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補齊民生保障短板,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2021-01-11 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俯瞰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方山 攝


村民學習黎錦織錦技藝。方山 攝


白沙引進的名師在輔導學生。 阮琛 攝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十三五」期間,白沙黎族自治縣立足生態優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推進全縣脫貧攻堅重點工作,在全力以赴抓好問題整改、切實提高扶貧精準度、探索建立就業增收長效機制等方面下足功夫,於2020年高質量實現脫貧摘帽。

同時,白沙持續發力補齊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讓廣大群眾真正實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全力保障廣大群眾共享發展成果,讓幸福來得更有質感,更加暖心。

文體山城新活力   延伸產業鏈條促文旅融合發展

2020年12月26日,海南·白沙熱帶雨林大穿越全國挑戰賽開跑。作為白沙首次舉辦的全國性越野跑賽事,這裡稀有的熱帶雨林資源造就了獨特的賽道氣質,從空中俯瞰,賽道縱橫分布於白沙南高嶺林場之間,隨著黛綠山勢蜿蜒前行,遠處雲霧繚繞,很快就吸引了廣大戶外運動愛好者踴躍報名。

本次比賽共計吸引國內各地共計650名專業運動員和戶外運動愛好者參賽,其中,56公裡穿越賽吸引了向付召、張交、駱滔等知名越野運動員角逐桂冠。本次比賽還設置了17公裡健康跑,選手們途經金沙東路、濱河北路、什可造村、營盤村等地,在歡快的步伐中暢享運動健身的別樣魅力,也讓參賽隊員在這場活力奔跑之旅中留下了美好回憶。

據悉,自2018年9月白沙全民健身中心建成投用以來,白沙依託生態環境優勢以及日漸完善的文體設施配套,已吸引多個國家級運動項目訓練基地落戶白沙,並順勢引進全國橄欖球冠軍賽、全國女子拳擊錦標賽等精品賽事。以2020年為例,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2020年中國·白沙鐵人三項東京奧運會測試賽暨全國錦標賽、2020年全國射箭冠軍賽、2020年「白沙杯」全國男子拳擊冠軍賽暨女子拳擊備戰奧運拳王賽相繼在白沙舉辦,有力提升了白沙打造文體山城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掀起了全民健身、崇尚健康生活的熱潮。

白沙旅文局局長賴偉介紹,近年來,白沙充分發揮生態環境資源優勢,通過加強與國家體育總局聯繫,陸續建成了中國拳擊協會白沙訓練基地、中國登山協會白沙攀巖訓練基地、中國現代五項運動協會白沙訓練基地、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訓練基地、中國拳擊協會白沙MMA綜合格鬥訓練基地等國家級訓練基地,並於2020年掛牌成立國家體育訓練南方基地——海南白沙·綜合基地。

目前,白沙在打造具有白沙特色的體育旅遊小鎮基礎上,以助力海南自貿港建設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謀劃打造森林探險、越野活動等休閒體育運動項目,並圍繞體育旅遊和體育裝備、體育用品的展示和銷售延伸產業鏈條,全力打造較為完善的體育服務業,有效帶動旅遊產業發展。白沙縣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後,白沙將繼續引進與打造更多的精品賽事,以此吸引更多省內外參賽選手、運動愛好者以及市民遊客來到白沙參賽或遊玩,促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讓這座位於生態核心區的文體山城持續煥發活力。

引才留才新機制   營造開放便利的人才服務環境

「白沙要謀得更好的發展,就要出臺更完善的人才制度,打造更好的人才智庫,引進更多的人才紮根在這方沃土打拼創業。」對於人才的渴求,白沙縣委人才發展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海南自貿港建設新機遇的背景下,白沙立足發展實際,積極謀劃打造商務街區,密集對接生態農企入駐等。

對於人才的「承諾」,白沙各部門一直致力於出臺更詳實的制度及政策來保障。2020年8月,《白沙黎族自治縣高層次人才服務聯絡員管理實施細則》出臺,該項制度涉及19項服務事項,涵蓋子女入學、科研平臺支持、人才落戶、人才住房租賃及購房補貼、醫療保健、稅務服務等,每一個具體事項還公開了相應職能部門及具體聯絡員名字、手機號碼等。該《管理細則》要求,白沙要面向高層次人才實行精準服務,構建以「一次辦好」「零跑腿」為標誌的高層次人才服務優勢,營造更加開放便利的人才服務環境。

