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學|陳若萱《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研究》(1951-2017)

2021-02-21 藝術學人

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研究(1951-2017) ——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作者:陳若萱學位授予單位:廈門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2018年

導師:嶽淼

摘要:臺灣地區的無線電視事業創立於20世紀50年代,在「戒嚴」時期形成了臺視、中視和華視三足鼎立的無線電視格局。「解嚴」之後,隨著政策的改變,第四家無線電視公司民視成立,公共電視獨立建臺並開播。2000年民進黨上臺之後,對臺灣無線電視的格局進行了較大調整,「黨政軍」退出三臺、媒體改革等成為無線電視媒介在「綠色執政」之後的關鍵詞。本文以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為研究主體和中心,借鑑制度變遷理論,採用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主要分為兩個維度:一是「史」的維度,以豐富、翔實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採用案例比較研究和比較歷史分析結合的方法,將歷史研究與制度研究相結合,把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作為臺灣歷史現實的產物,並以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作為研究對象,關注其宏觀歷史脈絡,分析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發展的歷史過程。二是「論」的維度,力求與史結合,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作批判性考察,關注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歷史發展中的變量之間的關係,包括外生性變量、內生性變量和行動者等因素,研究這三個變量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綜合影響;關注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分析其變遷軌跡及變遷類型。在研究方法上,筆者藉助深度訪談法、觀察法和文獻法等方法,訪談多名臺灣電視媒體業界人士、學界人士和政界人士,並對臺視、中視、華視、民視和公視五家無線電視臺及部分有線電視臺進行觀察,使研究客觀、真實地反映了臺灣無線電視發展的歷史過程和制度變遷。本研究具有較強的研究意義。首先,本研究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本研究從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以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為研究對象,運用制度變遷的理論框架對其進行分析,這是新制度經濟學與新聞傳播學相結合的創新嘗試,豐富和發展了制度變遷理論。其次,本研究具有現實意義,以史為鑑,對未來兩岸電視媒介發展乃至政策制定有所幫助。本研究力求能為促進「一國兩制」的中國新聞事業提供參考,在促進未來兩岸電視媒體的進一步合作的基礎上,增進兩岸電視媒體的理解與互信,促進華文電視媒體共同發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介紹研究背景、研究問題、研究意義、研究思路,梳理理論及綜述文獻,討論本研究的創新點及難點等。第二章為「戒嚴」時期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1951-1987),介紹了「戒嚴」時期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建立概況,本章梳理了在國民黨嚴格的威權統治之下,以商業運營制度建立無線電視,臺視、中視和華視三家無線電視臺先後成立的過程,分析了「戒嚴」時期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構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內生性因素和行動者因素在該階段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三章為「解嚴」之後至2000年「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1987-2000)。本章梳理了「戒嚴」令解除之後,媒體產業開始快速發展時,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發展的情況;分析「解嚴」之後至2000年「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構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內生性因素和行動者因素在該階段對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作用。第四章為「綠色執政」之後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2000-2017)。本章梳理了民進黨成為執政黨之後,民眾對所謂民主的需求愈加強烈,臺灣無線電視媒介隨之發生的變化;分析了「綠色執政」之後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構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內生性因素和行動者因素在該階段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五章為結語: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構成、變遷分析與媒介批判,筆者對每一階段的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構成進行總結,得出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形成、制度變遷類型、各因素的影響模式和變遷全程的路徑依賴作用等四條結論,並對政治力量在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中的負面作用進行批判反思。經過研究,筆者發現,臺灣無線電視的誕生源於政治制度的推動;臺灣無線電視媒介的制度變遷模式表現為強制性變遷和誘致性變遷並行。在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過程中,外生性因素、內生性因素和行動者發揮交互作用,政治、經濟與技術因素是外生性因素中起到主導作用的因素;行動者之間成本和收益的不均衡成為制度變遷的重要動力;非正式約束對正式規則和實施機制產生強大作用,政治、經濟等因素常以非正式約束的形式對實施機制發揮作用。本文在選題、研究內容和視角及研究方法上具有創新性,首先,本文填補了臺灣電視相關研究的空白,採用最新的數據和資料,記錄了臺灣無線電視轉型的重要時期;其次,本文採用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使研究具有較強邏輯性,運用制度制度變遷理論,對史料進行創新性的邏輯思考,是臺灣電視史研究的一次創新;最後,本文通過深度訪談、觀察法等質化研究方法,獲得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克服了大陸的臺灣研究往往缺乏第一手資料的缺陷。 

