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佳節,但回顧上海人近四十年的春節送禮風雲史我們不難發現,「洋氣」絕對是送禮的第一大要義。
奶油蛋糕、雀巢咖啡、人頭馬XO、丹麥曲奇……這些歷年春節禮品爆款背後的回憶和「瓜」有點多。
祝大家吃「瓜」愉快。
一
說出來90後、00後可能不相信,奶油蛋糕這種今天看起來跟過年渾身不搭界的食物,曾經在上海人的春節送禮榜上「霸屏」近二十年屹立不倒。
一切源於上世紀80年代初。
1981年3月4日的《解放日報》上刊登了一則消息:裱花蛋糕異軍突起。
「據商業部門統計,今年春節前後二十天,本市銷售的裱花蛋糕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六十二,而去年又較一九六五年增加十倍。」
90年代的春節
市民外出走親戚
騎自行車手拎蛋糕
本來,上海人過春節就有吃糕團、送糕團的習慣。因為「糕」與「高」諧音,寓意生活年年高,健康高壽,高高興興。
從新聞報導裡提到的對比年份可以看出,在此之前,奶油蛋糕在市場上已噤聲多年。
此番重出江湖,對於喜愛西餐西點的上海人來說是一種久別重逢。
從那時起,「洋糕」替代「土糕」,成了更加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春節送禮佳品。
1955年的春節
上海市民走親訪友
愛送水果網籃
為了滿足上海人對裱花蛋糕的胃口,1983年春節,市煙糖公司生產了近百萬隻蛋糕。與此同時,飲食行業四十多家店生產了25萬隻。
那年春節,上海市面上一共有百餘萬隻奶油蛋糕在流通。要知道,當時整個上海的常住人口也就1200萬不到。
想像一下,在網約車、私家車尚不發達的80年代,拎一盒大蛋糕擠公交車是一種怎樣的高難度體驗?
以至於向來「做人家」的上海人索性咬咬牙,拉「差頭」去走親眷了。
1986年年初一到年初三,市出租汽車公司接到的17653車次業務中,打車走親訪友的佔到近60%,一舉超過了常年高居首位的婚事用車。
報紙分析出現如此變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市民怕擠公交車擠壞蛋糕。
1986年2月14日
刊登在《新民晚報》
頭版的報導
那一年報紙上還有一條新聞是,奶油蛋糕終於泛濫成災了。過完年,不少商店滯銷的裱花蛋糕堆成了小山。
原來,看到蛋糕如此吃香,「阿貓阿狗」都想分一塊市場的「蛋糕」。
不少根本不具備生產裱花蛋糕能力的小工場、小吃店,甚至工廠食堂紛紛做起了「蛋糕師」。煙紙店、雜貨鋪乃至大餅攤更是競相進貨。
今年72歲的市民談凱敏記得,當時坊間戲稱大蛋糕為「炸藥包」,火腿為「手榴彈」。
不僅因為外形像,還因為收到的蛋糕太多,成了燙手的山芋。
經常是一盒奶油蛋糕在張三李四王五家輪番流轉,最後又回到了原點。張三一拆蛋糕:哎呀,是我送出去的嘛。
二
奶油蛋糕在上海春節禮品界的生命力極為旺盛。雖然年年被嫌鄙,卻又年年有人買。
看看1992年1月26日《解放日報》上的新聞標題你就懂了——《大蛋糕再度走俏 需防止一哄而上》。
一直到1998年春節前夕,報紙上才提到:「昔日『蛋糕加瓶酒』的現象日漸淡化。」
那個時候,上海人春節送禮的新寵——「味道好極了」的雀巢咖啡禮盒已經風行多年。
這支老廣告
想要傳遞的信息就是
雀巢咖啡乃饋贈親友之佳品
「吃咖啡」在許多阿姨爺叔的心裡,是另一個洋氣的代名詞。
直到現在,到上海人家裡做人客,泡一杯速溶咖啡依舊是阿姨爺叔對客人真誠的禮遇。
80年代在上海老百姓家裡,雀巢咖啡是要被放進玻璃櫥裡「軋臺型」的。
1988年除夕夜
市民張小華夫婦給女兒拍照留念
雀巢咖啡是最好的道具
到了90年代末,雀巢咖啡加伴侶禮盒百元不到的價格用來送禮剛剛好,隨禮盒附送的紅杯又顯得喜慶,所以成了一件喜聞樂見的春節禮品。
年年度新春,一年又一年,小編數了一下家裡長輩捨不得扔的紅色小瓷杯,集齊7個召喚神龍是沒有問題的。
與雀巢咖啡差不多同一時期流行的春節禮品還有人頭馬。「人頭馬一開 好事自然來」這句廣告語的流傳程度也與前者相當。
1993年春節前夕
人頭馬刊登在
報紙上的廣告
不過,人頭馬「辣手」的價格可不是當時普通家庭輕易喝得起的。
所以假使收到了人頭馬XO作為禮品,通常會被放在家裡顯眼的地方,因為捨不得喝而……慢慢積灰。
有人還為春節送洋酒犯了罪。
2000年,靜安區檢察院為一起洋酒盜竊案提起公訴。
那年春節前夕,來滬從事雲南土特產批發生意的嫌疑人冷某獲悉某俱樂部被法院查封,空無一人。
他鋌而走險潛入俱樂部,從貨架上拿了「人頭馬特級」、「路易十三」、「馬爹利XO」、「雙色蛋黃」、「人頭馬VSOP」洋酒各一瓶。
不曾想在翻越鐵門時被巡邏的保安人員逮個正著,人贓俱獲。
據鑑定,5瓶洋酒總計價值人民幣9700元。
三
上海人春節送禮的流行趨勢不斷在變,有一樣「洋氣」禮品依舊在阿姨爺叔喜愛的各大進口食品商店佔據C位——丹麥曲奇餅乾。
如果說廣東人過年從囤費列羅開始,再以費列羅長蛆結束;
那麼上海人過年是從收到丹麥曲奇開始,再以有葡萄乾的曲奇被先吃光結束。
問題來了:丹麥曲奇是在上海被捧紅的嗎?