不止於此。2020年12月下旬,《白沙黎族自治縣急需緊缺人才認定辦法(試行)》出臺,明確提出,認定為該縣急需緊缺人才者,可按規定享受不落戶購房、購車,並在申請人才住房租賃或購房補貼等政策時放寬年齡限制;同時簡化有關認定程序,為緊缺人才者在白沙就業創業提供一系列貼心服務。幾乎同一時間出臺的《白沙黎族自治縣「候鳥」人才工作站管理實施辦法(試行)》也明確規定,各「候鳥」人才工作站每年考核結果為優秀者可獲得相應的獎勵經費,各鄉鎮、部門單位還可根據實際制定相應配套政策和提供經費支持。

既要多舉措引進外來人才,也要立足白沙實際,挖掘、培育更多的本地人才,才能更好地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全面激發助力海南自貿港建設新動能。2020年12月底,白沙公布該縣第二屆優秀人才評選擬表彰名單,共有38人上榜;其中,首都師範大學附屬海南白沙中學教師王琴等16人獲評為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獎,白沙五裡路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符小芳等13人獲評為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獎,白沙打安柳娟黎陶製品工藝坊負責人王柳娟等6人獲評為優秀民間藝人獎,海南家園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亮等2人獲評為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獎,海南電網公司白沙供電局生產技術部輸配電管理專責支永林獲評為優秀技能人才獎。

「人才不僅要『引進來』,還要『留得住、用得好』。」白沙縣委人才工作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強調,白沙各級各部門要充分利用好各項政策,要著力解決好當前人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在此基礎上,還要繼續制定優化營商環境配套政策,從創立、落戶、發展等各個環節為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各項服務,不斷優化企業全流程服務體系,讓企業引得進、做得大、長得強,積極推動白沙經濟社會轉型發展。

民族文化新生機   在傳承創新中助力百姓增收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海南白沙黎族骨器製作技藝(傳統技藝類)躋身其中。

白沙黎族骨器製作技藝傳承人符明莊介紹,黎族骨器是黎族婦女佩戴的一種頭飾,常常用於黎族姑娘陪嫁,或是黎族喜慶節日飾品,一般選用獸骨、牛骨或牛角製作,工藝包括洗刷去油脂、截料、修整成型、磨製、鑽孔雕刻、裝飾著色等。其中,「人形骨簪」是潤方言婦女的珍貴頭飾,不同的圖案及紋路寓意黎族不同的習俗及文化內涵。

無獨有偶。作為黎族文化瑰寶的黎錦近年來在傳承與創新方面也收穫頗豐。「複製黎族龍被,在海南尚屬首次,白沙在黎錦非遺文化傳承上大膽嘗試,這一做法值得肯定。」2020年4月,在白沙「龍被複製項目評審會」現場,一套由三幅彩錦連綴而成(三聯)的黎族龍被最終通過了專家評審。據悉,龍被是黎族紡、織、染、繡四大工藝中難度大、文化品位高、技術高超的織錦工藝品;自2019年以來,白沙積極開展黎族龍被製作技藝恢復和複製工作,組織海南黎族紡染織繡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王瑞妹,以及4名縣級傳承人,歷時10個月完成這一龍被複製項目。

白沙文化館館長符少玲介紹,截至2020年底,白沙「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已躋身聯合國非遺項目名錄,老古舞、黎族片陶製作技藝、黎族骨器製作技藝等3個非遺項目入選「國家級」,另還有渡水腰舟、黎族民間故事等4個非遺項目獲評為「省級」。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白沙非遺傳習館、陳列館陸續建成向公眾開放,在「十三五」期間,白沙多所中小學校共計21個黎錦培訓基地以及3所黎錦傳習所也相繼完工投用,並指派老師定期到各培訓基地教學。同時,白沙各部門積極舉辦黎族傳統樂器製作、織錦技能、竹編製作等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培訓班,扶持發展符秀英黎錦繡坊、潤妹子黎錦合作社和白沙燦然合作社等黎錦中小企業,讓黎錦藝術融入現代服裝服飾、布藝沙發等生活裝飾品中,助力當地百姓發展黎錦工藝品產業實現增收。

