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編當起了「諮詢師」,小編親戚家的孩子兩歲多了,她在家根本就管不住這個孩子,因此總是來向我討主意。因為在蒙氏園裡薰陶的緣故,當然小編的方法很多,現在我這個親戚與她孩子正在家鬥智鬥勇,頗見成效呢。對此,小編被啟發了。小編今天要與大家聊一聊如何培養3歲前孩子的「教養」重點,請大家記錄下來,或者可以將文章轉發給其他家長共同學習。
一、為孩子提供規律、穩定的作息習慣。
好習慣其實就是守規矩。孩子從出生到一歲,父母要做到給孩子一個安穩、規律的作息時間以及一個固定的撫養人。頭一個月開始,要逐漸地幫孩子區分白天、黑夜。白天多陪伴孩子;晚上儘量保持平和、舒緩的節奏。
二、與孩子建立好的親子關係。
對待孩子不要撒手不管,完全交給老人。父母如果在孩子早期不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後面往往會花更多力氣去進行彌補。
三、做好安全防護,並多與孩子互動。
6個月以後,孩子會隨著活動能力的發展,探索能力也進一步增強。這個時期,孩子慢慢懂得了察言觀色,他們會根據大人的表情來判斷探索動作是否安全——他們知道微笑表示讚許,驚恐或者生氣的表情會讓他們撤退或者猶豫不決,這個時候,可以用表情來讓孩子感受規則。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能理解「不」的含義,所以,避免讓孩子陷入危險之中,不需要大聲說「不」。
秩序感是規則意識的初步形態,並由此逐步上升為對規則的要求:無論在什麼地方,我遵守規則,你也必須遵守規則。
通過前期有規律的養育,孩子1歲以後會漸漸表現出對秩序的敏感。一些孩子就會開始對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或物體擺放的空間等,出現近乎執拗的堅持。比如進門時拖鞋必須放在某個位置,誰的手機響了必須由誰來接電話等行為。
這個階段,我們需要滿足孩子的秩序感,並利用秩序感建立初步的規則。如果孩子的秩序要求是合理的,那不妨接納他的情緒,並儘量滿足他對秩序的要求,順應其秩序感發展的需要。對於原則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夠滿足孩子,就需要靈活變通,通過擁抱、轉移注意力等方式來平息寶寶的情緒。
2歲以後,孩子進入了規則的敏感期,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幫孩子建立規則。與此同時孩子也進入到第一個獨立期。對此他們不喜歡被安排,而是更多地想感受和表現自己的能力——嘗試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即使做不好,也不要父母幫忙。父母越阻止的事情,他會做得越起勁。所以,在規則的執行中,別跟孩子硬碰硬,換個思路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規則。
以上就是小編的分享了,你可還喜歡呀!
最後的話:
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尋找答案。給孩子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鍊。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為孩子創設適合其成長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