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方山 攝
村民學習黎錦織錦技藝。方山 攝
白沙引進的名師在輔導學生。 阮琛 攝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十三五」期間,白沙黎族自治縣立足生態優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推進全縣脫貧攻堅重點工作,在全力以赴抓好問題整改、切實提高扶貧精準度、探索建立就業增收長效機制等方面下足功夫,於2020年高質量實現脫貧摘帽。
同時,白沙持續發力補齊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讓廣大群眾真正實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全力保障廣大群眾共享發展成果,讓幸福來得更有質感,更加暖心。
文體山城新活力 延伸產業鏈條促文旅融合發展
2020年12月26日,海南·白沙熱帶雨林大穿越全國挑戰賽開跑。作為白沙首次舉辦的全國性越野跑賽事,這裡稀有的熱帶雨林資源造就了獨特的賽道氣質,從空中俯瞰,賽道縱橫分布於白沙南高嶺林場之間,隨著黛綠山勢蜿蜒前行,遠處雲霧繚繞,很快就吸引了廣大戶外運動愛好者踴躍報名。
本次比賽共計吸引國內各地共計650名專業運動員和戶外運動愛好者參賽,其中,56公裡穿越賽吸引了向付召、張交、駱滔等知名越野運動員角逐桂冠。本次比賽還設置了17公裡健康跑,選手們途經金沙東路、濱河北路、什可造村、營盤村等地,在歡快的步伐中暢享運動健身的別樣魅力,也讓參賽隊員在這場活力奔跑之旅中留下了美好回憶。
據悉,自2018年9月白沙全民健身中心建成投用以來,白沙依託生態環境優勢以及日漸完善的文體設施配套,已吸引多個國家級運動項目訓練基地落戶白沙,並順勢引進全國橄欖球冠軍賽、全國女子拳擊錦標賽等精品賽事。以2020年為例,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2020年中國·白沙鐵人三項東京奧運會測試賽暨全國錦標賽、2020年全國射箭冠軍賽、2020年「白沙杯」全國男子拳擊冠軍賽暨女子拳擊備戰奧運拳王賽相繼在白沙舉辦,有力提升了白沙打造文體山城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掀起了全民健身、崇尚健康生活的熱潮。
白沙旅文局局長賴偉介紹,近年來,白沙充分發揮生態環境資源優勢,通過加強與國家體育總局聯繫,陸續建成了中國拳擊協會白沙訓練基地、中國登山協會白沙攀巖訓練基地、中國現代五項運動協會白沙訓練基地、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訓練基地、中國拳擊協會白沙MMA綜合格鬥訓練基地等國家級訓練基地,並於2020年掛牌成立國家體育訓練南方基地——海南白沙·綜合基地。
目前,白沙在打造具有白沙特色的體育旅遊小鎮基礎上,以助力海南自貿港建設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謀劃打造森林探險、越野活動等休閒體育運動項目,並圍繞體育旅遊和體育裝備、體育用品的展示和銷售延伸產業鏈條,全力打造較為完善的體育服務業,有效帶動旅遊產業發展。白沙縣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後,白沙將繼續引進與打造更多的精品賽事,以此吸引更多省內外參賽選手、運動愛好者以及市民遊客來到白沙參賽或遊玩,促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讓這座位於生態核心區的文體山城持續煥發活力。
引才留才新機制 營造開放便利的人才服務環境
「白沙要謀得更好的發展,就要出臺更完善的人才制度,打造更好的人才智庫,引進更多的人才紮根在這方沃土打拼創業。」對於人才的渴求,白沙縣委人才發展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海南自貿港建設新機遇的背景下,白沙立足發展實際,積極謀劃打造商務街區,密集對接生態農企入駐等。
對於人才的「承諾」,白沙各部門一直致力於出臺更詳實的制度及政策來保障。2020年8月,《白沙黎族自治縣高層次人才服務聯絡員管理實施細則》出臺,該項制度涉及19項服務事項,涵蓋子女入學、科研平臺支持、人才落戶、人才住房租賃及購房補貼、醫療保健、稅務服務等,每一個具體事項還公開了相應職能部門及具體聯絡員名字、手機號碼等。該《管理細則》要求,白沙要面向高層次人才實行精準服務,構建以「一次辦好」「零跑腿」為標誌的高層次人才服務優勢,營造更加開放便利的人才服務環境。
不止於此。2020年12月下旬,《白沙黎族自治縣急需緊缺人才認定辦法(試行)》出臺,明確提出,認定為該縣急需緊缺人才者,可按規定享受不落戶購房、購車,並在申請人才住房租賃或購房補貼等政策時放寬年齡限制;同時簡化有關認定程序,為緊缺人才者在白沙就業創業提供一系列貼心服務。幾乎同一時間出臺的《白沙黎族自治縣「候鳥」人才工作站管理實施辦法(試行)》也明確規定,各「候鳥」人才工作站每年考核結果為優秀者可獲得相應的獎勵經費,各鄉鎮、部門單位還可根據實際制定相應配套政策和提供經費支持。
既要多舉措引進外來人才,也要立足白沙實際,挖掘、培育更多的本地人才,才能更好地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全面激發助力海南自貿港建設新動能。2020年12月底,白沙公布該縣第二屆優秀人才評選擬表彰名單,共有38人上榜;其中,首都師範大學附屬海南白沙中學教師王琴等16人獲評為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獎,白沙五裡路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符小芳等13人獲評為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獎,白沙打安柳娟黎陶製品工藝坊負責人王柳娟等6人獲評為優秀民間藝人獎,海南家園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亮等2人獲評為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獎,海南電網公司白沙供電局生產技術部輸配電管理專責支永林獲評為優秀技能人才獎。
「人才不僅要『引進來』,還要『留得住、用得好』。」白沙縣委人才工作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強調,白沙各級各部門要充分利用好各項政策,要著力解決好當前人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在此基礎上,還要繼續制定優化營商環境配套政策,從創立、落戶、發展等各個環節為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各項服務,不斷優化企業全流程服務體系,讓企業引得進、做得大、長得強,積極推動白沙經濟社會轉型發展。
