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聲音就像尖銳的刺,入耳即「瘋」,讓人抓狂不已。比如……
騎自行車時,突然一個急剎車,刺耳的聲音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
路過垃圾回收站,突然傳來塑料泡沫「互懟」的聲音……
周末早上想睡個懶覺,隔壁一陣電鑽聲傳來,仿佛每一下都鑽在自己的腦仁上……
說實話,光是看文字和圖片腦補這些聲音,你可能就會覺得很不舒服、頭皮發麻、心裡發癢,更別提真實聽到了。
有科學家研究發現[1],當人聽到這些令人難受的聲音時,大腦中有兩個區域的信號會明顯增強:
一個是和聽覺有關的聽覺皮層,另一個是和情感有關的杏仁核。
也就是說,從神經生理學角度來看,我們的大腦天生就對這類刮擦的聲音異常敏銳。
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兩個腦結構又是咋回事呢?別急,聽我慢慢講來。
聽覺皮層是大腦中的一個聲音處理單位,是聽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處理聽覺信息。
那電導率又是什麼呢?它是物體傳輸電流能力的一個指標。當電導率增加時,通過皮膚的電流就會相對增加,也就容易出現渾身發麻的感覺。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聽到噪音後,有些人會渾身發麻。
杏仁核是大腦的情緒反應中心,主要功能是產生、識別和調節情緒,控制學習和記憶。因為它的外觀酷似杏仁,所以被稱為杏仁核。如果它太過「活潑」,就可能導致焦慮,讓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有些人一聽到噪音就來氣,也是情有可原的。
科學家還有一個好玩的發現[2]:指甲劃黑板的聲音頻率,與嬰兒的哭鬧聲、黑猩猩的警告叫聲,以及人類的尖叫聲其實是非常相似的,而這些聲音都是在求生時最需要的。
另外,美國視覺心理學家倫道夫·布萊克(Randolph Blake)在一項研究[3]中提出,摩擦產生的聲音,和自然界中某些捕食者的尖叫聲類似,因此人類祖先對這類聲音極為敏感。
儘管這項研究獲得了2006年的「搞笑諾貝爾獎」(一個為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而設的獎項),但從進化心理學角度看,這些頻率相似的難聽聲音,或許真的是一種求生需要,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對危險的條件反射。之所以我們會覺得這些聲音難聽,是因為大腦的聽覺系統對它們非常敏感。
科學家據此推測[2],由於生存需要,人類的耳道在幾百萬年的漫長進化過程中,可能已經進化到,有能力放大那些對交流和生存有著重要意義的聲音。簡單說,我們對指甲刮黑板這類聲音感到難受,可能是進化過程中留下的某種求生「需求」。
我們前面說到,對刮擦聲敏感,可能是進化的「鍋」。但有的人對某種聲音特別討厭,甚至暴躁到一點就著、有掀桌子的衝動,那就需要警惕,是不是得了恐音症(Misophonia)。
恐音症也叫選擇性聲音敏感症候群。它往往有一個觸發點,可能是嘴裡發出的聲音,也可能是外界製造出來的聲音。你會對那個聲音特別敏感,甚至出現焦躁、恐慌、憤怒等極端情緒,內心極度渴望那個聲音能夠馬上消失。
比如,你的室友睡覺磨牙,不時發出「滋滋滋」的聲音,還吧唧嘴,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但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有些專家建議,恐音症應該被認為是一種獨特的精神疾病,但它目前還沒有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5)中。
恐音症,並不是耳朵有毛病,而是大腦處理聲音時出了點小問題。研究[1]發現,恐音症患者的大腦確實異於常人,可能在整合各種感覺、記憶、情緒和認知的過程中,出現了某種缺陷,進而導致對特定聲音異常敏感,並產生難以控制的負面情緒。
正因為恐音症並不是一種「正式」的病,而且相關研究也不多,因此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如果你對某些聲音只是輕度的煩躁,那麼可以在聽到這些聲音時,戴上耳機屏蔽它。聽一聽自己喜歡的音樂,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心情自然會舒暢起來。
但如果你的情況比較嚴重,對某些聲音特別敏感,甚至出現焦躁、恐慌、憤怒等極端情緒,那就建議求助心理諮詢師或精神科醫生了。
審稿專家:臧寅垠丨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研究員
[1] Kumar, S. et al. The Brain Basis for Misophonia. Curr. Biol. 27, 527–533 (2017).
[2] Arnal, L. H., Flinker, A., Kleinschmidt, A., Giraud, A.-L. & Poeppel, D. Human Screams Occupy a Privileged Niche in the Communication Soundscape. Curr. Biol. 25, 2051–2056 (2015).
[3] Halpern, D. L., Blake, R. & Hillenbrand, J. Psychoacoustics of a chilling sound. Percept. Psychophys. 39, 77–80 (1986).
編輯:張杰、王鳳靈
校對:胡磊
運營:曹秋月丨排版:李永敏
統籌:葉正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