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改編自暢銷青年小說,講述兩個身患囊腫性纖維化疾病的患者是如何在彼此的生命中,找到活下去的勇氣與力量。斯黛拉是個規規矩矩按照流程走的鬥士,竭盡所能地活在這世上,反觀威爾已經對生命抱著半放棄的狀態,不但不做治療,還打破各種規矩。當截然不同的兩人相遇,他們發現越來越在乎彼此,且漸漸對彼此產生情感後,他們想要從疾病中奪回他們的自由,也讓他們找到活下去的動力與信心。
我一直對這種主角身患重症的愛情虐心電影毫無抵抗力,每次只要有相關類型的電影就會想去觀看,儘管有些電影的劇情發展都大同小異,但每部電影所帶來的感動與生命意義都有所不同。雖然這部電影的主軸是兩位患者之間的愛情故事,但電影並沒有將重心只放在闡述這段愛情,也有著重在於友情與親情的部分。
畢竟這種類型的電影也不是第一次看,多少會對劇情的發展有所了解,只是跟我過去看的那些少男少女身患重症卻相識相戀的電影相比,《五尺天涯》這部電影的劇情不但安排得有條理,也不會有太多拖泥帶水或是讓人覺得單調無趣的情節,整體看下來是相當流暢又很緊湊。儘管可能隱約會猜到後續故事的發展,卻仍會被那些片段給感動到,甚至還會讓人克制不住淚水。
通常這樣的電影頂多只會在接近尾聲的時候才會帶出片中最感人虐心的橋段,然而這部電影則是從一開始就在埋伏筆,讓人從電影中段就能在一些細微之處感悟到一絲絲感動。當這些情緒堆疊到最後,加上接踵而來的戲劇性轉折,不只是會不自覺地為那些角色感到痛苦與難過,還會觸發從最初就累積的情緒,任憑它們隨著劇情發展一塊傾瀉而下。我完全從電影後半段就開始覺得痛心,可能只是一個表情、一句話或是一個神情就足以戳到淚點,明明都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但還是不能接受生命竟然是如此脆弱,也無法想像現中的病患是如何每天面對這樣的生活。
真心覺得電影無論是在編劇還是在劇情呈現上都非常成功,電影並沒有花太多心思在製造戲劇效果或是刻意要去營造很悽美的感覺,反而是以最真誠的方式敘述一段也許真的發生在現實中的故事。每一句臺詞,每一段劇情,甚至是每位角色間的互動都有它的意義,就連電影配樂的歌詞都能搭配到電影情節上,讓人更能感同身受每位角色當下的處境。不過,整部電影最令人敬佩之處則是在於它的劇情都有首尾呼應,而且還把很多哭點都藏在許多細節裡,即便只是一閃而逝的畫面或是看似不起眼的物品,到電影結束後再重新回味就會發現每個細節的安排都有它的意義存在,這也是電影把我惹哭的原因之一。
距離算是整部電影的核心,我很喜歡電影以各種鏡頭視角呈現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的距離感,甚至是利用物品或是結合背景、畫面將這樣看不見的距離實體化,而這樣的距離並不只是在闡述斯黛拉與威爾渴望彼此卻又不能相互碰觸的愛戀,還有想要呈現與親友生離死別的距離,也清楚表現出生與死只有一線之隔的感覺。我們永遠都無法預料何時死亡,也無法預想到在生命垂危之際,何時又會遇到能繼續活下去的契機,我們擁有的只有過去與當下,既然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的一切,也無法改變命中注定的人生,那麼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住當下的每一刻,嘗試去完成那些讓自己不會留下遺憾的事情。
飾演男女主角的兩位演員科爾·斯普羅斯和海莉·路·理查森也算電影的功臣之一,他們都為了劇中的角色刻意減重成病人的體態,科爾成功駕馭一位原本對生命感到絕望卻在最後因為愛而找回生命意義的男孩威爾,不得不說即便他畫了病妝、身上布滿瘡疤,依然還是覺得他帥到不行。而且當他流露出難過又痛苦的神情時,真的會莫名讓人感到心碎。女演員海莉也將斯黛拉這個活在失親之痛、擁有強迫症卻又竭盡所能生存下去的女孩詮釋得非常好,儘管有幾場戲她沒有任何臺詞卻也能讓人深刻地感受到她內心的煎熬與痛心。
其實在看這部電影時,我一直回想起一部至今仍很喜歡的影集《永遠的紅手帶》,除了同樣都是在講身患重症需住院觀察的青少年病患之外,也同時展現出這些病人與醫院中的護士、醫生間的情感。他們看待這些隨時會與死神會面的青少年,就像看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只希望他們能夠平安健康地度過每一天,並活得更長久。還有另一個讓我很有感觸的地方,則是在於斯黛拉與威爾他們相互幫助彼此走出黑暗與絕望的過程,而愛為他們原本無望的生命帶來希望,即便知道自己的生命依舊還是比他人還要短暫,但他們選擇相信愛來支撐彼此度過一次次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