為更廣泛地開展民族文化活動,近年來,白沙還以舉辦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節慶活動為契機,組織群眾參加民俗大巡遊、趣味性民俗體育競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原生態民歌對唱、鄉村民俗遊等活動,助力推動白沙民族文化繁榮發展。

民生保障新成效 百姓奔小康更有盼頭

「課間操,預備起,一二三四……」近日,在白沙阜龍鄉中心學校寬敞的橡膠操場上,一群身著校服的孩子們時而高高揮臂,時而彈跳踢腿,認真完成課間操的每一個動作;課間操一結束,整潔明亮的教室裡又傳出琅琅讀書聲:「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近年來,白沙不斷改善辦學硬體、軟體,打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創設獨特的校園文化。經統計,尤其是近三年,白沙累計投入3億多元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使不少學校的校容校貌煥然一新,不斷縮小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以2020年為例,白沙共計投入7000萬餘元用於校舍建設和信息化設備購置,繼續改善和提升義務教育薄弱環節,完善薄弱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校園硬體有了保障,「軟體」同樣也不能「缺課」。據介紹,「十三五」期間,白沙在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探索建立了1499名教師與貧困家庭學生「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幫扶關愛體系,切實履行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在學生資助、控輟保學、問題整改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據統計,截至2020年12月底,白沙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共計24221人,其中建檔立卡戶及農村低保學生7541人,實現全縣義務教育適齡兒童100%入學。

在醫療保障方面,自2018年5月以來,白沙積極引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蘇州九龍醫院並達成託管幫扶協議,由該院選派不同學科的醫療、管理專家團隊前往白沙開展幫扶工作。同時,九龍醫院還通過「請進來、送出去」的方式,為白沙人民醫院及各鄉鎮衛生院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現今,白沙人民醫院中醫針灸科已通過省級重點專科評審,腹腔鏡、股腔鏡等多項新技術填補了當地診療的空白。白沙衛健委負責人介紹,為了讓當地百姓就近就醫,「十三五」期間,白沙不斷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其中,於2019年投入1100萬餘元在各鄉鎮村居新建16間衛生室,改造提升41間衛生室。自2020年以來,白沙又新建12間衛生室,並組織各鄉鎮的村醫參加培訓,提高村醫的醫療技術水平,基本實現了當地群眾「大病不出城,小病不出村」醫療保障目標。

唯有安居,才能樂業,百姓奔小康才更有盼頭。白沙扶貧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自2016年起,白沙全面實施「四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縣共計完成9000餘戶「四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工作,實現全縣貧困人口住房安全均有保障。在此基礎上,白沙還以「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建設為抓手,科學規劃、統籌建設一批產業與生態融合、人文與自然和諧的美麗鄉村,持續發力打造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新農村,走出了保護與發展共贏的綠色發展道路,也著實提升了當地百姓生活的幸福感。

(本版策劃/玉薈 撰文/玉薈 吳峰)

