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辰紋
來源 | 螳螂財經
「生態夥伴數量超過5000家、行業覆蓋超過100個、產品和應用售賣超10000個,較2019年增長60%……」
這是百度智能雲今年年初進行組織架構升級,確定新戰略目標後,在剛剛結束的2020百度雲智峰會上公布的年度雲智生態建設「成績單」。
百度智能雲顯然是嘗到了「生態打法」的甜頭,在此次峰會上,百度智能雲再次升級「雲智生態」,構建雲智共生生態模式。
百度CTO王海峰在峰會上表示,「通過壯『智』凌雲,使能行業,賦能生態,百度智能雲將技術突破及應用與產業實際需求相結合,切實推進產業智能化的創新實踐。」
按照百度副總裁朱亞立的話來說,就是要「健全百度智能雲AI能力應用中的解決方案和交付夥伴生態體系,夯實百度智能雲的AI優勢」。
(百度副總裁朱亞立)
雲智一體下的新要求,技術與商業需要生態融合
雲計算經過多年發展,從最開始的以底層基礎設施為主導,基礎設施上雲的單一需求,發展到以中臺、資料庫等體現PaaS和SaaS層面的應用為主,用戶需求需要通過集成與被集成的生態合力才能實現,再到當前,隨著5G、AI和IoT等新技術的融合推進,雲智一體成為企業上雲的新趨勢。
新趨勢出現了,新問題也隨之而生。
在雲智一體的新趨勢中,雲計算原有生態對企業智能化升級的推動作用變得越來越小。
其中的原因在哪?讓我們從企業智能化升級的發展路徑來窺視一二。
企業智能化升級的路徑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應用探索、垂直深化、全面升級和持續創新。
目前大部分企業處於應用探索階段的第一階段,部分企業處在垂直深化和全面升級的第二、第三階段,僅有少數先行企業處於持續創新階段。
其中每一階段的跨越,並不是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需要生態合力的助推,即技術落地之後,在商業運營層面能夠形成反饋,發現商機,從而反哺到技術,形成雙向循環。
然而現在的行業現狀是,雲計算的生態被分割為技術和商業兩個獨立的生態體系,技術生態就像一個理工直男一樣,自顧自的悶頭專研;商業生態則執著於構建封閉的銷售體系,只想著如何「賺錢」。
兩個生態沒有產生協同,生態合力自然有限。
雖然說各企業開展智能化轉型探索的時間先後有別,但絕大多數企業處於探索應用的第一階段,難以完成向前跨越,產業生態上的缺陷在其中佔了主要原因。
正是看到了行業痛點所在,百度智能雲此次在生態上「動刀」,推出了構建雲智共生生態模式戰略,朱亞立對這套新的生態模式有非常詳細的解讀:
「新生態以百度AI技術為核心優勢,賦能生態夥伴,在重點行業賽道選擇頭部優質夥伴與夥伴開展集成與被集成的合作,把技術變成真正的生產力,把數據真正轉化成知識,知識來遷移,技術來創新的前提下使各個行業擁抱產業智能化,推進新方向的發展,同時圍繞雲市場及銷售體系加強銷售夥伴管理與賦能,優化商業化體系。並借用資本槓桿助力企業發展,最終實現商業生態與技術生態融和,構建共生、共贏的生態模式。」
從中臺到交付,從重點行業到垂直應用,無處不在的雲智生態
從朱亞立的解讀中可以看出,雲智共生生態並不僅僅是一個行業整體概念,在顆粒度更小的生態環節或節點中,雲智共生生態也要形成閉環循環。
簡而言之,就是大生態套小生態,小生態融大生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們從一橫一縱兩個維度來看看百度智能雲到底是如何讓雲智共生生態做到無處不在的。
首先,在中臺和交付的橫向維度上,百度智能雲提供的不光是技術賦能,還幫生態夥伴拿項目,甚至親自下場參與市場與品牌建設。
針對企業智能化升級過程中在AI能力的生產、AI能力的運用和AI能力的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痛點,百度智能雲推出飛槳企業版,通過AI開發雙平臺模式來為企業賦能。向下有面向業務應用開發者的零門檻AI開發平臺EasyDL,向上有面向專業算法工程師的全功能AI開發平臺BML。
在AI能力引擎和AI開發平臺之上,百度智能雲面向不同行業,建立了包括城市AI中臺、能源AI中臺、金融AI中臺等在內的多個行業AI中臺。
需要注意的是,AI中臺並非建好之後就一成不變,作為企業智能中樞,驅動智能化業務創新的基礎設施,企業的AI中臺與企業的智能化升級一樣,是一個持續建設與運營的無限循環過程。
這也意味著AI中臺的夥伴協同在方案共建、交付集成、硬體標品售賣、渠道代理等方面需要打破各自小生態之間的界限,形成生態融合構建一個AI中臺的大生態。
為此百度智能雲在智能AI中臺的構建上,並不只局限於技術突破與專業人才培育等常規認知上,而是從產品與技術、培訓與認證、市場與品牌、以及資源等多方面多管齊下,同時發力,攜手合作夥伴們共同參與,在這套生態體系內實現多方共贏。
在交付生態的打造方面,百度智能雲一方面持續引入多行業、多類型服務夥伴,為夥伴提供全周期有特色的賦能服務的同時,一方面圍繞著「客戶成功」這準則,構建「成長型」服務夥伴關係。
百度智能雲與遠傳科技的合作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雙方的合作中,遠傳科技引入百度智能雲的AI能力,同時又向百度智能雲輸出自己的行業產品或技術交付能力,遠傳科技與百度智能雲互為各自的客戶,互相賦能。
