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世界六大古文明之一的安第斯文明,古老又神秘。作為唯一一個產生於南半球文明,安第斯文明存在多個高度組織化的社會群落,卻從未為歷史留下隻言片語;馬丘比丘、庫斯科城、太陽神廟等遺址暗示著其精湛而獨特的制陶、冶金、紡織、建築和農業灌溉技術等,但它又與其他文明完全隔絕;它藝術繁榮,分工複雜, 能馴養鴕鳥和安第斯駱駝,還種植諸如棉花、南瓜、紅辣椒等多種植物。
最關鍵的是,當年它的發現,撼動了人們對於「何為文明」的認識。
博物館強強聯合 157件文物精品重現失落文明
6月25日至9月15日,「失落的黃金國:安第斯文明特展」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展出,來自秘魯11家考古類博物館的157件(套)出土文物藏品集體亮相。展覽以16世紀大航海**現時代,流傳於歐洲探險家的「黃金國」傳說為切入點,以古代文明發展時間序列為主線,重現南美洲安第斯文明,勾勒千年滄海桑田。自2019年9月以來,該展已先後在山西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館展出,重慶為國內巡展第三站。
「作為國內的第三站,這次我們通過前期的大量研究整理之後,變換了策展思路,以倒敘的手法——16世紀在美洲處於鼎盛時期的印加帝國被入侵者滅亡為歷史背景,揭開展覽序幕。157件(套)展品多為歷年重大考古發現的代表性文物,包括陶器、金屬、紡織品、木乃伊等」,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長程武彥如此說道。
「這是首次在中國大規模展出有關安第斯文明的文物展覽,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是西南地區的唯一展出地」,策展項目組成員管曉銳介紹,該展覽前後用了3年時間籌備,首先將安第斯文明與同時期中華文明公元紀年對比,再通過『探源安第斯文明奇蹟』、『地方文化趨於多樣化』、『跨區域政治體系建立』、『走向失落的印加帝國』四部分,回溯孕育出印加帝國的安第斯文明數千年來的發展歷程」。
何為黃金國?
吹笛男子小雕像,庫比斯尼克文化
(公元前1250年-前500年)
尖牙鳥面武士細紋陶瓶
莫切文化(公元250年-800年)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了解一下,安第斯文明的發現如何一步步地撼動人們對「文明」定義。
雖然在對「真正的文明」進行精準認定時,考古學家始終無法達成一致。但一般來說,他們都同意「真正的文明社會」都有幾個共同特徵:複雜的社會分工、階層的出現、紀念性建築的創造以及文字的發明。
可是,一個社會是否真的必須符合所有標準時,才能被看成真正的文明?安第斯文明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經有了成熟且相對完善的社會體系,階層的分化使文明內部自然而然地出現居住環境的差異。就是這樣一個高級社會,從未發明文字,卻正常運行;就連亞洲和中東古代文明廣泛使用的輪車,在安第斯也是聞所未聞。
海菊蛤紋黃金燒杯,西坎文化(公元750年-1375年)
印加風格美洲駝紋陶盤
印加文化(13世紀早期-1572年)
那麼,什麼才是文明?如今學界通行的所謂「文明標杆」也許終有一天隨著新的古代文明的發現被打破。
回過頭來說,如此高級的文明所以沒落,竟然是因為一個傳說——黃金國。
馬可·波羅曾如此描述東方「中國以東,遍地黃金」。雖然關於馬可·波羅還有諸多爭議,但在交通不便的13世紀,對於認知以往國度的神秘進行想像,卻是不爭的事實。安第斯文明也不例外。黃金國的傳說,最早始於南美洲原住民的一個宗教儀式,傳說黃金國國王會全身塗滿金粉,然後在山中的聖湖中洗淨,再將珍貴的黃金和綠寶石投入湖中獻給神靈。16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為尋找黃金國,踏上南美腹地,掠奪黃金和財富,徵服印加帝國,也讓安第斯文明走向失落。
吉氆-記事結繩,印加文化(13世紀早期-1572年)
不同於馬可·波羅對中國的誤解,安第斯文明確實與黃金——這一西方社會中象徵財富和寶庫的材料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在西班牙人踏上南美土地之前的2000年裡,南美原住民已逐漸掌握精湛的冶金工藝,擁有獨特的審美,能將黃金製成精美器物。黃金,在安第斯文明中,被視為凝聚了太陽能量的聖物。