關鍵詞:臺灣媒體;無線電視;媒介制度;制度變遷;歷史制度主義;

2. 「戒嚴」時期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1951-1987)        2.2.1「戒嚴」時期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正式規則        2.2.2 「戒嚴」時期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約束        2.2.3 「戒嚴」時期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實施機制    2.3 「戒嚴」時期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的影響因素分析3 「解嚴」之後至「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1987-2000)    3.1 「解嚴」之後至「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發展與衍變        3.1.2 民視的成立:反對黨「發聲」,打破無線三臺「三足鼎立」格局    3.2 「解嚴」後至「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分析        3.2.1 「解嚴」後至「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正式規則        3.2.2 「解嚴」後至「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約束        3.2.3 「解嚴」後至「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實施機制    3.3 「解嚴」後至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的影響因素分析4 「綠色執政」之後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2000-2017)    4.1 「綠色執政」之後臺灣無線電視媒介發展與衍變        4.2.1 「綠色執政」之後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正式規則        4.2.2 「綠色執政」之後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約束        4.2.3 「綠色執政」之後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實施機制    4.3 「綠色執政」之後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的影響因素分析5. 結語: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構成、變遷分析與批判    5.2 「解嚴」之後至2000年「綠色執政」之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構成    5.3 2000年「綠色執政」之後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構成附錄三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主要科研成果及其他作品發表情況

來源:中國知網

編輯:藝術學人

說明:本欄目標題中的學科僅與論文內容有關,與作者實際獲得的學位學科名稱無關。標題中的「藝術學」指的是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

