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已經成為一個社會的痛點熱詞了。
繼「單身狗」、「單身汪」、「單身癌」這樣的專屬單身詞彙的流行後,昨天,一個新的詞彙登上了熱搜。
自殺式單身,形容一直單身又不主動擴展社交範圍去認識新朋友,卻每天幻想著能擁有愛情的行為。
這個詞彙一經誕生,網友們紛紛表示自己膝蓋中箭了。
「一邊期待著身披金甲聖衣、駕著七彩祥雲的意中人,一邊又蝸居在自己的社交圈裡做鴕鳥。」可以說是這類單身男女的矛盾所在。今天,知著君就來分析一下單身焦慮盛行下的「自殺式單身」。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個愛情神話破滅的時代。
邵燕君曾提出過一種說法,愛情的神話就是啟蒙的神話。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使得世俗生活和個體生命的價值得到了尊重,「兩個精神共振的獨立個體的靈肉合一」的愛情神話就這樣誕生了。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愛情是某種意義上的「稀有品」,因而才會有無數美化了又美化、傳頌了又傳頌浪漫故事得以流傳。
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的個體性得到了解放和肯定,「自由戀愛」的普及使得「愛情」得以落地,那些流傳著的愛情故事從「少數人會擁有的奢侈品」變成了「人人都能拔出的石中劍」,愛情的形態有了更多種的可能性。人們對「愛情」的定義也呈現出「多元」和「祛魅」的特點,「靈肉合一」的朦朧幻想逐漸開始被用更理性的方式去看待,變得沒有那麼神聖和不可侵犯了。
加之在信息被快速傳播的網際網路時代,人人的故事都可被書寫,人人的故事都可被傳播,「愛情童話」故事的屢屢重建和幻滅也讓愛情變得與人們想像中的面貌不盡相同。就算是處在熱戀中的情侶,也難免在某個時刻,產生那麼點「這怎麼跟想像中的不一樣」的意難平。
當然,愛情神話的破滅並不意味著「愛情死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有當「神性」消失,「人性」才開始登上舞臺,就像雖然沒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愛情故事,人們也會有無數個瞬間心頭閃過「你為什麼偏偏是羅密歐」式的輕嘆。
幾個世紀以來,無數愛情神話的建構者早就通過各種方式為人們搭建好了那座幻想中的空中樓閣,「神性」的愛情依舊是在愛情神話的澆灌下成長的簇擁者所期待和渴望的。因而,人們才會一邊聲稱不再相信「一見鍾情」的童話,一邊又渴望著「邂逅式的愛情」。
「自殺式單身者」們就此誕生了。
理智上承認愛情的「人性」,知道「如果想要獲得愛情,需要認識新朋友、主動出擊」,感性上又貪戀著愛情的「神性」,渴望著「未知的、突如其來的愛情故事」。
這種「明知山有虎」的理智和「偏向虎山行」的感性拉扯的背後體現的是對「邂逅式愛情」的仍有期待的頑固「少女心」。
在無數經典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中,愛情的開始都是偶然的。
那些在我們心裡「榜上有名」的愛情大都開端於浪漫邂逅。
在長椅上睡得迷糊的安妮公主遇到了窮記者喬;傑西在火車上偶遇了賽琳娜;與家人一同來度假的艾裡奧結識了奧利弗;特芮絲與卡羅爾的第一次見面是在櫃檯前……這些無數「神性」愛情故事的打造者們似乎告訴人們,「愛情」的開始往往都是偶然的、它不需要你「有備而來」。
那麼在一些人眼中,帶著那麼點難言的目的主動開拓圈子的行為,在某些層面上,就像是親手去打破自己心裡的那點敝帚自珍的想頭,承認那些浪漫愛情和邂逅可能真的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成為了殺死心裡愛情「神性」的劊子手。
這麼看來,似乎那些廣為流傳的羅曼蒂克橋段耽誤了這些「少女心」頑強的男男女女們走進戀愛關係。但這種說法放在愛情這種極端感性的概念上,又難免顯得有些刻板、無趣和不解風情,因為有些時候,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頑固的「少女心」,才會有那麼多浪漫難言的故事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殺式單身」的話題下,有一個投票,問題是【你覺得自己是享受單身還是被迫單身】,其中,大部分人選擇的是【享受單身】。
跳出感性,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說,單身人口尤其是女性單身人口的增多其實是社會進步的體現。這裡的意思並不是「單身=社會進步」,這樣的解讀是非常狹隘的,而是當人尤其是女性不需要只作為「愛情主體」角色出現在社會面前的時候,人的選擇和社會角色就變得更加豐富了。
時廣軍教授曾在《「過度教育」與「過度單身」》中提出了「過度教育」對「過度單身」的影響,其中一個觀點是,對於青年而言,在接受進一步教育的過程中會產生諸多新邊界,影響青年情感意志的形成。
「角色衝突」、「圈內文化」和「忙碌」是影響青年在情感方面投注意志的三個主要關鍵詞,也是解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享受單身」的關鍵詞。
角色衝突其實就是當青年發生從單身到非單身的角色轉變時,人們一般要放棄原本單身時的生活方式,走入一種新的生活狀態。當「一人時」變成「兩人食」時,人們需要付出的改變就不止是時間了。而這種情況下,如果人們沒有做好充足的物質或者精神上的準備,就很容易引發焦慮和不安,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很多單身的人都「習慣單身」。
圈內文化其實是人們「不主動拓展社交範圍」的原因之一。當人們進入新的環境後,會漸漸形成新的圈子和小團體,擁有一個自己的「生活圈」,在這個生活圈中,人們往往會選擇與自己有相似生活經驗、教育背景和價值觀的人,人們也因為這樣使得感情往往會在日常生活中就得滿足,同時也並不會因為「單身」這個原因成為異類。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單身焦慮」在不斷蔓延,「自殺式單身者」們還是會有「隔岸觀火」的心態,岸邊人的婚戀狀況不會影響到他們。
最後一個關鍵詞是忙碌,當然這個聽起來像一個偽邏輯,因為無論是單身還是不單身,「忙碌」的可能性都是相同的。然而事實上確實是,當人們將意志更多地放在工作和學習上時,會更多的抽空個人時間,降低精力和感情在別的領域的投入。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單身貴族」也就誕生了。
回歸到我們聊的人群,這樣看來,「自殺式單身者」們確實是自主地、主動地選擇了「單身」。當然,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單身人口的逐漸增多一方面體現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的進步,另一方面也會引發人口結構不平衡等社會問題。但是從個體上來說,也確實給了人們在其他領域獲得自我價值的時間和機會。
舒淇在《剩者為王》裡有句臺詞:「我只是單身,不是死了。」結合電影內容來看,這句揭示了當下婚戀焦慮的臺詞聽起來頗有種外強中乾的賭氣意味。
在知著君看來,「自殺式單身者」們無需「自憐自艾」,也無需「故作清高」。儘管當下單身焦慮蔓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進步,「單身」也遲早會成為一種更加普遍和常態化的生活狀態。知著君無意通過這篇文章鼓勵大家打破心裡那點「私心」、踏出生活圈去「尋找愛情」。
畢竟,愛情和生活有千百種形態,也未必非要選擇某一種,萬事只要遵從內心就好。
THE END
參考資料:
[1]時廣軍.「過度教育」與「過度單身」——當代青年社會流動的代價[J].中國青年研究,2018(04):34-39.
[2]孫佳山.多重視野下的《甄嬛傳》[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2(04):27-35.
另有圖片選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