民族文化新生機 在傳承創新中助力百姓增收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海南白沙黎族骨器製作技藝(傳統技藝類)躋身其中。
白沙黎族骨器製作技藝傳承人符明莊介紹,黎族骨器是黎族婦女佩戴的一種頭飾,常常用於黎族姑娘陪嫁,或是黎族喜慶節日飾品,一般選用獸骨、牛骨或牛角製作,工藝包括洗刷去油脂、截料、修整成型、磨製、鑽孔雕刻、裝飾著色等。其中,「人形骨簪」是潤方言婦女的珍貴頭飾,不同的圖案及紋路寓意黎族不同的習俗及文化內涵。
無獨有偶。作為黎族文化瑰寶的黎錦近年來在傳承與創新方面也收穫頗豐。「複製黎族龍被,在海南尚屬首次,白沙在黎錦非遺文化傳承上大膽嘗試,這一做法值得肯定。」2020年4月,在白沙「龍被複製項目評審會」現場,一套由三幅彩錦連綴而成(三聯)的黎族龍被最終通過了專家評審。據悉,龍被是黎族紡、織、染、繡四大工藝中難度大、文化品位高、技術高超的織錦工藝品;自2019年以來,白沙積極開展黎族龍被製作技藝恢復和複製工作,組織海南黎族紡染織繡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王瑞妹,以及4名縣級傳承人,歷時10個月完成這一龍被複製項目。
白沙文化館館長符少玲介紹,截至2020年底,白沙「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已躋身聯合國非遺項目名錄,老古舞、黎族片陶製作技藝、黎族骨器製作技藝等3個非遺項目入選「國家級」,另還有渡水腰舟、黎族民間故事等4個非遺項目獲評為「省級」。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白沙非遺傳習館、陳列館陸續建成向公眾開放,在「十三五」期間,白沙多所中小學校共計21個黎錦培訓基地以及3所黎錦傳習所也相繼完工投用,並指派老師定期到各培訓基地教學。同時,白沙各部門積極舉辦黎族傳統樂器製作、織錦技能、竹編製作等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培訓班,扶持發展符秀英黎錦繡坊、潤妹子黎錦合作社和白沙燦然合作社等黎錦中小企業,讓黎錦藝術融入現代服裝服飾、布藝沙發等生活裝飾品中,助力當地百姓發展黎錦工藝品產業實現增收。
為更廣泛地開展民族文化活動,近年來,白沙還以舉辦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節慶活動為契機,組織群眾參加民俗大巡遊、趣味性民俗體育競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原生態民歌對唱、鄉村民俗遊等活動,助力推動白沙民族文化繁榮發展。
民生保障新成效 百姓奔小康更有盼頭
「課間操,預備起,一二三四……」近日,在白沙阜龍鄉中心學校寬敞的橡膠操場上,一群身著校服的孩子們時而高高揮臂,時而彈跳踢腿,認真完成課間操的每一個動作;課間操一結束,整潔明亮的教室裡又傳出琅琅讀書聲:「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近年來,白沙不斷改善辦學硬體、軟體,打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創設獨特的校園文化。經統計,尤其是近三年,白沙累計投入3億多元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使不少學校的校容校貌煥然一新,不斷縮小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以2020年為例,白沙共計投入7000萬餘元用於校舍建設和信息化設備購置,繼續改善和提升義務教育薄弱環節,完善薄弱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校園硬體有了保障,「軟體」同樣也不能「缺課」。據介紹,「十三五」期間,白沙在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探索建立了1499名教師與貧困家庭學生「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幫扶關愛體系,切實履行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在學生資助、控輟保學、問題整改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據統計,截至2020年12月底,白沙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共計24221人,其中建檔立卡戶及農村低保學生7541人,實現全縣義務教育適齡兒童100%入學。
在醫療保障方面,自2018年5月以來,白沙積極引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蘇州九龍醫院並達成託管幫扶協議,由該院選派不同學科的醫療、管理專家團隊前往白沙開展幫扶工作。同時,九龍醫院還通過「請進來、送出去」的方式,為白沙人民醫院及各鄉鎮衛生院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現今,白沙人民醫院中醫針灸科已通過省級重點專科評審,腹腔鏡、股腔鏡等多項新技術填補了當地診療的空白。白沙衛健委負責人介紹,為了讓當地百姓就近就醫,「十三五」期間,白沙不斷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其中,於2019年投入1100萬餘元在各鄉鎮村居新建16間衛生室,改造提升41間衛生室。自2020年以來,白沙又新建12間衛生室,並組織各鄉鎮的村醫參加培訓,提高村醫的醫療技術水平,基本實現了當地群眾「大病不出城,小病不出村」醫療保障目標。
唯有安居,才能樂業,百姓奔小康才更有盼頭。白沙扶貧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自2016年起,白沙全面實施「四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縣共計完成9000餘戶「四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工作,實現全縣貧困人口住房安全均有保障。在此基礎上,白沙還以「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建設為抓手,科學規劃、統籌建設一批產業與生態融合、人文與自然和諧的美麗鄉村,持續發力打造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新農村,走出了保護與發展共贏的綠色發展道路,也著實提升了當地百姓生活的幸福感。
(本版策劃/玉薈 撰文/玉薈 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