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授予時間:2018年
導師:嶽淼
摘要:臺灣地區的無線電視事業創立於20世紀50年代,在「戒嚴」時期形成了臺視、中視和華視三足鼎立的無線電視格局。「解嚴」之後,隨著政策的改變,第四家無線電視公司民視成立,公共電視獨立建臺並開播。2000年民進黨上臺之後,對臺灣無線電視的格局進行了較大調整,「黨政軍」退出三臺、媒體改革等成為無線電視媒介在「綠色執政」之後的關鍵詞。本文以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為研究主體和中心,借鑑制度變遷理論,採用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主要分為兩個維度:一是「史」的維度,以豐富、翔實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採用案例比較研究和比較歷史分析結合的方法,將歷史研究與制度研究相結合,把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作為臺灣歷史現實的產物,並以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作為研究對象,關注其宏觀歷史脈絡,分析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發展的歷史過程。二是「論」的維度,力求與史結合,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作批判性考察,關注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歷史發展中的變量之間的關係,包括外生性變量、內生性變量和行動者等因素,研究這三個變量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綜合影響;關注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分析其變遷軌跡及變遷類型。在研究方法上,筆者藉助深度訪談法、觀察法和文獻法等方法,訪談多名臺灣電視媒體業界人士、學界人士和政界人士,並對臺視、中視、華視、民視和公視五家無線電視臺及部分有線電視臺進行觀察,使研究客觀、真實地反映了臺灣無線電視發展的歷史過程和制度變遷。本研究具有較強的研究意義。首先,本研究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本研究從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以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為研究對象,運用制度變遷的理論框架對其進行分析,這是新制度經濟學與新聞傳播學相結合的創新嘗試,豐富和發展了制度變遷理論。其次,本研究具有現實意義,以史為鑑,對未來兩岸電視媒介發展乃至政策制定有所幫助。本研究力求能為促進「一國兩制」的中國新聞事業提供參考,在促進未來兩岸電視媒體的進一步合作的基礎上,增進兩岸電視媒體的理解與互信,促進華文電視媒體共同發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介紹研究背景、研究問題、研究意義、研究思路,梳理理論及綜述文獻,討論本研究的創新點及難點等。第二章為「戒嚴」時期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1951-1987),介紹了「戒嚴」時期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建立概況,本章梳理了在國民黨嚴格的威權統治之下,以商業運營制度建立無線電視,臺視、中視和華視三家無線電視臺先後成立的過程,分析了「戒嚴」時期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構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內生性因素和行動者因素在該階段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三章為「解嚴」之後至2000年「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1987-2000)。本章梳理了「戒嚴」令解除之後,媒體產業開始快速發展時,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發展的情況;分析「解嚴」之後至2000年「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構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內生性因素和行動者因素在該階段對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作用。第四章為「綠色執政」之後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2000-2017)。本章梳理了民進黨成為執政黨之後,民眾對所謂民主的需求愈加強烈,臺灣無線電視媒介隨之發生的變化;分析了「綠色執政」之後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構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內生性因素和行動者因素在該階段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五章為結語: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構成、變遷分析與媒介批判,筆者對每一階段的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構成進行總結,得出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形成、制度變遷類型、各因素的影響模式和變遷全程的路徑依賴作用等四條結論,並對政治力量在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中的負面作用進行批判反思。經過研究,筆者發現,臺灣無線電視的誕生源於政治制度的推動;臺灣無線電視媒介的制度變遷模式表現為強制性變遷和誘致性變遷並行。在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過程中,外生性因素、內生性因素和行動者發揮交互作用,政治、經濟與技術因素是外生性因素中起到主導作用的因素;行動者之間成本和收益的不均衡成為制度變遷的重要動力;非正式約束對正式規則和實施機制產生強大作用,政治、經濟等因素常以非正式約束的形式對實施機制發揮作用。本文在選題、研究內容和視角及研究方法上具有創新性,首先,本文填補了臺灣電視相關研究的空白,採用最新的數據和資料,記錄了臺灣無線電視轉型的重要時期;其次,本文採用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使研究具有較強邏輯性,運用制度制度變遷理論,對史料進行創新性的邏輯思考,是臺灣電視史研究的一次創新;最後,本文通過深度訪談、觀察法等質化研究方法,獲得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克服了大陸的臺灣研究往往缺乏第一手資料的缺陷。
關鍵詞:臺灣媒體;無線電視;媒介制度;制度變遷;歷史制度主義;
2. 「戒嚴」時期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1951-1987) 2.2.1「戒嚴」時期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正式規則 2.2.2 「戒嚴」時期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約束 2.2.3 「戒嚴」時期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實施機制 2.3 「戒嚴」時期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的影響因素分析3 「解嚴」之後至「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1987-2000) 3.1 「解嚴」之後至「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發展與衍變 3.1.2 民視的成立:反對黨「發聲」,打破無線三臺「三足鼎立」格局 3.2 「解嚴」後至「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分析 3.2.1 「解嚴」後至「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正式規則 3.2.2 「解嚴」後至「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約束 3.2.3 「解嚴」後至「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實施機制 3.3 「解嚴」後至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的影響因素分析4 「綠色執政」之後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2000-2017) 4.1 「綠色執政」之後臺灣無線電視媒介發展與衍變 4.2.1 「綠色執政」之後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正式規則 4.2.2 「綠色執政」之後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約束 4.2.3 「綠色執政」之後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實施機制 4.3 「綠色執政」之後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的影響因素分析5. 結語: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構成、變遷分析與批判 5.2 「解嚴」之後至2000年「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構成 5.3 2000年「綠色執政」之後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構成附錄三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主要科研成果及其他作品發表情況來源:中國知網
編輯:藝術學人
說明:本欄目標題中的學科僅與論文內容有關,與作者實際獲得的學位學科名稱無關。標題中的「藝術學」指的是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
藝術,讓人成為人。
THE ART OF BEING H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