展廳中就展出一件出土於羅洛神廟遺址東墓的男性貴族黃金頭飾,是此次展覽最重要的展品之一。頭飾總重達2公斤,連同附著的真實鳥類羽毛,總高超1米,寬60釐米,呈現了當時南美大陸黃金技藝的巔峰狀態。
安第斯文明與中國
作為兩大古文明,安第斯與中國的並行發展,顯示了兩個世界上偉大的早期文明如何在不同區域熠熠生輝,潤澤先民。
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1500年,秘魯的土著居民幾乎都過上了農耕生活。在此期間,逐漸出現大規模的公共祭祀場所,在公元前2000至前1500年間已出現社會階級分化,陶器也逐漸發展到安第斯全域。公元前1300年進入讓人嘆為觀止的「查文文化」時期,這是以古代秘魯主要宗教中心之一的查文德萬塔神廟遺址命名的考古學文化。這一時期,中國處於尚殷商文化,殷商文化「重祀、好祀」,不僅事事都要佔卜,還修建了許多大型祭祀場所。
在查文文化影響下,安第斯區域先後出現了帕拉卡斯文化(公元前900年-公元100年)和納斯卡文化(公元前100年-公元700年)。當公元1世紀,中華文明處於東漢時期時,一個神秘的族群正在秘魯北部海岸發展著自己的文明並建立國家,這就是莫切文化(公元100年-800年)。莫切人利用安第斯山的河流修建灌溉水渠獲得大量耕地,為獲取手工業原材料而建立起了貿易網絡體系,為表達宗教信仰建造了巨大的磚石建築,製作出工藝獨特的陶器,黃金、銅和白銀飾品,足見其手工業和建築業的發達和民眾的富庶程度之高。
這一時期,安第斯文明和東漢文化各有千秋:農業方面,東漢時期已能熟練使用提水灌溉工具(桔槔和轆轤);手工業方面,東漢人不僅能修建各種類型的墓室結構,更有發達的陶器製造業、冶銅業等;宗教方面,漢明帝建白馬寺,佛教興起;藝術方面,畫像磚的興盛代表了東漢人在生活中的樸素的快樂。
公元6世紀晚期,安第斯各區域開始大面積的遷移人口,多文化和族群勢力共榮共生。迪亞瓦納科文化(公元500年-公元1100年)和瓦裡文化(公元650年-公元1000年)興起,互相傳播自己的宗教。10世紀,以秘魯北部的蘭巴耶克為據點的西坎人建立起了強大的西坎帝國,生產力發達、技術先進、人口眾多,控制了秘魯沿海的廣大地區。中華文明也進入了宋遼時期。由於安第斯文明並無文字記載,其文化繁榮程度不得而知。但在其他方面,兩大古文明依舊可以相互媲美。
隨後,西坎文化衰落,契穆帝國(公元1100年-公元1470年)建立。隨後,地處安第斯山高原的庫斯科地區崛起的印加人,通過戰爭、聯盟、聯姻等方式,讓政治和軍事實力如日中天,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之勢,壓倒各方勢力,從而建立起印加帝國(15世紀前半期-16世紀中期),這是安第斯山地區由原住民建立的最大規模政治體系。印加帝國推行大規模的「國民計劃」:以克丘亞語為公共語言,建造農用梯田,普及農耕和畜牧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等,但隨著領土的擴張,如何有效地統治極速發展的帝國成為行政層面的難題。
這時,中國也進入了明朝。不僅在鐵、造船、建築等重工業上,還是在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輕工業上,明朝都在世界享有盛譽。此外,明朝還以較短的時間完成了宋朝手工業從官營到私營的轉變,私營經濟力量崛起,成為經濟發展中不可小覷的一環。
而當明朝逐漸發展,不斷壯大時,安第斯文明卻迎來了末路。1532年西班牙人來到南美洲時,帝國已經出現了各種不可調和的矛盾,諸如望族之爭、中央權力對同盟集團和高官的制約與妥協、地方勢力的反叛,等等。印加帝國鑄就的輝煌偉業,但在最輝煌的階段卻戛然而止,留給世人無盡的感嘆。
後記:沒有文字,讓毀於一旦的安第斯文明留給後世太多遐想,太多遺憾與未知。然而,或許也正因如此,人類對知識、解密、探索的妄念才得以被打破。面對遺蹟時,人們才能真正用心感受時間與智慧的力量。因為,「留下來的只有人,他們的過去無法在任何一本歷史書裡找到。」
註:文中除有表明圖注的五張作品圖外,其餘作品均來自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攝影:張殊。雅昌專稿,非經授權,禁止轉載。
- END -
原標題:《一個沒有文字的高級文明 | 安第斯文明留給後世的迷與思》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