藝術,讓人成為人。

THE ART OF BEING HUMAN

相關焦點

  • 媒介融合對電視品牌傳播的影響研究
    本文從媒介融合大背景出發,結合現有研究成果,以品牌傳播理論為指導,依據實踐案例,探索新環境下電視品牌傳播的影響效果。 關鍵詞:媒介融合;電視;品牌傳播;傳播效果 品牌傳播的本質是信息傳播,即品牌信息的傳遞或品牌信息系統的運行。因此,對品牌傳播進行研究需要以信息傳播理論為基礎。1948年,美國政治學家哈羅德?
  • 臺灣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現象研究
    如前所述,臺灣電視感官化新聞內容佔到83.3%,遠遠大於非感官化的新聞,因此,研究假設2a得到驗證。所以研究假設4沒有得到驗證。 (二)研究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中天電視有線新聞臺晚間新聞的內容分析,發現: 1.臺灣觀眾在收看有線電視新聞時確實存在一定的內容偏好現象,相較於感官程度低的政治財經類、科教文藝體以及衛生健康類新聞,臺灣觀眾更偏愛生活消費、違規犯罪、名人娛樂、突發意外類的新聞。
  • 進階課程|戲劇和影視學
    戲劇與影視學, 也叫Drama and Film studies, 是一門藝術類專業, 同樣是國家的一級學科, 主要研究戲劇影視美學與批評、電子媒介交織的文化藝術以及各類語言傳播現象, 同時探索戲劇與影視的創作規律等。
  • 【羅士泂】費孝通眼中的「電視」與鄉村研究中的媒介
    實際上,從那之後他就越來越多地關注電視這個當時的新興媒介。更主要的是,一方面,電視為日常生活中的費孝通提供了娛樂與消遣,比如他在解釋沒有及時給友人朱通華覆信時就說道:「甚歉。理由也不用多說,從早到晚,除了睡覺和看《三國演義》的電視外,沒有停過。」另一方面,電視在一定意義上也對他的學術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 臺灣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現象研究——以中天電視新聞臺晚間新聞為例
    其實,在進行理論探討的同時,有不少學者對電視新聞的感官主義現象進行了量化研究。Slattery和Hakaene採用Adams對於感官主義的定義,針對地方電視臺新聞作內容分析的研究。 而臺灣電視新聞的「感官主義」情況如何呢?根據既有研究,臺灣電視晚間新聞有超過五成的比例報導感官新聞;高達66%的新聞報導呈現記者誇張且戲劇化的聲音;有80%的新聞報導包含情緒性的標題文本,其中三分之一更用彩色和動畫的形式呈現(Kim & McKay-Semmler,2013)。為何戲劇性、驚悚的新聞報導頻率如此之高?
  • 皮尤研究中心:2018美國媒介生態最新報告 |德外獨家
    對於美國受眾來說,電視目前仍是獲取新聞最常用的媒介,美國本土電視的發展雖然超越了有線電視和網絡電視,但本土電視新聞的受眾在近些年都呈現下降趨勢。從行業發展來講,本土電視公司2017年的營收比2016年減少,不過美國電視收入也一直按照大選時間呈現出一定的規律,在大選年收入會明顯增長。
  • 【最新研究】無線電視天線觀看復興?
    一最新研究顯示,美國無線電視廣播正經歷一個急劇增長,有三分之一的美國電視觀眾使用電視天線收看電視。來自霍洛維茨研究所的「2019年付費電視、OTT和SVOD現狀」發現,天線擁有者更年輕——40%年齡在18-34歲,而佔全部內容觀眾的31%。他們還偏向男性——59%,而在所有電視內容觀眾中這一比例為49%。總體而言,34%的電視內容觀眾通過天線收看電視內容。
  • 博士生新論丨媒介景觀:臺灣電影中的臺北城市意象研究 (2000-2017年)
    李清志曾對1950-1990年代臺灣電影中臺北的城市意象進行專門研究,但21世紀以來臺灣電影中的臺北城市意象卻未有專門研究。2000年以來,臺灣電影在全球化浪潮、電影票房全面復興、政黨輪替引發本土精神回歸、電影與城市營銷和觀光密切結合等背景下,形成了臺北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城市意象。
  • 臺灣電視「成人頻道」那點事兒
    實際上,就記者的切身體會而言,臺灣社會對情色的寬容度還是比較大的,情色話題、內容在臺灣的大眾傳媒領域並不是禁忌的東西,報紙、電影、電視上都有「火辣辣的料」,發展到現在,在電視上看「成人頻道」也不存在任何問題。當然,背後有一個叫「分級制度」的東西規範約束著這一切。
  • 這裡有一份臺灣電影研究的教學大綱,想和大家一起交流討論
    ,我希望對臺灣電影或者說對華語電影有興趣的同學,能夠通過觀摩相關影片、閱讀文獻以及參與討論,從而培養對臺灣電影史、電影專題研究有一定的學理性思考。本課程作為戲劇與影視學碩士理論課程之一,旨在站在本科課程(中國電影史、港臺電影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臺灣電影發展過程中的幾個電影專題問題進行新時代的探討,包含臺灣電影流派、電影文化、女性電影、族群與電影、空間與電影等領域,不再按照時間線性發展來討論電影,打破傳統臺灣電影研究的藩籬,而是以專題作為向度,提出假設(hypothesis),對所要研究的問題進行描述性或解釋性的陳述,然後檢驗證據,再結合當下臺灣電影創作問題進行討論
  • 跨媒介視角下IP劇《慶餘年》敘事策略研究
    首先,新媒介時代受眾主體性和個性化得到強化。尼爾·波茲曼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闡明電視時代只有一種聲音,那就是娛樂的聲音③。顯然,電視時代造就了大眾對娛樂的剛性需求。其實網際網路時代依舊如此,網絡劇的生產製作方也深諳此道,面對受眾的人際交流越活躍,獲得知識的速度就越快;知識存量越多,對新知識的解讀就越快,受眾自然不會每天都對著自己不喜愛的東西耗費時間。
