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時候,只知道學習,以為考上了大學就會有一個光明的前途,就會有一個完美的人生。記得剛進高中時,老師讓每個同學寫一個自己的高考目標。那個時候,作者只知道大專,本科。聽說本科學歷還不錯,於是在目標卡上寫上了本科兩個字。最後,也確實考上了本科,並且還讀了研究生。雖然也是「雙非」,但找工作時倒也沒有受到影響。只是,跟客戶聊天的時候,真的缺點底氣。
01
今天,是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日子。
今年,報考研究生的人數為377萬,這一數字較上一年度的341萬人增加了36萬人,再次創了新高,刷新了報考人數的歷史記錄。
雖然沒有之前傳說中的440萬大軍之多,但是競爭依然激烈,如果想要考到名校,就更加需要具有一定實力。
從這張表可以看出,自2017年,研究生的報考人數突破兩百萬以來,每年都會新增幾十萬的考生,考研熱度一年比一年高。從2017年的201萬,到2021年的377萬,不到五年時間,考研報名人數增加了170多萬。
02
有人說,研究生學歷現在是越來越水,越來越不值錢。
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報考呢?
說說作者自己當年考研的原因。
第一、學校的鼓勵。作者本科是一個普通的二本院校。自己所在的化學專業一直都有著良好的考研傳統,每年的研究生錄取率也在學校所有專業中名列前茅。為了保持這一成績,系領導很早就開考研動員大會,積極鼓勵大家報考。光鼓勵還不夠,考上了還有獎勵,考上的同學1000元獎金。於是,在這種思想上的洗腦和金錢上的誘惑之下,很多同學都有了考研的想法。
第二、不想面對找工作的壓力。作者本科畢業2007年,當時就業壓力還沒那麼大。並且作者讀的是師範院校,出來找個老師的工作應該還比較容易的。但是,不知道什原因,就是對工作的事情莫名恐懼。想著要對著一群陌生人試講,想著將來的日子要永遠和一群孩子打交道,莫名焦慮。於是,還是讀書吧,起碼可以緩解三年。
第三、看到別人都在考,自己也考吧,隨大流。可能大多數同學跟作者的想法差不多,於是,備考的學生很多。一時間,大家都忙著搶圖書館的位置,甚至非常享受其中的樂趣。似乎不考的同學,已經變成了另類。怎麼辦,那隨大流,就考吧。
結果,就那麼稀裡糊塗地,過了國家線,雖然沒有考上第一志願,但是系領導積極幫忙調劑,最後,還是就這麼讀了一個「雙非」的研究生。
03
還記得今年那個找不到工作的「雙非」研究生麼?上了熱搜,火了。
不是因為顏值,也不是因為才華,而是因為「找不到工作」。
這位研究生,通過短視頻向大家訴說找工作的辛苦,聲稱自己已經輾轉幾個城市,可只要對方聽到自己的畢業院校是「雙非」,便沒有了後續,並且還會遇到一些冷言冷語。
她不甘心。自己雖然沒有考上985、211,但真的已經很努力,很拼命。雖然不是名校,但也是國家認可的研究生。
她不明白,就算自己能力上差一點,但也不會差太多,不然也不可能考上國家認可的研究生。
可是,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04
作者也是「雙非」研究生,10畢業,至今已經整10年。
也許是因為比這位同學早幾年畢業,競爭還沒這麼激烈;也許是對工作要求沒那麼高;也許專業比她好些。
找份工作還是容易的。
所在城市有人才補貼政策,研究生大概有6萬多,雖然作者沒拿到,但政策是真的。
說說同學們的工作。
有留校的幾個,目前來看確實不錯,雖然只是輔導員,但也是大學老師,穩定,有社會地位。
回老家繼續做高中老師的幾個,那會兒的研究生,到縣城當老師還是有優勢的,可以直接給編制。高中老師雖然辛苦,但穩定,有地位,也不錯。
進企業的,有幾個進了製藥行業裡龍頭企業,據說,開始非常累,不停地做實驗,但是,現在,有年入百萬的。
創業的,有幾個,開了化工廠。除了作者公司至今半死不活。其他幾個發展也不錯。
當然,女生中,也有幾個不上班做家庭主婦的,情況大概跟作者差不多,沒人帶孩子,沒辦法。
考公務員的,只聽說有一個師姐考到了上海海關,當時還為我們分享了考公經驗。可惜其他幾個報考的,都沒有考過。
甚至有一個要好的同學,全職備考了幾年,都沒能通過。
也有幾個考博的同學,其中一個浙大的直接市政府。另外幾個都在高校做老師。
而當初沒考研的同學,基本都是進的學校當老師,今天大部分已經成為了骨幹教師。
05
說說作者現在的心態。
也許因為疫情的原因,也許因為人到中年的原因。
作者越來越意識到穩定的重要性。
不羨慕年薪百萬的企業裡的同學,因為知道他們的壓力,經常會因為一個項目通宵達旦做實驗。
更不羨慕那些創業成功的同學,因為明白創業的艱難,即使被客戶罵的狗血淋頭,依然需要笑臉相迎。
只羨慕那些穩定的同學。
甚至開始後悔,明明可以直接做一個穩定的高中老師,為什麼還要考研?
06
最後,作者想提醒那些考研的同學:
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要考研,將來研究生畢業了又有什麼打算?
如果也像作者一樣,只是為了逃避工作,為了隨大流,為了學院的考研率,那麼作者奉勸你們:還是早點找份工作,這樣不僅可以早點賺錢補貼家用,還可以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哪怕花3年時間考公,上岸的機率也很大,而進入體制內,其實也是很多研究生的目標。
如果想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所建樹,那麼進入研究生階段,還是要認真學習,將來繼續考博。
因為研究生,不光越來越水,也真的挺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