應該說並不是,但跟上海又有那麼點關係。
先來說丹麥曲奇有兩大品牌倷曉得伐?
一個叫「丹麥藍罐曲奇」,一個叫「皇冠丹麥曲奇」。
各位下次去商場時不妨留心看一下,這兩種丹麥曲奇常年手拉手並排出現在貨架上。相似的名稱,相似的包裝,甚至相似的廣告。
今年春節前夕
「藍罐」「皇冠」肩並肩陳列在
一聯華超市入口顯眼處
前兩年,這兩大品牌還相繼起訴對方不正當競爭,讓廣大吃曲奇群眾蒙了圈。
且讓小編來幫大家捋一捋。
還記得這段廣告詞嗎?
「每到過年,就有很多顏色來看我。好像紅豔豔的紅紅,黃亮亮的大小表哥,還有綠油油的小文!不過,我最喜歡藍色來看我……牛油味香噴噴,又松又脆!」
——這是丹麥藍罐曲奇,廣告結束語是「送禮體面過人」。
這個廣告的原版來自香港。👇
2018年,專業吃瓜的香港某報紙特地大老遠跑到丹麥大街上問路人「知道丹麥藍罐曲奇嗎」,得到的回答竟然是:
「我不記得Kjeldsen(丹麥藍罐曲奇)。」
「不,我們沒有。」
據該報考證,藍罐曲奇確實始於丹麥,至今依然在丹麥的兩間廠房生產。
不過從60年代起就主力外銷到香港,並於80年代進入內地市場,而它的幕後推手是香港一位名叫羅保的爵士。
大約在60年代初,一位丹麥貿易專員認識了羅保爵士,希望他幫助在港銷售一些丹麥產品。
當時,他帶了一本丹麥產品雜誌過來,翻看以後,爵士唯獨對「就像祖母做的曲奇」感興趣,決定引入香港,開設「香港藍罐公司」。
為了更好地在華人市場推廣,1989年,爵士邀請著名設計師陳幼堅對藍罐重新進行設計,在藍罐中間加入大面積的金黃色。
藍罐包裝上
大面積的金黃色
符合中國人送禮的審美
「金幣」的吉祥寓意加上電視廣告宣傳,藍罐曲奇很快成為席捲香港、內地的熱門新年賀禮。
如果說藍罐是港澳粵地區的丹麥曲奇「一哥」,那麼在內地一些城市,英文名叫「Danisa」的皇冠丹麥曲奇則是其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皇冠」的出品方名為丹麥丹尼詩特色食品有限公司,而它的經銷商是一家註冊在上海的食品商貿公司。
前些年網友注意到,皇冠的餅乾桶側面有一行小字寫著「原產國:印度尼西亞」。
皇冠丹麥曲奇
外包裝上
註明了原產國
對此,這家上海的經銷商特意發表聲明稱,曲奇由丹麥公司提供配方與工藝,授權印度尼西亞的公司生產後出口到中國。
編輯部前兩年在哥本哈根的Magasin超市發現,取得商業成功的皇冠丹麥曲奇居然「出口轉內銷」,出現在了丹麥本土。
主銷中國內地市場
的皇冠丹麥曲奇
出現在了哥本哈根的商場裡
兩大品牌都以正統「丹麥曲奇」自居,而對中國市場格外重視的丹麥都認了。
我們翻了翻丹麥王國駐華大使館的微博,在提到「丹麥特產」的時候,大使館既cue過丹麥藍罐曲奇,也cue過皇冠丹麥曲奇。
丹麥王國駐華大使館的微博上
同時提到了
兩大曲奇品牌
當然,兩頭都不得罪的好事並不一直都有。
2015年,第十四屆蘇迪曼杯羽毛球混合團體賽在東莞舉行。記者發現,丹麥隊的所有隊員都來了,卻不見最有名的男雙選手鮑伊和摩根森。
一打聽,原來在那次蘇杯前,丹麥國家隊得到了皇冠丹麥曲奇的贊助。
然而包括丹麥最強的女雙在內,一共有5名雙打主力的個人贊助商是丹麥藍罐曲奇。
這五個人的球衣上到底印哪家曲奇的商標,成了矛盾的焦點。
協商不成,耿直的丹麥國家隊索性放棄了這五名主力選手。
不得不說,商場的競爭是激烈而殘酷的。
上海地鐵上
買皇冠贏丹麥遊的廣告
在疫情中看了有些淡淡的憂桑
最後再說一個「瓜」:費列羅關聯公司去年以超過20億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擁有藍罐曲奇的凱爾森集團。
也就是說,橫掃大半個中國的兩大新年「洋氣」禮品成了一家人。
- END -
更多過年故事,點擊下方圖片
···
寫稿子:韓小妮/ 畫圖畫:二 黑/
拍照片:韓小妮 顧 箏 拿摩溫/
編稿子:韓小妮/ 寫毛筆:陳冬妮/
做圖片:二黑/
拿摩溫:陳不好玩/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