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年度最高評分,直面禁忌話題

2020-10-09 閒人電影

墮胎,早已不是一個禁忌詞彙。

在社會的發展變化中,變成了一個極具爭議的社會性話題。

人們圍繞身體部位的討論,熱火朝天,可誰又真正關心過墮胎者的真實生活。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便將鏡頭對準了這一類人群,讓國產片拍不好的題材,有了新的高度。

電影自亮相以來,口碑逆天。

爛番茄新鮮度99%,Metascore評分92/100,暫居本年度最高分,堪稱直面禁忌話題的必看片。

但影片的劇情發展近乎白描,故事簡單到幾個字就可以概括,即未成年少女墮胎記。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的一個小鎮上,女孩奧秋過著枯燥又平常的生活。

在學校上課發呆,和男孩子談談戀愛;在家裡與父輩疏離,總是少言寡語;閒暇時,會去超市兼職收銀員。

只不過,平靜的生活隨著一次意外懷孕而打破,奧秋試了很多種辦法,如買處方藥服用,使勁捶打腹部。

可是奧秋為什麼寧可選擇近乎自殘的方式,都不願求助親人、朋友或相關機構呢?

因為在學校,奧秋的人際關係很差,幾乎沒有朋友,她平時也不走動,不與人來往交流。

臺上唱歌,臺下被人以粗鄙之詞侮辱,都沒人挺身而出,而她自己似乎也司空見慣。

在家裡,繼父對她愛答不理,視她若空氣,還經常當著她的面說出許多對女性極其不尊重的詞彙。

母親是愛她的,但她不懂得如何表達愛,再加上膝下還有一個孩子,令她分身乏術,無暇顧及奧秋的想法。

至於小鎮上的診所,根本不會考慮奧秋的想法,以墮胎就是殺人來勸誡,不支持她流產。

而且還給她看紀錄片,試圖改變她的思想,失敗後,便以必須要家長知曉籤字才能墮胎為由拒絕。

這段拒絕墮胎的過程是電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的靈感來源。

2012年,愛爾蘭有一則新聞,懷孕17周的女性,因為流產入院,儘管腹中胎兒已經沒有存活機會,可醫生依舊無動於衷。

因為根據愛爾蘭的法律,只要胎兒有心跳墮胎就屬於違法行為,所以她的請求被拒絕,最後引發敗血症,死於醫院。

可見,不論在哪裡,人們對墮胎都存在偏見,當女性懷孕後,因為多種原因選擇墮胎,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倫理上的考驗。

生下孩子還是選擇墮胎,都是一次接近死亡的煎熬,墮胎在某種意義上等同於殺人,不墮胎女性又要經受折磨。

雖然奧秋也面臨生還是墮的糾結,但電影給的答案是墮胎。

她在表妹斯凱樂的陪伴下,一起來到全美墮胎條文最松的紐約,但對於兩個未成年女孩來說,最大的問題是錢不夠。

刨去交通費、住宿費、手術費,兩人剩下的錢剛夠往返一天,但意外總是接踵而至,先是臨時轉院,後是擴宮手術。

突如其來的打擊,一下子讓她們的行程變成了三天兩夜,只不過,除了墮胎這件事,她們在紐約還遇上了性騷擾。

其實,兩人在小鎮超市兼職的時候,就被主管領導揩油,還遇上不良顧客挑逗。

令她們沒想到的是,大城市紐約也沒有好到哪去,地鐵上,乘客旁若無人的對著奧秋行汙穢之事。

兜兜轉轉間,奧秋總算被推進了手術室。

手術前的例行檢查,醫生要求要她用「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這四個詞語來回答提問。

醫生的問題,由淺入深:在過去的一年裡,你的伴侶是否有拒絕使用保險套?你的伴侶是否妨礙你避孕,或試圖在你不想懷孕的時候讓你懷孕?

