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務其實,愚者爭虛名」一句話出自小說《三國演義》,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不要貪圖虛名,而是要求實在的事情。引申的意思是:聰明的人追求事物的根本,愚蠢的人追求事物的外表.。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有些人爭取外表的名譽,有些人爭取實在的利益好處。我能想到的有這麼幾個地方:
1、呂布不怕別人罵他忘恩負義,殺死了他的第一個義父「丁原」,只為了貪圖董卓給他的赤兔馬好處。
2、呂布不在乎別人說他是趁火打劫,因為貪圖徐州地盤的利益,趁著劉備攻打袁術的時候,搶去了劉備的徐州。
3、劉表不在乎別人罵他見利忘義,為貪圖袁紹給他的好處,在孫堅回江東的路上,截殺孫堅,導致荊州與東吳結下世仇。
4、曹操拒絕屬下勸進做皇帝,不貪圖皇帝虛名。為了是控制漢獻帝流血,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打擊其他割據勢力。
5、袁術拿到傳國玉璽後,迫不及待的做了皇帝,只為了貪圖做皇帝的虛名。
6、關羽為了美髯公的虛名,丟掉了荊州。
……
從以上情節中,我們能看出外表的虛名有時是有用的,內在的實惠有時是有用的。只是看具體是什麼事情再確定,應該追求名譽還是實惠。所以我認為小說裡的這句話「智者務其實,愚者爭虛名」,不能完全是正確的。要看名聲和實惠,哪個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更有利。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小學時期,很多家長說不要當什麼班幹部,太累,耽誤學習,要那個頭銜沒什麼用,還是把自己的學習成績搞好才重要。也有的家長說,要爭取當班幹部,因為那樣可以得到班主任和老師們的關照,而且可以鍛鍊自己的口才、溝通、管理能力,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我覺得都有道理,這就要看家長和孩子自己的定位了,是想當一個超級學霸、兵王;還是想長大後成為一個團隊或者組織的領導者。
作為21世紀成年人的我們,到底是要虛名頭銜光環好,還是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好,哪個更重要呢?我覺得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如果現在需要展示影響力,才能使自己更進步,那就需要追求外在的東西。例如,搜狐公司老闆張朝陽,幾年前為了使自己的公司能夠更好地吸引投資者和社會大眾,就不惜犧牲自己的時間,更多的在公開場合露面,甚至出現在娛樂新聞中,與他相似的還有萬科的王石。
如果現在需要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事情,那就不要貪圖外表的事情。例如,蒙牛企業從牛根生退出一把手之後,有一些負面的新聞。這段時間,蒙牛企業就比之前要低調多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產品的品質上,以及企業內部的管理上了。
所以,「智者務其實,愚者爭虛名」這句話的理解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智者可能既務其實,也務虛名。愚者可能既務其實,也務虛名。是智者還是愚者,與務實和務虛本身沒有關係。關鍵是要看自己當下的戰略目標是什麼,哪個對自己、對組織的發展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