相關焦點

  • 補齊短板,有效改善民生
    民生無小事,民生無易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期間,提出「扎紮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的重大要求。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民生改善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 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指數」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民生問題是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事關四川發展、人民幸福、社會大局穩定。剛剛閉幕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1年全省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八大重點任務,其中之一,就是要切實加強基本民生保障。
  • 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 以人民為中心 著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
    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確保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貴陽、貴安幹部群眾紛紛表示,要將全會精神真正貫徹到工作中,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扣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著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抓項目保民生解難題促發展】甘肅清水:以群眾滿意為最高標準...
    從群眾安全住房全面覆蓋到道路交通迅猛發展,從農村安全飲水到群眾就醫難問題全面解決,從教育均衡發展到社會保障不斷提升,一項項民生項目、一樁樁民生實事在清水大地落地生根,惠及千家萬戶。十三五以來,清水縣始終堅持「抓項目、保民生、解難題、促發展」,緊緊圍繞發展所需、民心所盼、民生所系,著力補齊短板,努力提升群眾幸福度和獲得感,通過實施民生項目,辦好民生實事,繪就了百姓安居樂業、幸福祥和的小康畫卷。
  • 蘭西縣委書記李英男就全縣供水供熱等一線民生保障工作進行調研指導
    9月20日,縣委書記李英男就全縣供水供熱等一線民生保障工作進行調研指導。他強調,相關部門要本著為民務實的初心、為百姓分憂的決心,在保證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進民生工程建設,儘快讓民生項目建設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鄭照利、副縣長韓東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調研。
  • 今日大理||大理市著力補齊教育事業民生短板
    今日內容提要:1.大理市著力補齊教育事業民生短板2.「一方染布織錦繡 用心耕耘為傳承」 人大代表風採系列專題報導之段銀開3.大理市第一屆學生運動會開幕4.豐富校園體育活動 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大理市第一屆學生運動會側記大理市著力補齊教育事業民生短板近年來,大理市著力破解教育資源不充足、學前教育不完善、教育發展不均衡「三大短板」,切實解決廣大群眾「煩心事」。
  • 抓牢抓實民生兜底保障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公益性公墓項目是一項惠及廣大市民的社會公益事業,一定要按照『公益惠民、節地生態』的理念進行經營管理。」蔡萌芽調研時強調。公益性公墓計劃投資1.5億元,按照環境優美、莊嚴肅穆的公園式陵園進行規劃設計,規劃建設墓穴2.6萬位,可安放4.6萬具骨灰,同時配套建設烈士紀念廣場、水體景觀、園林景觀、服務管理辦公區等功能區。
  • 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_國內新聞_新聞...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託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 政協委員林裕豐:論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係
    民生問題,不僅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且影響到整個國家改革發展的大局。解決民生問題,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一)解決民生問題必須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義。發展不是單純的經濟發展,而是包括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全面進步,既包括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又包括經濟社會各方面事業的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
  •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激勵鼓舞廣大幹部——以...
    一句句問候,牽掛的是人民群眾的民生保障;一聲聲叮囑,惦念的是百姓福祉安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紮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實實在在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兜住民生底線,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
  • 經濟大家談 |「十四五」時期民生保障工作的總體思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記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緊緊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十三五」期間,我國民生保障工作取得了輝煌成就,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制度建設經驗。「十四五」時期經濟和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對此,我們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明確發展思路,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 福建:加快補齊教育事業短板 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
    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教育的內容讓代表們感到滿心歡喜,同時又是滿懷期待,教育事業作為社會事業當中的首要大事,當前離群眾的需求還有一定距離,今後我省教育事業這塊短板究竟該如何補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又有哪些舉措,代表委員們有何意見建議,來看記者的報導。
  • 人民日報整版刊文探討:深化新時代社會保障研究
    本版刊發幾篇文章,圍繞深化新時代社會保障研究進行探討。——編 者中國何以建成世界最大社會保障體系(學苑論衡)核心閱讀把社會保障作為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基本途徑與制度保障,使我國社會保障建設深得人心、得到人民群眾廣泛支持,這為我國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社會保障體系提供了重要前提。
  • 關於黃石未來發展,他們這樣說
    重點完善提升樞紐功能,大力發展臨港產業,抓緊對接國家、省級發展規劃,最大限度爭取政策支持,繼續強功能、抓基建、引產業、優生態,加快推進綜保區建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努力補齊沿江生態環境短板。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所以,我們更加關注民生這塊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領域,發展不全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表現在不同社會群體民生保障方面。」所以我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很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在補齊民生短板,滿足人民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需要。這些工作的成效如何,人民群眾的體會最深、最真實。
  •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體人民。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衡量、反映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標尺與準繩。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
  • 回眸十三五丨平潭:民生為本 繪就幸福底色
    民生大於天,民心重於山。一座幸福之城,須有鮮明的民生底色。回眸「十三五」,「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貫穿於平潭發展的每一個瞬間。通過開展民生補短板攻堅戰、實施「保障民生補齊短板工程」,新建一批、改擴建一批、撤併一批學校,擴大資源供給,同時規劃調整全區學校布局,合理配置優質教育資源。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實驗區教育項目總投資37.77億元,新增學位22296個。
  • 補短板惠民生,為百姓撐起「暖暖的幸福」
    針對發電供熱和居民取暖用煤需求加大的實際,鐵路部門快馬加鞭做好電煤運輸工作,保障人民群眾安全溫暖過冬。(人民鐵道報)民生無小事,老百姓的關切,往往都是具體的、現實的。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做好每一件民生實事,就是為了讓人民群眾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