比如,在某個財務機器人項目中,項目引入方是遠傳科技,資源引入方是百度智能雲。即項目實施過程中,百度負責輸出技術層基礎能力及產品,其中包括AICP、知識圖譜、機器翻譯、ASR等;遠傳在百度的產品基礎上,創新實現以機器語音對答交互為主,人工對答交互為輔的智能交互層應用和應用服務層應用。
反過來,在另外一個財務機器人項目中,項目引入方和資源引入方換了個位,項目雖然是百度智能雲引入的,整體技術基於百度智能雲的NGD產品平臺,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百度智能雲也引入了遠傳在線客服服務、智能質檢等業務應用系統。
不難看出,百度智能雲的優勢是豐厚的技術積累和對於人工智慧的深刻理解;遠傳科技的優勢是十幾年深耕行業經驗、產品能力和敏銳的市場探查,雙方的合作在營銷協同、解決方案的融合豐富以及新產品的研發創新上不但形成了雙方共贏的局面,也構建了一個良性互促的交互生態模型。
接下來,我們再以工業網際網路和智能客服產品為代表,看看百度智能雲在縱向維度是如何打造雲智共生生態的。
眾所周知,我國的工業正面臨著市場競爭不斷加劇,行業成本逐年上升,資源相對短缺的破局點,百度智能雲自2017年探索首鋼鋼板缺陷檢測開啟AI質檢新應用以來,經過四年的耕耘,形成了以工業智能為核心的完整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方案,並落地多個區域及產業集群。
在此期間,百度工業網際網路獲得了包括國家電網、貴陽經開區等在內的約100家高質量客戶,在質量、巡檢、參數優化等方面發布了10多個解決方案,並與微億、明銳等30多家公司成為合作夥伴。
由此建立起來的百度工業網際網路的雲智共生生態涵蓋了科研院所、主管單位、設備商、集成商以及軟體提供商等,生態圈內每一方或在技術、或在資源、或在營銷能力上都有著自己的長板,強強聯合之下,創造的是智能經濟時代的產業價值,實現的是「合作共贏」的戰略目標。
此次峰會上,百度智能雲還與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進行了戰略合作籤約,生態長板仍然在持續加長之中。
工業網際網路體現的是行業層面的縱向,智能客服產品則體現的是產品層面的縱向。
在此之前,百度智能雲的智能客服產品利用AI、語音語義等技術能力,已經打造了一個智能客服新業態,此次峰會上,百度繼續在生態構建上加碼,表示將在2021年拿出2億商機項目的分享,同時投入千萬級的運營資源和技術能力與合作夥伴們來共同構建共贏生態。
從百度智能雲的新戰略計劃以及上述大量案例表明,百度智能雲從中臺到應用,從細分行業到垂類產品,都分別構建了一套雲智共生小生態,打通了技術與商業之間的互通閉環,這些小生態之間又能有機融合,從而形成橫縱交錯的雲智共生大生態。
百度智能雲的生態打法在升級雲計算的競爭門檻
以上或許只是百度智能雲構建雲智共生生態在點和線上作出的創新,在面上,百度智能雲一方面加強與專業公司的合作深度,將雲服務的能力扎得更深。
另一方面,百度智能雲用雲市場補足了雲智生態的最後閉環,目前百度雲市場形成了3大市場層級、10大垂類市場、累計9000+商品SKU以及1200+免費商品SKU,其中AI類商品數量(1800款+)佔比第一,合作夥伴超3000+的市場架構,在這樣的市場體系下,百度智能雲能夠非常方便的向企業用戶釋放優質的AI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百度智能雲2021年的營銷重心將從線上走向線下,開設AI線下體驗店、開拓本地服務市場、設置本地化運營中心、解決方案中心,推動生態加速器計劃等,為此百度還推出「雲市場扶雲計劃」,提供包含優質流量導流、雲產品億元補貼、產品品牌合作等在內的生態建設和市場推動手段。
從雲產品的具象化、雲服務與銷售本地化到生態支持立體化的雙向循環下,百度智能雲生態打法的優勢也就體現出來了。
根據峰會上公布的雲智生態計劃,未來百度智能雲還要發展10000家合作夥伴,重點扶持200家,在銷售夥伴體系、技術夥伴體系、服務夥伴體系提供150億扶持基金,並為生態夥伴設立專項投資資金30億元。
過去,雲計算的競爭更多集中在技術層面,大家關注的焦點在方案應用好不好用,能否解決問題,而如今百度智能雲不光在技術上保持著領先,還用真金白銀投入到雲智共生生態建設,將生態能力擺到了一個更高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了雲計算行業的競爭門檻,同時也給賽道中的玩家們出了一道難題。
跟,考驗的不光光是掌握資源的多寡,而是對資源的組織和整合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還得掂量一下家裡的餘糧還夠支撐多久;不跟,那麼在雲計算這場長跑中註定只是一個陪跑角色,更悲觀些的預測,遲早會被市場拋棄直至遺忘。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此內容為【螳螂財經】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