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強大腦》最近又開播了,很喜歡的一個節目,雖然最近幾季爭議頗多。
自古英雄出少年,《最強大腦》一直肩負著傳遞正能量的責任:這一群有智青年不僅在當下引起「優智偶像」的熱潮,他們在比賽期間展現的獨立、聰明、有夢想、有熱血的精氣神也會為家庭以及社會教育做出正面的榜樣。
讓智慧飛揚起來,讓科學流行起來
回憶起第四季中王昱珩大戰人工智慧小度
回憶起第四季中多位選手與人工智慧機器人小度對戰。足以說明人工智慧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
機器人越來越像人,這一趨勢估計今年還會繼續吸引眼球。比如,2020年東京奧運會將啟用可引導觀眾、搬運物品的機器人,形似背包的可穿戴外骨骼可以有效幫助搬運人員減負。
機器人越來越「聰明」,背後除了經海量數據「培訓」的人工智慧,也離不開新一代通信技術。2019年是「5G商用元年」,2020年則是「5G起飛之年」。更多國家的電信運營商已表示將提供或擴大5G服務,5G手機預計也將有更多選擇。5G與教育、醫療、製造業、交通等領域深度融合,將會拓展新奇的應用場景。
202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國際需求快速下降,全球化的進程被迫暫停,中國將再度面臨國際需求快速衰退、國內產業分工調整的大變局,因此作為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的「新基建」受備社會各界的關注。「新基建」被推上風口,成為如今炙手可熱的話題。
疫情期間,杭州的城市大腦,健康碼、阿里全基因測序、CT影像等在疫情期間充分展示了中國以人工智慧等為新基建的中國城市治理能力。
正在熱議的兩會,確定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中心,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全面發展5G、人工智慧等新型技術,加速產業化的落地。疫情的壓力是短期的,企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是長期的;會繼續堅持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創新,用人工智慧助力常態化疫情防控。
對於某種技術來講,技術本身的發展隨著媒體的關注度會逐年下降,而維持一種技術本身的生命力來說,更多是技術+場景,也是技術本身的實用性和可複製性。所以對於人工智慧的未來,技術的融合以及技術與場景的融合成了重中之重,AI平臺的建立為更多人贏得了機會,並且也讓技術的快速融合成為了可能。
人工智慧是一把雙刃劍,儘管它在一個方面極大地豐富、拓展了人類的認識和行動領域,帶來了人類生活的飛躍式變革,但是人工智慧對人類生活的佔據、排擠使得人本身的價值面臨著被壓縮、坍塌甚至消解的危險。對此,除了在倫理體系的維護、道德文化的傳承等方面發揮教化、涵養作用之外,教育還應該在其自身的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豐富自我體驗、獲得人際關懷支撐而幫助他們不斷明證自身作為人的主體存在的地位,加強人作為人的觀念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