你的伴侶是否威脅或恐嚇過你?你的伴侶是否曾動手打你,扇你耳光?你的伴侶是否曾違背你的意願,強迫你與之發生性行

剛開始,奧秋還能冷靜應對,慢慢的她的心理防線逐漸崩潰。

要麼是左右閃躲迴避醫生的問題,要麼是想起傷心過往低聲抽泣,要麼是紅著眼眶一臉茫然。

儘管影片並沒有交代奧秋意外懷孕的故事背景,可從她的回答就能看出,曾經的她經歷怎樣殘忍的暴力對待。

由此可見,奧秋沉默寡言的性格和膽怯無助的行為,一定與多次的暴力相向有關,致使她有了陰影。

以奧秋為例,引發出兩個問題,一是女孩們該如何選擇伴侶?二是情到濃時,將要發生關係時又該怎樣應對?

先來說說第一個問題,伴侶是什麼,伴侶是一起工作、旅行、生活的人,困難時扶持,快樂時分享。

兩個人能在一起,要經歷三個階段,一是最初的好色階段,二是互相吸引階段,三是附屬階段,即依賴。

可是,在這幾個階段中,需要擦亮眼睛。

當愛情來臨時,別被所謂甜蜜衝昏頭腦,要學會甄別,愛情沒有捷徑可走,否則人生只會從一個悲劇邁向了另一種不幸。

因為總有意外發生,PUA出現,PUA簡單來說就是對異性誘騙洗腦,先是搭訕、吸引,後是建立關係、升級關係,最終被控制。

嚴重者會有身體摧殘、性虐待、冷暴力、語言謾罵、心理迫害等情況發生,這些行為都會對另一半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如果把PUA歸結為是男性的問題,那么女性有時候也要避免無理取鬧和無事生非。

