潑說出「你是比別人多長了一個」這樣的粗俗話語。
  • 如果身為父母的我有「依戀障礙」,該如何自救?怎樣做不影響教養我的孩子?
    於是,在教養自己孩子的時候,會充分信任孩子,會給與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間,懂得轉化,不會過多的幹涉孩子的決定或選擇。「小小的世界觀」卻潛藏在幼年形成的認知中,如果,身為父母不懂得自省,慣性就一直存在;反之,如果父母懂得從「管教孩子」的模式轉變為「我是否需要做哪些改變」上,情況將大不一樣了!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 正向教養,養出樂觀、不怕難的孩子
    《親子天下》與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合作「媽寶」調查發現,沒有自信、自我肯定感的孩子,媽寶指數高,遇到困難就習慣找幫手;而受挫時給予鼓勵、親子關係穩固的「正向教養」型父母,容易養出樂觀、不怕難的孩子。今年高一,在進入臺中市私立慈馨兒少之家前就待過其他機構的小雯(化名)說,過去的機構非常嚴格,她不信任別人、覺得大家都是敵人,情緒常暴走,「現在老師會聽我說話,了解我的心情,生氣時我會用老師的方法提醒自己不要理對方,跟『心裡的自己』對話,情緒上進步很大。」
  • 【親子教育】正向教養 養出不怕難的孩子
    另一位女同學則說:「壓力是有大一點,不過專心點還是可以做得完。而且我爸說這老師很猛耶!」  如果你是這班的家長,想給孩子什麼樣的引導?  最近臺灣教養熱門關鍵詞肯定是「媽寶」,他們被愛很多,但生活力、思考力、問題解決能力跟學習熱情卻不高。有陣子教養看重「自尊」,父母過多的讚美卻讓孩子面對挫折更顯脆弱。
  • 4種父母教養方式決定孩子的性格,如果是第二類父母,孩子有福
    面對同樣的育兒問題,不同父母就會有不同的態度和反應,給孩子自然也不盡相同,也就養出了不同性格的孩子。上世紀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鮑姆萊德研究幾千個家庭發現,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主要分為三大類。直到三十年後,麥克畢和馬丁在他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來第四種教養方式。
  • 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養不是套路,而是父母的修行
    某位叛逆期的孩子媽媽給我線上留言:我看了你寫的文章,寫的很真實,我的感悟也很深,我就是不知怎樣解決現在孩子叛逆的問題。兒子15歲上初二,言行非常叛逆,他只要在家一天就打遊戲十多個小時,玩遊戲都玩到深夜2點鐘。孩子不肯寫作業,經常以身體不適的緣故不去上學,正常吃飯也不吃。我看了很多網上的親子溝通文章,也了解一些,儘量想同他有良好的溝通,想知道他內心的想法,問他為什麼不做作業,為什麼不去上學,他總是回答不知道。
  • 有兩件事≠沒教養,父母鼓勵孩子勇敢做,娃長大後可能會給你驚喜
    楠楠看著女兒眼裡噙著淚水,站在那不說話,楠楠正準備開口說話,婆婆小聲說道:「別讓孩子不懂分享,做一些沒教養的事,再說人家是客人。」因此,楠楠便將要說的話憋了回去。女兒像是鼓舞,把玩具給要了回來,而婆婆則怨怪楠楠,沒有將孩子教育好,覺得孩子不會分享就是自私,不會禮讓,就是沒教養。生活中,不少父母會強迫孩子「大方」地將自己的心愛之物分給其他小孩,若是反抗,就被指責和沒有教養,其實並非如此。
  • 教養! 孩子十歲前要學會的25條規矩,看看你家孩子做到了麼?
    教養是家庭教育的綜合體現,決定著孩子一生的行程。一個孩子的教養,是父母家庭教育成功與否的集中體現。以下是體現教養的25條禮儀,來驗收一下,看看你家的教育成果究竟怎麼樣吧。1、問別人話的時候先說「請問」。2、別人給了自己什麼東西,要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