  • 粉絲文化流變:媒介變遷背景下中國粉絲的成長簡史
    在外界印象中,粉絲大多是非理性的、情緒化的、偏執甚至瘋狂的,而粉絲文化的研究也一度局限於這一促狹的範疇之內。近年來,移動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的大眾媒介,媒介變遷則帶來了民眾認知、態度、情感、行為等多層次的遞變。在新媒介的擬態環境中,粉絲成為了一個中性詞,人人都可以成為他人的粉絲,都可以為他人打Call,也可以擁有自己的粉絲。
  • 網絡語境下媒介使用對用戶行為表徵的影響研究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Media Effects,2017:1-12. [2] D. McQuail. Audience Analysi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7:126-127.[3] G. M. Kosicki,Y. Yuan.
  • 【新書】從電視史書寫看當代公共文化的變遷——評常江《中國電視史:1958-2008》
    相比之下,英美學界對於本國電視史的研究會豐富許多,如Peter Graham Scott對英國電視史的系統研究,以及Gary Edgerton對美國電視史的綜合性考察,等等。對於電視這種既對社會文化和公共生活有巨大的影響力,又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每一個細節的強勢媒介,系統性的歷史研究理應被置於一個重要的位置之上。
  • 積極研究媒介批評促進傳媒健康發展
    比如某篇報導寫得好不好,某個節目拍攝如何,怎樣才能製作得更好一些,這不是媒介批評要做的事,而是新聞寫作和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本身要解決的問題。現在各地開展的評選好新聞活動,從中央到地方設立報刊廣電評審組的做法,不應納入媒介批評的研究範疇。
  • 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老師」的媒介形象分析
    本研究是依照分類的方法,將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老師們」角色定位。旨在探討「老師」媒介形象的建構是否有助於還原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的真實感。研究結果發現,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的「老師」形象是多樣性的,他們能從不同面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容易接近受眾內心感受,產生共鳴,再現了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的真實的現場感,提高收視率;同時,選擇有衝突性的「老師們」,無疑增加了諸多亮點,主持人不再是掌控全局的「船長」,他們的功能在漸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第三方聲音的真實現場,一種新的節目模式正在起航。
  • W.J.T.米歇爾:媒介研究是什麼?|KONGBAI
    在這些領域中,「媒介研究」成為一個切實可行的研究領域,這是意料之中的事。媒介研究在全球範圍內成為日益擴大的研究創新的焦點。儘管媒介研究的地位在體制上得到了鞏固,但媒介研究仍然還是一個沒有具體形態的事業,它更多是一套聯繫鬆散的方法,而非一個統一的領域。
  • 一個電視帝國的覆滅(一)
    我們不妨從香港的社會變遷、傳媒制度和商業電視發展說起。1、香港傳媒與商業電視(1)香港社會與傳媒制度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要了解香港電視的發展,首先要了解香港的傳媒制度。《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中指出傳媒制度具有不同於其他產業的特性,受社會政治、經濟和技術的深刻影響,是一切與傳媒領域相關的制度。[i]傳媒制度的制定與生成,與該國家或地區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密切相關,它是該國家或地區傳媒業的組織形式、組織結構,當中包括媒介的定位,傳媒機構的所有權、管理模式、組織布局等。
  • 臺灣4家無線電視運營商向NCC提出HD頻道申請
    飛象網訊(趙宇新/文)據臺灣媒體消息,看準HD電視收視需求,臺灣的臺視、中視、華視、民視等4家無線電視運營商向NCC提出HD帶寬申請,如果能順利通過,臺灣將新增4個HD頻道,有望帶動電視服務質量提升。
  • 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
    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加拿大傳播學家,20世紀最富有原創性的媒介理論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機器新娘》(1951 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