如對自己的認識不夠,過於物化,片面的理解女權,一味的要求對方付出卻忽略了男女相處最基本的尊重。

活在美顏中,忘記了自己的真實模樣,卻偏駁的期望自己的伴侶是高富帥,且不斷地拔高自己的眼光。

逢年過節必須送禮物、發紅包,自己的工資用來養活自己,另一半的薪水卻要服務於兩人,甚至更多。

如果只是一味的苛求,雙方處在一個不平等的地位,當初有多甜蜜,分別時就有多傷心。

再來談談第二個問題,隨著男女之間的關係升溫,免不了要觸及性。

只不過有些女孩會覺得操之過急,有些女孩會在事後後悔,有些女孩很可能會遭到強迫對待。

其實很多情況下,女性答應男友的需求,無非是三個原因,一是證明自己被愛,二是為了留住對方,三是不想讓對方不高興。

為了不讓不必要的悲劇發生,學會獨立思考很重要。

審視自己,是否懂得避孕等手段,是否已經準備好;審視對方,是否值得信任,是否尊重女性。

別被花言巧語的甜蜜、三言兩語的溫柔,以及貪大求洋的門面所欺騙,從而失身、失財、失命。

一旦遭遇侵犯,動用法律的武器,因為每一個生命都享有人的權利和尊尚,選擇堅強面對,選擇勇敢抗爭。

社會很兇險,社會很美好。

也許這部電影無法告知「墮胎是不是殺人」,但能夠從中懂得如何避免意外懷孕。

微信公眾號,ID:idlemovie

微信搜索:閒人電影

微博搜索:@Idlemovie

相關焦點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直面女性困境,兩個女孩的成長故事
    而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的故事靈感正是來源於此。影片講述的是17歲未婚懷孕女孩奧頓,在表妹史凱樂陪同下,從賓州小鎮到紐約大都會尋求墮胎的心路旅程。關於未成年少女和少年出現的問題,一直都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不過我還是覺得敢於直接面對,比逃避好。
  • 教育缺失痛苦根源——《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很少,有時,總是》。《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最終獲得場刊最高評分,拿到金熊獎提名獎和銀熊獎評審團大獎。,很少,有時,總是》。a.從不 b.很少 c.有時 d.總是你的性伴侶有在不情願的時候強制性要求和你發生性行為嗎?a.從不 b.很少 c.有時 d.總是你的性伴侶有對你施加過暴力嗎?a.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照在看完《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後,我問了自己幾個問題:你會在什麼情況下喜歡上一個導演?《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海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導演: 伊麗莎·希特曼《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照女孩們踏上了三天的紐約之行,這三天裡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切都按照正常的社會生活推動故事。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迷路青春,那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
    沒有正反打,畫面停留在女孩面部,問卷涵蓋的問題從藥品的不良反應到是否遭受暴力脅迫,要求在「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中做出選擇。,很少,又是,總是》剛剛在第70屆柏林電影節上獲得銀熊獎評審團大獎,在此前又斬獲了聖丹斯電影節劇情單元評審團特別獎,因此在圈內名聲大噪。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懷疑,很少祈禱,有時順利,總是成長
    中國的風氣保守,很多17歲的青年還在讀高中,老師家長對戀愛諱莫如深,性的話題更不用說。於是我們的青春中總是包含著性壓抑。女主面臨著青少年交往中的身體或心理上的暴力。我們也也同樣面臨學校和家庭的軟暴力。誰也不比誰開心,誰也不比誰難過。我們性教育不足,會把對性無知的代價推後,把性看的骯髒,或是奉子成婚,諸如此類。他們對性的限制不夠,導致年少無知的青年容易犯下錯誤。
  • 電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女主演:茜地尼.弗拉尼根)當女主角被一次次地問道: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可以說表面上看似再平常不過的話語卻像一把把尖刀一樣刺中女孩的內心。每一次的詢問都是在揭開女孩最不願意回憶的傷疤。看似附有詩意的電影名字,當它反覆出現時,觀眾才明白這句話對於一個女孩的傷害有多嚴重,好的語言不是直面撞擊,而是深藏不露的直擊心脾,在不經意間戳中痛點。影片很巧妙的把現實生活中的嚴峻問題結合到劇情裡,沒有過度渲染,更沒有狗血處理,但足夠驚豔,職場性騷擾,未婚先孕,少女打胎這些極端問題都被導演相對克制的展現出來,冷冷地,力道十足。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裂痕
    就像旁人無法理解失足少女的處境,兩者之間產生互相蔑視的裂痕,明白「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大概是形成精神上平等的基礎,幫助她們獲得救贖。「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不該讓女孩承擔一切,她們應該得到救贖,而不是在潛藏罪惡的環境中繼續受傷。精神上的平等也還遠遠不夠。
  • 影評丨《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屈服,很少軟弱,有時彷徨,總是勇敢
    想聊這個話題,是因為我最近看到的一部電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它講述了一個17歲未成年少女奧秋遭遇侵犯被迫懷孕並和表妹一起前往紐約的墮胎之旅。但是女生總是能理解女生,表妹得知真相後,二話不說在監控下偷走便利店的錢,和奧秋一起在天擦黑的時候坐上了前往紐約的大巴,也是開始奧秋新生活的大巴。第二次是在醫生為了手術順利進行詢問她一些私人情感問題的時候。這也是電影的整個核心部分,短短的五分鐘,詮釋了奧秋的痛苦根源。醫生說:「你只需要回答: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無人問津的傷口
