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地可唔可以攪大佢?」(我們可以不可以搞大它?),就因為這句話,從此誕生了華語電影的三金之一:香港電影金像獎。
1979年,香港電影界雜誌《電影雙周刊》誕生,主要從事電影界報導、評論的創作。 這時候,香港電影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在亞洲乃至全世界都佔有一定地位。但是香港卻沒有自己的電影節,也沒有電影人的官方組織。
只有《電影雙周刊》每年會搞十大華語、外語片評選。1981年,《電影雙周刊》主編陳伯生在一次會議上突發奇想,說了一句:「「我地可唔可以攪大佢?」(我們可以不可以搞大它?)」
由此,誕生了華語電影三大獎之一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是1982年3月9日在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舉辦的,由《電影雙周刊》和香港電臺合辦,共設置了25個獎項。
除了此前就有的十大華語片和十大外語片,增設了五個專門獎項,最佳電影、導演、編劇、男主角和女主角。
獲得第一屆最佳電影的影片是《父子情》,由方育平執導,並獲得了最佳導演。雖然今天很多人沒聽過這個名字,可是在當時,他就相當於現在的王家衛,後來與他名字並列的導演都是張徹、謝晉、吳宇森、陳凱歌、李安、王家衛、楊德昌、侯孝賢、徐克。
獲得首屆影帝影后桂冠的也是大有來頭。
首屆影后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惠英紅,人稱「小紅姐」,祖籍山東,滿洲正黃旗後裔,50年代跟隨父親逃難到香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惠英紅4歲就在灣仔叫賣養家,12歲就去了夜總會當中國舞藝員。14歲的時候偶然被張徹導演看中入行,後來出演了《射鵰英雄傳》的穆念慈一角。
讓她拿到影后桂冠的是由她的師傅劉家良導演的電影《長輩》, 她在其中飾演一個學武賣藝忍辱負重承擔家族重任的長輩程帶男。
小紅姐一輩子經歷過起起落落,後來又在2010年第29屆金像獎中憑藉《心魔》再次榮膺影后,此後她已50歲。2017年又在第36屆金像獎憑《幸運是我》三度獲得最佳女主角。這種傳奇經歷,整個華語電影史上也沒幾個人了。
直到現在,她還依然活躍在影視圈中,最近播出的《上陽賦》裡,她還演了一個貴妃。
而第一屆的影帝更是鼎鼎有名,許氏兄弟裡的老大,許冠文。他獲獎的影片是《摩登保鏢》,基本就是他們許家兄弟一起搗鼓出來的,創下當年香港的最高票房紀錄。
現在的喜劇演員想要獲得主流電影節的認可何其艱難,可是第一屆金像獎就把最佳男主角頒給了許冠文這個諧星,當然是因為他演得足夠好,他們許氏兄弟的作品基本上伴隨了老一輩香港人,是周星馳之前公認的喜劇之王。
最佳編劇則是張堅庭《胡越的故事》,這部電影由許鞍華執導,主演就是後來大紅的周潤發和鍾楚紅,那時候更加年輕的他們,已經是俊男靚女配一臉了。
今年將是金像獎40年了,40年過去,香港電影經歷過黃金時期,也到了現在不復榮光的時候。
到底是現在的香港人沒有那時候有才創造不出更加優秀的作品了,還是這個時代已經不適合香港電影了呢?
你還記得小時候看的香港電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