    在許多問卷調查中,經常會出現4個選項: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這是某種行為的頻率或是某種情形的程度,而此片中,這4個選項則是指女孩所遭受的暴力程度。這樣嚴重可怕的暴力,就隱藏在如此輕鬆冷漠的調查問卷中。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每個人的從不 很少 有時 總是。都是一個故事。
    片名很奇特 在人人的推薦列表中 它打著女性的標籤開頭 中間 結尾都很平淡 中間環節才知是與墮胎有關 但是是反墮胎嘛 我不禁問自己仔細想來 影片的開頭也是很有意味 女主在學校舞臺上獨自一人唱著像是自己原創的歌兒 主題關乎無論男人做了什麼 女人因為愛他 都會折服於他的魅力之下 間隙 本就獨唱安靜的環境 臺下的一句蕩婦 更顯安靜與詭異 她對此反應 沉默 繼續歌唱想起 所說 從不期待 很少反抗 有時落淚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青春也有殘酷
    美好年紀在糟糕環境下的殘酷青春,從不容易,總是痛苦。就像她們無論在哪,幾乎總會遭到性騷擾或歧視。 輕描淡寫、冷靜克制,極少的對白,表面看似在簡單面對墮胎話題及女性困惑。最終呈現效果卻是極其有力,諸多留白和問題引人深思。 倆姐妹的沉默寡言,好比無聲的抗爭。讓人行動不便的小包大箱,正如糟糕環境經常壓迫著她們。 生活中的她如臺上唱的那樣,「他逼我做不想做的事,說不想說的話」。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抱怨,很少反抗,有時妥協,總是習慣
    Never(從不) B .Rarely(很少)C. Sometimes(有時) D. Always (總是)這是我們上學時期在考卷上常常面臨的選項,如果這個選項匹配你的人生,你會給出怎樣的答案。這個答案是電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兩個花季少女給出的答案。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殘酷青春,一種關注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照這部由四個程度副詞並列堆砌成電影名的《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一時間很難讓人記住,亦有擺弄文字之嫌,觀影后卻又不得不承認,直白有力即如此。直白,是因為這四個詞是全片中女主重複率最高的詞語組合序列。有力,是因為每選擇使用一個詞就是一種程度,而每一種程度之後,都會讓人對位她人生的轉折點。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輕鬆,很少快樂,有時煩惱,總是痛苦
    從不輕鬆,很少快樂,有時煩惱,總是痛苦。很喜歡這個風格,這個電影高明的地方就在於把兩個女生兩天的冒險完全線性地拍攝,卻拍的引人入勝,危機四伏。不懷好意的陌生男人,兩天的手術中間中斷的擴大宮頸的身體疼痛,金錢的危機,提防父母,墮胎診所門口大喊著宗教口號的抗議者。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她的影片總是聚焦青少年,偏愛小畫幅、小景別的攝影風格,喜歡啟用非專業演員。本片是希特曼的第三部長片,和前兩部一樣,故事的主要場景設置在紐約市。影片的名字,「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取自影片中最重要的一場戲。在一個長達11分鐘的單人長鏡頭中(實際拍攝時的鏡頭時長),導演用缺乏運動和變化本身,讓觀眾無法將注意力從主人公身上挪開,就像故事中的諮詢師問她的那些問題一樣,無處可躲。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這是一部女權思想正確的青春片
    電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講述了關於十七歲少年墮胎的故事,這是一個青春家庭題材的電影。對於家庭的描述作者總是一筆帶過。然而這一筆帶過的往往是一個個問題苗頭所在,顯得尤為重要。《四百擊》在電影《從不
  • 【VTALK影評 第59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一部直面「性教育」的現實題材影片
    「性教育」這個問題往往都是被藏著掖著,尤其是對於未成年來說,大多數都是避而不談的話題,甚至是反對這門教育。在合適的時期進行合理的「性教育」對保護自身尤其是女性的權利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部影片就很直接的針對這個話題進行了表述。這也是一部女性主義題材影片,同時也是歸咎於現實主義題材影片。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深焦圓桌談
    2miao:大家好,感謝三位嘉賓來參加這次的《從不,很少,有時,總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圓桌。,很少,有時,總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劇照2miao:我也想對這點題的這場戲補充一些點評。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丨一部由真實新聞事件啟發的電影
    、很少、有時、總是》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它是今年柏林《國際銀幕》場刊最高分電影,3.4,最終也獲得了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銀熊獎評審團大獎。Kelly體貼的向她表示,因為涉及隱私,所以只需用「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來回答即可。
  • 17歲美少女墮胎的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柏林銀熊獎(資源)
    「從不,很少,有時,經常」這個長鏡頭是影片最亮點,頗見導演與表演功力。、很少、有時、總是 / 絕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的劇情簡介 · · · · · ·  電影刻畫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農村兩個少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